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學會幽默
幽默是調動思想中的積極情緒,抵製和克服消極情緒的一種手段。幽默感是一種積極的情緒表現,也是人們適應環境的工具。具有幽默感的人,對生活往往持積極樂觀的態度。許多看來令人煩惱厭惡的事物,用一個小小的幽默,便能使人們的不快情緒得到有效調節,立即變得輕鬆起來。
6.學會調節
一個人很難改變或消除自己的某種情緒,但可以改變自己的表情和行為,從而達到改變情緒的目的。如果我們希望自己快樂,就盡量表現出快樂的表情和行為;希望自己自信,就在行為舉止上表現出非常自信的樣子。這樣時間一長,我們就會忘記原本的痛苦與自卑,從內心真正變得快樂與自信起來。
7.學會控製
人不僅要有感情,還要有理智。如果失去了理智,感情也就成了脫韁的野馬。當一個人陷入消極情緒而難以解脫時,應有意識地用理智去控製。
第一,接納各種情緒的存在。人不可能隻有一種情緒———永遠快樂或永遠苦惱。一般說來,無論哪一種情緒隻要能夠正常反應,都是人適應環境、生存發展所必須具備的能力。基於此,我們應該對自己產生的各種情緒予以接納。
第二,找出產生該情緒的原因。當我們能夠接納自己的消極情緒之後,還應該去找出產生該情緒的原因,以便了解自己情緒反應的適宜性。也就是說,我們有可能看清自己所懼怕的事物是否真的具有危險或威脅作用;看看那些令我們憤怒的對象是否真的妨礙了我們需要的滿足,或者的確具有某些令人難以忍受之處。如果這時我們發現那些情緒的對象並不那麼“可怕”或“可憎”,恐懼或憤怒之情就很快消失了。
第三,尋求適當的途徑去克服。如果發現麵臨的情境確實具有危險性,那麼下一步就應該去尋求適當的途徑去克服它,或者躲開它。這時我們應該對所懼怕的事物細作分析,設法去了解其所具有的危險的性質、危害的程序以及可能用以防範的手段和途徑,進而更好地控製住不良情緒。
(三)保持和創造快樂情緒
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不僅具有改變不良情緒的能力,更具備創造快樂情緒的能力。我們不妨嚐試用下麵的方法保持和創造快樂情緒。
1.增強自信心
隻有自信的人,才是快樂的,所以不斷增強自信心是獲得愉快情緒的基本條件。要真正獲得自信,僅僅靠自我鼓勵是不夠的,還要在各方麵加倍努力,增強自己的基礎與實力。
2.多交朋友
培根說,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如果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多交朋友可以幫助你減緩痛苦,增加快樂。
3.多點寬容,少點責備
這裏的寬容既包括對自己也包括對他人。對處於成長關鍵時期的大學生來說,對自己嚴格要求,為自己設立一定的目標並為之努力,是積極進取的表現。但當目標定得過高,對自己要求過嚴甚至苛刻時就會給自己的身心帶來不良影響。對他人也是如此,多點寬容,少些責備有助於減少不必要的煩惱,保持快樂情緒。
4.發掘快樂
阿伯拉罕·林肯曾經說過:“隻要心裏想快樂,絕大部分人都能如願以償。”實際上,快樂離我們每個人都不遠,但有人善於發掘它,有人卻任其從身邊悄悄溜走。因為包括聖人在內,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夠感到百分之百的順利,如果我們覺得自己不幸,就可能會永遠不幸;而我們想快樂,就可能永遠快樂。所謂創造快樂,一是善於自我激勵,用微笑迎接困難,從戰勝困難的努力中尋找自己的樂趣;二是善於從身邊平凡的瑣事中發掘快樂,積極參與生活,並努力體驗生活中的樂趣。
三、勇於戰勝挫折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人的生活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前進中既有陽光大道,也有羊腸小道,遇到挫折是正常的,能否正確對待挫折,能否忍受挫折,是人心理健康與否的一個重要標誌。大學生要維護和增強心理健康,就要勇於戰勝挫折,不斷提高對挫折的耐受力。
(一)正確看待挫折
有人專門研究了國外293個著名文藝家的傳記,發現有127人在生活中遭遇過重大挫折。其實,世界上各行各業有所成就的人都對成功道路上的挫折有著深刻體驗。著名科學家、大西洋海底第一條電纜的設計者威廉·湯姆遜教授曾說過:“有兩個字能代表我50歲前在科學進步上的奮鬥,這就是‘失敗’。”大文豪巴爾紮克也說:“世界上的事情,永遠不是絕對的,結果完全因人而異,苦難對於天才是一塊墊腳石,對於能幹的人是一筆財富,對於弱者是一個萬丈深淵。”也就是說,挫折的形成與我們對挫折了解的主觀認識、評價和感受有重要關係。
(二)分析原因,克服障礙
受挫後,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一是盲目陷於痛苦和失敗中自艾自憐,甚至一味地怨天尤人;二是冷靜分析失敗的原因,總結經驗教訓,克服各種障礙,繼續前進。我們當然讚成後者。
1.堅定目標,繼續努力
當我們遇到挫折之後,首先應該對自己的目標與行為進行再思考,如果覺得自己的目標是現實的,值得追求,隻是暫時遇到挫折,那麼就應該進一步分析實現目標的各種主客觀條件,變挫折為激勵自己前進的力量。不氣餒,不消沉,堅定信心,克服障礙,沿著既定的目標前進。
2.修訂目標,再作嚐試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遇到的很多挫折是由於目標定得太高。比如一些同學在製定自己的奮鬥目標時,一味地同別人攀比,沒有仔細地考慮自己的能力水平和所處的客觀環境,因此他們遭受挫折的機率就大。在這種情況下,就應重新修訂目標,使之更加合理,以增加成功的機會,獲得成功的體驗。
那麼什麼才是合理的目標呢?有人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讓學生自由地投擲竹圈,爭取套中前麵地上的小瓶子。這些同學開始站在距離瓶子很近的位置投擲,命中率很高。可是在投過一兩次之後,覺得那樣做沒有意思,就自行退到較遠的位置。最後他們認定,最適當的位置,乃是投擲命中機率約在’()左右的地方。這個實驗使我們獲得一些啟示:人們固然盼望成功,但太容易得手的事,沒有挑戰性,縱然成功也不能使人產生成就感;太困難的事,完全沒有成功的可能,自然也無浪費精力的必要。隻有在成功與失敗的機會各占一半時,工作的興趣最高,也就最能發揮自己的能力。我們在製定自己努力的目標時,可不可以此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