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男子因遭一群好友拒絕而感到生氣,雖然他已經努力,但是完全沒有用。

愛的需求未被滿足時,爆發出生氣的情緒是有害的。

人都是一樣的:當愛的需要未被滿足時,就會產生依賴。依賴會使得內心的思想和情緒被外在的環境所左右。當愛的需求比較平衡時,我們比較不會依賴;但是當我們愛的需要不能被滿足時,依賴程度就會增加,也使我們更容易生氣。

測試你是否有依賴的傾向,在下麵適合於你的說法之前打上“√”的記號。

□跟其他人說話時,我懷疑我是否以正確的方式說事情。

□當某個人難伺候的時候,我會變得暴躁而且也有難伺候的傾向。

□我隱藏與其他人之間的摩擦,因為維持一個好的印象對我來說是重要的。

□如果我和一個意誌堅強的人在一起時,我就變得小心翼翼。

□有時候我會調整我的行為,使自己更受歡迎。

□為了氣定神閑而做計劃,但是當其他人緊張時,我的計劃很容易因此改變。

□當有人不同意我的意見時,我會想要去說服他們。使他們信服我的觀點。

□如果某人以不同於我處事的方式來完成一項計劃的話我就變得沒耐心起來。

□如果有人表現無能,我也會喪失我的判斷力。

□我確實需要被他人接受。

上列的敘述,如果你勾出了五項或更多項的話,或許你的情緒太過依賴他人了。這會使你有過度生氣的傾向。

然而依賴是錯誤的嗎?答案是“不”。依賴存在於每一個人的性格之中,沒有例外,而且它有很好的理由存在。依賴就像膠一樣把人際關係粘在一起,但是不平衡的依賴是我們應該避免的。

我們每個人都是赤裸裸地來到這世界上,我們希望被占有被養育和被愛,我們有天生依賴他人的傾向。孩提時期,我們渴望得到養育和保護,我們內在的安全感很明顯,是被圍繞在周圍的人所塑造出來的。

當我們經過了幼年期,依賴雖然會減輕,但它仍然存在。當愛的交流發生在家裏時,我們會感到安全,但被拒絕時,我們會感到害怕。進入青少年期,我們對社會的依賴會漸次增加,希望被同輩的人接受,希望“在集體之內”。而一旦跨入了成年期,依賴也不會終止。作為一個成年人,我們希望被異性所愛,希望分享我們的成就。以為人父母者而言,希望自己的孩子們認為我們好,希望屬於共同的生活體。

依賴絕不會終止。從好的一方麵來看,它可以維係我們的人際關係,但它的壞處就是,依賴會引起我們傾向於生氣的“反應”。

理想上,在一個孩子發展的階段,他們應該先在父母親、家庭和朋友間得到無條件的愛,這會使他們感到安全:而當他們成熟時,他們應該要以獨立深思的態度來處理許多情緒。一個九歲大的女孩被她哥哥欺負時會問:“當你的哥哥這樣對待你的時候,你曾有什麼樣的反應呢?”實際上,大部分的人很少去思考他們情緒的意義。所以,他們的情緒就隨著所遇到的環境而起伏。這樣非常危險,因為沒有環境會為了任何人情緒的穩定而有所改變。

當翰林在和卡特醫生合作,試著找出他沮喪和憤怒的原因時,翰林逐漸了解到,他傾向於依靠其他人獲得情緒上的穩定。

翰林很坦白地向卡特醫生承認說:“我不記得誰曾經鼓勵過我探討我情緒的意義。回想起來,我想我的情緒一直依賴著那些在我生命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的人,難怪我會感到脆弱。”

“你的沮喪和憤怒,是因你太渴望被愛;你從未想過,倘若你得不到愛會演變成什麼結果。”卡特醫生思索回答說。“我想是我們該做調整的時候了,如果你能調整你的思考模式,那麼你就可以不那麼依賴別人了。你準備好來接受你的轉變了嗎?”

“我非準備好不可,”翰林說:“是我開始著手仔細整理我情緒的時候了,我不能一直讓我的情緒依賴他人。”

“太好了,”卡特醫生堅定地說:“我們將借著在你成長中,對你有幫助的兩個因素上著手。第一個是精神上的幸福,第二個是深層的思考。”

□平衡你的依賴

許多人都像翰林這樣對愛不滿足。他們知道他們的憤怒、不愉快的想法可能已經變成了一種習慣。因而他們需要一個不同於往常的內在力量,來幫助他們打破習慣以免於痛苦。他們必須激發出內心的潛能來對抗積習。這聽起來似乎很簡單,但是做起來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

14.發展精神上的幸福

在第一章裏我們已經給生氣下過定義,而且討論過它和價值或尊敬需求的關係。現在我們再來看看這個需要,如何借著我們的價值被肯定而滿足。讓我們來了解如何擁有一種根深蒂固的精神幸福。

首先,為了尋找精神的幸福,我們必須承認人類的不可靠。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鼓勵我們去批評或挖苦我們的家人或朋友,而是鼓勵我們去接受罪惡醜陋的事實。

第二,當我們承認弱點時,我們就朝著情緒穩定踏出了一步。

此時我們正準備好進入情緒穩定的第三基本要素。

最後,我們必須選擇去認同健康的特征,我們為自己設定界限,並且在必要時強烈主張己見。

有些環境誘惑我們失去方向,而屈服於醜陋的情緒表現。然而既然承諾了要冷靜有力,我們便要努力將焦點放在好的結果上,直到它成了習慣。

就拿翰林來說吧,他知道當他在同事間感到不受重視時。不要心懷憤怒,他或許可以采取和理想的目標一致的行動計劃。後來,他告訴卡特醫生說:“為了挽回別人對我的感情,也為了我要改變,我選擇這麼做。”

“那是一個重要的改變,”卡特醫生說。“你能說一個這樣的例子給我聽嗎?”

“當然,”翰林回答說。“在我的辦公室有一名男士喜歡吹毛求疵,而我又必須和他一起從事一項重大計劃。兩天前,他因為我沒有將他全部的看法打在我的報告中,對著我大罵。要是以前的我,一定會為此氣上兩天的,並且回到家後,還會把朱笛當出氣筒。但是,現在我決定我的情緒不再因他的表現而起伏,我能了解他之所以十分堅持他的主張,是出於一份不安全感。我知我們應該溫和,不能隨時爆發憤怒,所以我要站穩我的立場,不要被他情緒給纏住了。”

“你真的那麼快就達到有關你情緒的依賴和選擇了嗎?”卡特醫生問道。

“是的,我的確如此。我發現到我能辨認出潛在的依賴情況,而我的意識就是一把鑰匙。”

要打破依賴的模式,我們必須預想使我們受傷害生氣的情況。當我們不能預期憤怒將如何到來,我們就像是一個反應機器。

“有一點要記住的,”卡特醫生告訴翰林:“在你接下來的人生裏,可能無法時時刻刻發揮達到美好願望的想象,但是你仍要盡量循著真理而行。例如,你可能很難想像要永遠耐心地對待那個吹毛求疵的同事,但是當你知道你即將與他商談時,你能承諾給自己一個小時的忍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