2.此法不宜在過饑或過飽的時候進行,練習時宜排盡大小便。內髒脫垂者宜輕按,並應取臥位;肝硬化患者不宜練習此法。男子多采取立位。
3.揉腹時,出現腹內溫熱感、饑餓感,或產生腸鳴音、排氣等,也屬於正常反應,不必擔心。
4.操作要自然,手法宜輕緩,次數與時間不必拘泥,可根據自我感覺而定。
強身導引自我摩腹健身
1.揉腹
以兩掌相疊,用掌心旋轉按摩腹部,上起心口窩,下止恥骨,正反各24圈,以腹部漸至發熱為度。
作用:排毒、治便秘、減肥。中醫認為“毒”是宿便在腸道內的殘留。按壓時,如果感到有硬的部位,可能是宿便停留所在,這時應輕緩揉摩,不可用力太大。施行這種方法,有的人當時就有便意;有的人在一星期左右,會增加排便的次數。一般采用此種按摩2個星期,不但排便的次數可恢複正常,而且腹部的贅肉也會減少,消化功能也會增強。
2.按肚臍
(1)單手或兩手掌重疊按在肚臍處,揉動按壓30次。
(2)用拇指或食、中指指腹輕按臍部,作輕柔的小幅度環旋揉壓。
作用:按壓臍部,不僅對五髒六腑的功能有促進和調整作用,同時由於臍部內通五髒六腑,外為風邪之門戶,按壓臍部可以提高人體對疾病的免疫能力,防止外界致病因素的侵襲,對腹脹、腹瀉、消化不良等病症均有一定的療效。
3.擦丹田
(1)將兩手掌分別放在臍下小腹中央處,同時作上下摩擦30次,以漸感發熱為度。
(2)先將左手掌按陰囊,再將右手旋轉摩擦丹田30~100次,左右手轉換。
作用:此法除能治腸道疾病、增強胃腸功能以外,中醫學還認為有扶陽益氣、溫陽固脫、調衝任脈、健脾壯腎的功效。久練對男子可防治頭發早脫、耳鳴腎虛、遺精、陽痿、早泄。
中醫VS現代醫學
現代醫學認為,按摩腹部有以下保健功效:
1.揉腹可增加腹肌和腸平滑肌的血流量,增加胃腸內壁肌肉的張力及淋巴係統功能,使胃腸等髒器的分泌功能活躍,從而加強對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明顯地改善大小腸的蠕動功能,可起到排泄作用,防止和消除便秘。
2.經常按揉腹部,可以使胃腸道黏膜產生足量的“前列腺素”,能有效地防止胃酸分泌過多,並能預防消化性潰瘍的發生。揉腹還可以減少腹部脂肪的堆積。這是因為按揉能刺激末梢神經,通過輕重快慢不同力度的按摩,使腹壁毛細血管暢通無阻,促進脂肪的吸收和運走,防止人體大腹便便,收到滿意的減肥效果。
3.按揉腹部,還有利於人體保持精神愉悅。睡覺前按揉腹部,有助於入睡,防止失眠。對於患有動脈硬化、高血壓、腦血管疾病的患者,按揉腹部能平熄肝火,心平氣和,血脈流通,可起到輔助治療的良好作用。
現代醫學對腹部按摩保健功效的3點闡述,充分說明了中醫關於腹部按摩強身健體的科學性。同時也證明了中醫和現代醫學的一致性。
中醫視點按摩全身緩壓力
人體健康貴在陰陽氣血平和、髒腑功能協調,若受到致病因素的幹擾,便會失去平衡,疾病隨之產生,輕者出現失眠、持續性疲勞感、頭痛、胃腸不適、食欲下降、暴飲暴食等;重者甚至患上致命的疾病,如高血壓、心髒病等。壓力與不良情緒是引起髒腑功能失調的主要心理因素,《素問·舉痛論》曾指出:“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又有“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的記載,也就是說情緒上的驚恐使內心無依靠,精神沒歸宿,思維就會出現紊亂,影響氣血的正常運行,則氣亂。過度勞累就會喘息出汗,體內真氣浮越不收斂,則氣耗。思慮過度就會心生雜念,精神不愉悅,體內正氣停留而不行走,則氣結。按摩往往會令男性處於身心放鬆、心態平和的狀態,如果輔以輕柔和對症的手法,可起到疏通氣血經絡,調節陰陽平衡,防病治病的作用。故男性壓力的緩解和情緒合理調節應注重全身的按摩。
中醫解碼解壓按摩注意事項
1.減壓按摩一定要去除心中雜念,心情放鬆、平和,效果才明顯。
2.減壓按摩不宜千篇一律,要根據施行者的體質、心理病症情況進行對症按摩。
3.對臉部通過搓麵進行按摩時,不宜用力太大,以免損傷皮膚及皮下組織;也不宜頻繁按摩,以免加快皮膚老化。使用精油在眼睛部位做減壓按摩時要避開眼睛四周。
4.對腳部施以減壓按摩時,在按摩後30分鍾內飲適量溫開水,以利全身氣血疏通。心髒病、糖尿病、腎髒病、高血壓病及癲病患者,腳部按摩時間不要超過10分鍾。腳部按摩後禁用冷水洗或用冷毛巾擦按摩部位。
強身導引減壓全身按摩
1.緩解抑鬱按摩
先用大拇指找準勞宮穴,即掌心橫紋中,屈指握拳時中指指尖所點處。順時針揉15分鍾,直至發熱為止。
作用:緩解抑鬱、煩躁等低落心情。按摩前要洗幹淨手,並搽適量護膚品,以起到潤滑作用;按摩力度宜輕緩,按摩後飲1杯清水,以促進新陳代謝。
2.對抗急躁易怒按摩
全身放鬆,呼吸均勻,兩手拇指抵住風池穴,兩個中指置於左、右太陽穴,在這4個穴位上,先順時針按摩35下,再逆時針按摩35下,重複上述動作1~2次,指力從柔和到稍重,以舒緩為宜,結束前再恢複到柔和。
作用:消除急躁易怒的情緒,疏通氣血,調和陰陽,對治療頭痛、目眩、高血壓有明顯作用。
3.消除疲勞按摩
腳後跟內圓上方中間的位置,為失眠反射區。雙手大拇指按住該位置,用力壓36次,壓到有酸痛感為宜;再揉3~5分鍾,至發熱為宜。
作用:消除疲勞困倦,腳底是人體穴位最密集處,常做腳底按摩,能緩和身體疲勞緊張,舒經通絡,理氣活血,特別有助於改善睡眠狀況。日常居家,可自行按摩。
中醫VS現代醫學
現代醫學認為按摩也是一種化解心理壓力的有效方法。根據男性肢體結構和心理活動的規律,對身體某些部位給與一定的按摩,可使身體、心靈和精神都能達到鎮靜、放鬆和再生。例如,足部毛細血管密集,神經末梢豐富,結構複雜,遠離心髒,是血液循環最弱的部位,對足部進行按摩可改善血液循環,減輕心髒負擔,有利於機體器官的正確運作。
現代醫學的上述論點,說明了中醫關於“按摩可以減輕與緩解人的壓力,調節髒腑氣血”的正確性和科學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