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饋及應變機製
管理活動離不開信息。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必須建立有效的反饋及應變機製,收集有關信息,並及時做出恰當反應。現在,影響學生管理工作的因素很多,這些因素有社會政治經濟因素,也有學校內部的因素,還有學生情況的變化等,比如說,擴招、實施學分製、學生經濟和心理壓力的變化等等因素,都在影響著學生管理工作。如果我們不能及時收集有關信息,或不能對此做好應變措施的話,學生管理工作就會停滯不前,遠遠落後於形勢發展的需要。首先,在組織上建立和完善信息反饋係統,確保信息能源源不斷地反饋到信息收集中心,要暢通信息反饋的渠道,可以安排有關的機構或人員專門負責此項工作。信息收集中心通過分析有關的信息,發現問題,然後向學校決策層反映,由決策層做出相應決策來解決問題。這中間要做到有專人負責管理。有些時候,有的老師或學生反映意見,反映上去了也沒人理,最後不了了之,有的寶貴信息說不定就這樣失去了。要將信息收集整理,有些信息零零碎碎,要集中在一起才有價值。
總的來看,新的高校學生管理體製就是黨政一體化,管理機構設置專業化,注重學生自我管理,為學生提供專業化服務的服務管理型體製。它有以下的優點。
1.領導權明確,指揮權統一。實現一體化的管理模式後,實行以行政為主的領導體製,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接受校長的領導,隻有一個頭頭,管理工作通過學校的行政係統運轉。這樣,領導權單一而明確,能更好地做到指揮統一;也可以避免原有體製下因黨政雙重領導而導致管理上雙重指揮問題的出現。
2.職責分明,機構精簡,管理效率提高。首先,通過對管理職能的重新劃分,使各管理機構職責分明,哪件事歸哪個部門管都一清二楚,大大減少了原來因職責不清而相互推諉工作的現象發生。其次,通過對學生管理機構的有機重組,實現了管理職能的整合,合並了職能相同或相近的部門,實現了機構的精簡。
3.學生服務體係更加完善。專業化管理機構的設置,是學生服務體係的組織保證,有利於學校向學生提供相應的專業化服務,實現了從招生、學習管理、心理谘詢、就業指導等多方麵的一條龍服務,使學生服務體係更加完善,這樣,就能為學生健康成長、順利完成學業提供可靠的保障。而且,管理機構專業化功能的明確,也會令相關的管理人員更加清楚地認識自己的角色,明確自己在學生管理工作中所擔負的任務,從而不斷提高服務水平。
4.體現了民主管理的精神。學生參與管理製度的建立,既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管理思想,又充分發揚了民主,提高了學生參與學校管理和自我管理的積極性,能大大提高整個學生管理工作的成效。
5.信息靈通,應變及時。新體製建立了有效的信息反饋及應變機製,能及時地對有關學生管理工作情況的變化作出快速反應,消除了原來體製僵化的弊端。
第二節 高校學生工作者的角色及定位
高校學生工作在培養人才的定位中具有重要作用,學生工作者作為學生工作的組織者,對學生成才的影響是直接而深遠的。學生工作者要做好學生工作,就必須以教書育人為己任,以學生健康成長、順利成才提供教育、管理、服務為職責,對學生工作的對象、性質、目標和自身的角色要準確定位,幫助學生實現自身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
一、學生工作的性質
要對學生工作者的角色有一個準確定位,就必須對學生工作對象、對學生工作性質、對人才培養的目標有一個恰當的把握,充分地認識和了解學生工作,最終準確定位學生工作者的角色。
(一)學生工作的對象
大學生是高校一切教育管理活動的中心,這是由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根本任務與目標決定的。要做好學生工作,首先對工作的對象必須有著清醒的認識和準確的判斷,這是做好工作的前提。當代大學生是一個正在成長、不斷發展、思維活躍的青年群體,每一個人不但有鮮明的個性,而且打上了時代的烙印。他們具有視野寬廣、思想開放,講究實際、求知欲強,崇尚自由、追求個性,樂於交際、渴求真情,挑戰傳統、不拘一格的特點;但也存在著反感約束、自律性不強,崇拜金錢、過於功利,重知識、輕品質,知行不一、容易偏激等弱點。總體上來說,大學生因自身生理、心理成長的特點,其本身就是一個在激蕩的矛盾中求發展、求認同的矛盾集合體。他們有著改造主客觀世界的願望。有著實現自身價值,被社會認同、讚揚的強烈需求。大學生作為年輕人,也有青年人固有的特點與本質,他們希望擁有關係密切的朋友來分享內心的情感,分擔成長的煩惱。他們重同輩交往,希望向同輩尋求支持,更容易和同齡人產生共鳴。
