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三)(3 / 3)

3.抑製需要,延遲滿足

造成挫折的主觀原因之一是人的某種需要的不合理。如果一個人的需要是合理的,並懂得用合理的方式去滿足,他就會產生合乎社會要求的行為。反之,若一味追求不合理的需要,往往會因為客觀條件的限製而導致個人的心理挫折。在這種情況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抑製自己不合理的需要,或從實際情況出發,使自己的某些需要暫緩滿足。

4.放棄目標,另作追求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受挫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目標定得不準確,背離了主客觀條件。在這種情況下,就應果斷地放棄,而重新確定目標,並立即付諸行動。這樣,就會“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克服不合理信念,提高挫折免疫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這種情況,麵對同樣的挫折,有的人悲觀失望、自暴自棄;有的人卻很快做好心理調整,重新選擇生活的目標,依然快樂地生活。那麼,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從某種意義上講,勇於放棄也是一種境界、一種胸懷。美國心理學家艾裏斯曾提出ABC理論,其中A是指誘發性事件;B是指人們在遇到誘發性事件之後對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

即信念;C是指在誘發性事件發生後,人們的情緒及行為的結果。通常情況下,人們會認為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是直接由誘發性事件引起的,即A導致C。ABC理論則認為,誘發性事件A隻是引起情緒及行為反應的間接原因,B才是引起情緒及行為反應的更直接的起因。艾裏斯認為,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情緒負責。所以,當人們陷入不良情緒反應時,是他們自己選擇了這種情緒,是他們自己使自己不快的。

也就是說,人們的情緒及行為反應與人們對事物的想法、看法有關,在這些想法和看法的背後,有著人們對一類事物共同的看法,這就是信念。信念分為合理的和不合理的兩種。合理的信念會引起人們對事物的適當的情緒反應;而不合理的信念則會導致不適當的情緒和行為反應。當人們堅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並長期處於不良的情緒狀態之下,最終將會導致情緒障礙的產生。

艾裏斯把不合理的信念歸結為三大類,即人們對自己、對他人、對周圍環境及事物的不合理信念。

第一類不合理信念是人們對自己的不合理要求。如“我必須出色地完成我所能做的事情,贏得他人的讚賞;否則,我會認為自己是一個毫無價值的人”。這是一個不切實際、難以達到的目標,因為人們不可能在每件事上都獲得成功,即使某件事取得了成功,也不可能每件事都得到他人的讚賞,所以,明智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他們把主要精力放在做好每一件事情上,並會努力在過程中得到樂趣,而不把眼光僅放在事情的結果上,他們會努力把每一件事情辦好,而不會試圖做一個完美的人。

第二類不合理信念是人們對於他人的不合理要求。如“人們必須善意地對待我,體諒我,以我所希望的來待我,否則社會和上天應該對他們給予嚴厲的譴責、詛咒和懲罰”。顯然,這是一個錯誤的、難以實現的目標。因為無論是誰都無權要求他人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也不可能控製他人的意願。明智的人們會尊重他人,而不是要求他人按照自己的意誌行事。

第三類不合理信念是人們對周圍環境及事物的不合理要求。如“我周圍的環境與條件必須是完美的,我想得到什麼就會有什麼,我不想要的東西一件也碰不到”。這也是不可能達到的目標。因為人們周圍的各種事物有其自身的運動規律,不可能為個人意誌所左右。理性的人們會努力去改善那種令人不快的環境,當無法改善時,則會努力去接受這種現實。

實踐證明,不良情緒障礙都是由不合理信念造成的。對我們來說,不合理的信念就是“心理病菌”,要消滅這些“心理病菌”的有效辦法就是用合理的信念取代不合理的信念。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采取與不合理信念辯論的方式來不斷克服它:

我為什麼會如此焦慮、痛苦?(即找出誘發事件A和信念B)

我們持的信念(B)是合理的嗎?

如果不合理,那麼合理的信念應該是什麼?

總之,當我們遇到挫折時,千萬不要怨天尤人或走極端,把事情的性質和道理想清楚了,一切的痛苦和煩惱便會隨之煙消雲散。

四、克服自卑,接納自我

法國哲學家盧梭曾經說過:“自信心對於事業簡直是奇跡,有了它,你的才智可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一個沒有自信心的人,無論他有多大的才能,也不會有成功的機會。”我們在前麵已經講到過,隻有當一個人善於接納自我、熱愛自我,願意在立足於自我的基礎上去發展更完善的自我,他才能自覺地駕馭自己的生活,控製自己的行為,才能樂觀地對待周圍的環境以及麵臨的困難和挫折,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反之,處處不滿意自己,時時沮喪自卑,隻能越來越消沉,越來越無望,越來越自棄。

(一)認識自我、善待自己

要學會正確地審視、認識自我,客觀地評價自己,坦然地接納自己,包括自己的不足和缺陷。要懂得“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的道理,世界上百分之百完美無缺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李白有詩曰:“天生我材必有用”。要學會善待自己並注意尋找和發掘自己的長處和優點。這種正確審視認識自我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自我反省的過程,而這種自我反省的過程無論是對心理有問題的人還是對心理健康的人都是必要的。大家知道,一個精神幾近崩潰的人可能會因為燒香拜佛、神前許願而能最終活下來,有時甚至能幹出一番事業。實際上不是神佛救了他,而是他自己救了自己,隻不過神佛給了他一個自我反省、自我醒悟、自我鼓勵的機會。西方講,上帝隻幫助那些善於自救的人;佛家說,拜佛者心中要有佛,也就是這個意思。當然,這不是鼓勵大家去燒香拜佛,而是說這種自我反省、自我醒悟能幫助一個人正確認識自己、認識世界。

(二)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

我們在認識、思考和評價客觀事物時,要注意從多方麵看問題,對生活中的一切要多欣賞,少抱怨,使自己保持一種良好的心態。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老太太有兩個兒子,大兒子賣傘,二兒子曬鹽。為了兩個兒子,老太太差不多天天發愁。每逢晴天,老太太為大兒發愁:這大晴天,傘可不好賣呀!每逢陰天,老太太又嘀咕:這陰天下雨的,鹽可咋曬?就這樣愁來愁去,積憂成疾,臥病在床,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兩個兒子倒也孝順,四處訪醫問藥,幸而訪得一個智者,口授一計曰:“晴天好曬鹽,老太太應該為二兒子高興;陰天好賣傘,老太太該為大兒子高興。這麼轉念一想,不就沒什麼發愁的事了嗎?”老太太按照智者的話去做,果然變愁苦為歡樂,日漸心寬體胖起來。

細細品味一下,這個故事對我們有很多的啟迪。魯迅有詩:“我有一言應記取,文章得失不由天。”人生就是一篇長長的大文章,不由天由誰?由你自己。所以,人生快樂與否,關鍵看你怎樣看待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