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停止你的憤怒

在生氣的選擇中,最困難的一個就是“放它走”。當信念已經傳達,而自我辯護沒作用時;或者你已做盡各種調整,憤怒仍繼續纏繞在你心中時,你的選擇之一就是去停止你的憤怒。

停止憤怒意味著:你無力控製環境,也體會出個人的力量。這個選擇包括了對差異性的容忍,以及選擇原諒。

看看下列的例子中,憤怒是如何被停止的:

□做太太的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即使和她丈夫討論,他仍是個完美主義論者。結果,她退到了自己的底線。就是她不必一直順從丈夫好挑剔的偏好,但是她也學著去接受他。

□一個成年的兒子承認他的父親已經不愛他。所以。他不再心懷怨恨,決定要原諒他父親;同時對他自己的孩子也訂立了為人父的新風格。

當湯恩勝受著離婚之苦,和卡特醫生談到如何停止他對前妻憤怒的情緒時,他說:“會導致這樣的結果,是因為她根本不給我機會。我們一起相處的時候,她全部在生氣。她從不合理地討論我們的問題,我像個可憐蟲般地回應她的憤怒,根本不能合理性地抒發己見,因為那隻會使事情更糟。”

“所以,在知道可以避免離婚的痛苦時,你很難去原諒她而往前看了。”卡特醫生扼要地說。

“那是一種含蓄的說法!”湯恩勝說。“我知道接受她的拒絕而前進,但是我會感覺不自然,我是那種記得所有瑣事的人。”

停止憤怒意味著接受了生氣管理,也就是不讓自己的情緒讓人控製。從其中能發現,像是痛苦、憤怒和怨恨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可以被“舍棄”,我們應選擇仁慈和寬恕作為生活的方式。

讓我們記住,選擇停止憤怒和壓抑憤怒並不相同。壓抑代表虛偽,而停止憤怒代表一個篤誠的傳達。讓憤怒消失的人完全了解怨不怨恨是一種選擇,而他們願意選擇讓生命更加清靜。

然而,有一個普遍的問題必須注意,人們停止了他們的憤怒,可是後來發生問題時,憤怒又轉回來了。例如:一個女人選擇原諒她叛逆的兒子,這或許可以說相安無事,可是當她又得到了有關他新惡行的消息時,新仇舊恨便一起湧上心頭。當我們決定讓憤怒消失時,我們必須提醒自己,我們原本停止的憤怒,不要又因種種因素而再度複發。

南茜和湯恩勝因為對他們自己的情緒負責而獲益良多。他們兩人曾是憤怒的俘虜,因為他們從不知道要去了解它的意義。從來都不知道憤怒出現的時候可以做選擇。而你也將會發現,當你比較熟悉情緒的時候,它們再也不能控製你了。

但是,人們在用“選擇”來處理他們的憤怒時,經常會遇上麻煩,那是因為他們並沒有解決環境上的緊張。

13.依賴是怒火之源

隻有不過度的依賴,你的生氣情緒才能由自己指揮,而非由環境所決定。

生氣不會憑空而來。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基本的心理需求,如果我們希望情緒能平衡的話,就必須要適當地滿足這些基本的需求。如果需求不被滿足,我們就會產生痛苦的情緒,甚至還包括憤怒在內。持續的生氣暴露了我們有尚未解決的心理需要。

一般人的需求中,最顯著而且最重要的就是對愛的需求。當我們感到被愛時,我們的情緒會通過愛的穩定而平靜地表現出來:但是當我們缺乏愛的時候,我們就會因為被拒絕而感到生氣。借著生氣,我們說出心中的話:為什麼你就不能愛我呢?

翰林受了太太的鼓勵而來尋求輔導,因為他覺得自己不斷地受挫。他三十八歲,因工作關係被調到鎮上來。“過去十五年來我一直做著銀行的工作,新的差事是很困難的。”他說:“經過了這麼大的變動,沒有人能確定一份工作是否穩定,我想這就是我為什麼低潮的原因吧!”

他的太太朱笛,看了很多有關沮喪的書,而且也知道沮喪和生氣是密不可分的。她注意到翰林有隱藏感情和假裝一切都安然無恙的傾向。她知道他真正的問題所在:翰林背負著一個嚴重的情緒負擔,以至於他隨時處於緊張和暴躁中。在朱笛和卡特醫生的第一次會談中,她告訴卡特醫生:“還是我來告訴你怎麼回事兒吧!因為翰林是不會承認的。他是在生氣,但是他把它全藏在心裏,而且將憤怒轉成了鬱悶的情緒。”

“我不願稱它為生氣,”翰林卻說:“但是我承認我的確有點受挫或受傷的感覺。”他繼續問:“受挫的感覺和生氣的感覺是不同的,不是嗎?”卡特醫生回答道:“事實上,生氣的形態有很多種,沮喪是其中之一。生氣可以像是失望、傷害或沮喪等這樣的經驗。你大可不必當個不發怒氣的人。”

接下來討論了在日常生活中確認生氣的存在。“你和你的情緒奮鬥多久了?”卡特醫生詢問著,他知道翰林的沮喪不隻是和他目前的工作情形有關。

“我的生活裏斷斷續續地會有這種困擾,什麼事對我來說都是不容易處理的。”

“他老爸是個酒鬼,在七年前死了。”朱笛打岔著說,“他老爸總是和朋友一塊出去喝酒,喝得不見蹤影。”

翰林點點頭說:“沒錯,而我媽總是忙著賺錢還債,並沒有很多時間陪姊姊和我。她雖然很和藹,但從不談個人的私事。我和這種不安全感奮鬥了好幾年。”

當他說出了更多他童年的生活細節後,卡特醫生開始明了在他生活中最重要的需求,就是對愛的需要。

翰林這樣的例子,說明了不足的愛會造成情緒的不穩定。他會因為別人不關心他而神經過敏。在婚姻上,甚至在他事業生涯中,他常把其他人的異質性判斷為拒絕。然後靜悄悄地貯存了他的憤怒,直到沒有任何事情能使他愉快時,憤怒終於完全轉變成了沮喪。

我們經常以為我們愛的需要已經獲得滿足,當我們被摟抱或是被告知“我愛你”時,這當然傳達了溫暖的愛意,但是真正的愛所包含的要比這多得多了。看看下麵的例子中,愛是怎樣傳達給成長中的孩子們的:

□肯花時間和孩子親密地談論日常活動。

□以堅定而溫暖的語調來執行準則。

□用稱讚代替批評。

□一起花時間閱讀或唱歌。

□在考慮重要決定時,會尊重孩子的意見。

□不斷地鼓勵孩子們公開討論心裏的感覺和敏感的主題。

□自然而舒適的感動。

以上的每一個行為都傳達了愛。當這些行為成了習慣的時候,安全感就被滋養了。

沒有一個家庭是完美的,所以不必羞於承認你愛的需求並不令人滿意。事實上,如果你公開表示你的需要一直是被滿足的話,你或許已經將自己的過去理想化了。

你愈是生氣,就愈顯出你對愛的需要未被滿足。除了雙親的愛以外,人生當中還有許多關係影響著我們的情緒。例如和兄弟姊妹的關係、友誼的成功和滿意的婚姻,在被愛的感覺上都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

對照以下的說明,注意在這些關係中不滿足的愛如何增強憤怒:

□一個三十歲的單身女子嫉妒她的朋友大部分都結婚生子。

□一個成年女子經常回想童年時期她哥哥怎樣地貶損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