近年的調查表明,高校大學生發展的總體特征是積極向上,穩定健康。大學生擁護和支持黨和政府的大政方針,認真學習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對國家政治、經濟發展前景充滿信心。對個人,他們全麵發展自身;努力成才的願望和自覺性強烈;自我意識趨向理性,對自己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麵對就業壓力和激烈的人才競爭,大學生為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而學習努力,“入黨熱”、“考研熱”、“考證熱”、“社會工作熱”、“勤工助學熱”繼續升溫,學習氣氛濃厚。在總體健康向上的格局中,部分大學生還有模糊的思想觀念以及偏頗、失範的言行。如少部分大學生認同“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走向趨同”的觀點;對於宗教缺乏理性的批判態度,甚至在心理與行為上趨於認同;少數學生存有心理障礙,人際關係過於緊張;極個別學生甚至有違紀違規現象。從調研可以概括出,當前大學生的思想狀況目前呈現出“一個中心,二個矛盾,三個壓力”的顯著特點。
一個中心是以自我成才和未來發展為中心。學生中出現的考研熱、考證熱的現象都說明了大學生積極為未來發展作準備。但深入分析,其中一部分學生的成才動機與國家的振興、社會的發展聯係不多,主要是為個人將來的發展做作備。但可喜的是仍有不少默默無聞者為著國家前途、人類的發展而努力學習著。
兩個矛盾,一是指學生迫切要求教學改革與教改相對滯後的矛盾。如有學生認為,目前“兩課”教材內容與中學重複較多,且過於沉悶,缺乏更新,與時代脫節。還有學生談到:“毛論”、“鄧論”以及“三個代表”是不同時期的思想產物,但一脈相承,若分開成若幹門課,就顯得繁瑣,可考慮將這幾門課合成一門,強化一體,從而精簡課程,提高質量。二是指學生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與增長緩慢的文化體育設施的矛盾。由於文化體育設施嚴重不足,不能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盡管學校在此方麵做了較大努力,但離同學們所期望、所要求達到的還有極大的差距。比如有同學反映:學校圖書館的期刊更換不及時,書本舊,沒味道;學校飯堂的服務跟不上時代的潮流,飯菜價格偏高;學校治安有待加等等。
三個壓力,一是指學習壓力。高學曆、高素質、高要求的社會,使學生更加注重自我完善、自我學習,麵對市場經濟急需的新知識、新技能反應敏感。但也有的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動力不足,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學生不知道自己所學的知識將來是否對社會有用,有人把大學生這種迷惘心理形象地稱之為,一年級是《呐喊》,二年級是《三味書屋》(吃、喝、玩),三年級是《彷徨》,四年級是《傷逝》。一方麵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不夠;另一方麵是社會對畢業生素質要求越來越高。二是指經濟壓力。上學繳費後,部分學生出現了經濟困難狀況,且這部分學生約占學生總數的30%,其中特困生約占10%(經濟困難學生是指家庭人均收入300元以下的,特困生是指缺少基本生活費的學生)。由於經濟困難,學生的生活、學習倍感壓力,並由此引發諸多問題。三是指就業壓力。麵臨多年的大學擴招、用人單位的苛刻要求,以及少數用人單位的不公正,部分大學生背負了強大的就業壓力。由於人才招聘和使用上的某些不公平競爭,使得大學生越來越擔心自身才能和發展前程會被無規則的選人和用人機製斷送。一位大學四年級的學生談到:“我到現在還沒有一家單位‘要’我,我真不知道怎麼辦。看到身邊一個個同學簽上了協議,我隻感到了壓力和自卑。”準確地把握這些特點,對從事學生工作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對學生工作的效果有著較大的影響,對學生工作者的定位有著重要的參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