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高興聽你那麼說,因為它使我對工作不再感到那麼無力。”翰林回答說。
“一個以精神為基礎的生活不是一次決定的結果。”卡特醫生說,“相反的,我們必須每天決定,有時一天要決定很多次,以一種‘簽約’的觀念,我們一次又一次地與快樂同在。”
15.發展一個深思的智能
我們說過,走向依賴的平衡,第一步就是要發展精神的幸福。但是要使這個特征成為有力的事實,一個深思的智能也是必要的。你想要什麼樣精神上的特征,事先是無法得知的,首先你必須探討為什麼你需要它們,然後才有助於你加速“擁有”它們。
例如:很多人都知道自己應該是什麼樣子的,但他們仍然陷在憤怒之中。這是因為他們隻是順從地執行規範,而不是真的鼓勵自己要以精神的力量而活。翰林曾告訴過卡特醫生說:“我已經被說教了好幾年,但是我根本就不喜歡那種訓令。這種道德教條對我而言似乎太刻板了。”
“翰林,你可能像我一樣,你不會因別人說好而跟著認為那是好事,”卡特醫生說。“你希望你的行為具有實質的意義吧!”
的確,即使你欣然遵守規範,有需要時間“為什麼”也是好事。為什麼我該寬容?為什麼我要親切地說話?為什麼我要以內心的欺騙來回應拒絕?它會產生什麼樣的差異呢?
當我們深思我們行為的意義時,事情的特性就實質存在而不是敷衍塞責了。我們不隻是經驗這個情緒而已,而且還要付諸於實際行動。
深度的思考導出了這樣的結論:我有能力,我不必被其他人的行為拉倒。注意在下麵的比較中,深思不同於依賴。
依賴:我擔心其他人怎麼對待我。
深思:若出了問題,我會盡力控製它們。
依賴:我必須有穩定的環境來安定自己。
深思:我喜歡穩定的環境,但是即使在不安定中我也能學著如何保持穩定。
若能依賴精神的力量,你就能選擇不讓憤怒為環境所擺布。
16.擺脫激怒的訣竅
美蘭是一位高個兒的中年女子,有一頭齊肩的赤褐色頭發,她和米勒斯醫生談到她長期為焦慮所受的苦。
“在每天的活動當中,我常常感到沮喪,但是卻說不出為什麼。有時我覺得壓力大得喘不過氣來,胸口繃緊著,這種強烈的感覺讓我以為我要窒息了。”
米勒斯醫生詢問美蘭整體的健康狀況,然後做了一個推測,他問:“請你告訴我什麼事使你生氣?”
“生氣?”她質疑著,仿佛她的秘密被人揭穿了似的。
“哦,有時候我會感到生氣,但是我從沒好好想過是什麼事特別使我生氣。”
事實上,美蘭是閃爍其詞,她有一大堆使她憤怒的問題。但是因為她在一個被約束的環境中長大,習慣於壓抑,所以米勒斯醫生必須戳她一下。
“我們都會一次又一次地受到挫折,所以生氣沒什麼好怕承認的,”他說。“什麼事情使你感到挫折?”
美蘭剛開始非常靦腆,但是當話說開來以後,她變得比較激動了。“我的兒子二十四歲,他在心態上始終長不大,而且一直住在家裏。我央求過我丈夫蓋瑞,想想辦法讓兒子脫離我們的生活。但是,蓋瑞是我所見過最頑固的男人了,就算我用擴音器也說不動他,隻管自己的事,根本不理會我的要求。我們的兒子寧願偷懶而不願工作,因為他知道蓋瑞不會給他壓力!”
當她說話的時候,脖子上的青筋冒了出來。
米勒斯醫生很快地答道:“在整體婚姻過程中,你是否一直都在試著和蓋瑞溝通,卻從沒順利過?”美蘭點點頭。當她一想到家中緊張的氣氛血壓立刻上升。
接下來,她和米勒斯醫生討論著引她生氣的事。主要是蓋瑞無法和她的家人相處,但是她也承認,當他們同時相處時會令她覺得緊張,因為她的家人總喜歡提出一些多管閑事的建議。美蘭和她的女性朋友之間也有問題,因為她總覺得自己出力出得最多。另一個問題是她和蓋瑞已經欠了幾千元的信用卡債務,那些幾乎都是一些不必要的支出,使得他們麵臨破產的邊緣。美蘭扼要地將她的情況做個總結:“在我的世界裏,沒有一件事合我的意,無論我走到哪裏都會被一些事情控製,感覺到無能為力!”
“我感到被控製住了”,這句話使美蘭憤怒而痛苦,她似乎被剝奪了選擇的權利,這種被控製的拘束感,就是引起生氣的最大因素。
你曾有過這種無助的經驗嗎?或許你的情況與美蘭大不相同,但是你同樣也會產生這種情緒。就像有人拿槍命令你坐回駕駛座位上,而你毫無反抗之力一樣的無助。
沒有人生來就是被別人所控製的。從念小學開始,我們就知道自由權是與生俱來的。我們也學著去愛,學著在我們的家庭、婚姻、朋友和工作當中尋求合作和妥協,但是有時候合作被無理的要求取代,這些要求就使我們感到被控製了,而那種感覺引起了生氣。
如果要知道你被控製到什麼程度,請在下列適合你的項目之前打上“√”的記號。
□當我長大後,我會毫無疑義地遵守規則。
□我想更自由地談論個人的事情,但是這麼做隻會導致爭吵或失望。
□當我和他人分享一個特殊的意見或喜好時,經常會遭到貶抑或被視為無用。
□我實在找不到可以敞開心胸暢談的朋友。
□我覺得我好像活在批評當中。
□似乎隻有逃避的時候,和平才會降臨。
□開口說話前我經常先斟酌遣詞用句。
□我的一些最親密的關係已經被沉默和缺乏溝通的長期緊張破壞了。
□我經常覺得我所做的事都會影響到別人。
□對我來說,“緊張”是最親密的朋友。
上列的敘述,如果你勾出五項以上的句子,也許你就是個很容易生氣的人,而你的環境正可能是阻礙自然情緒發展的最大因素。
控製所顯示的行為有很多種,最明顯的就是跋扈、吹毛求疵、頑固、獨斷的溝通和經常反駁別人。但是控製也可能是因為得不到、沉默、冷漠、煩躁和神經過敏而顯示出來。
當美蘭和米勒斯醫生談話時,她承認:“每一次我和家人談話的時候,我的胃就緊緊糾結著。坦白說,我想不起來有不被控製的時候。我是個成熟的母親,然而似乎沒有人信賴我的感覺,有時我幾乎尖叫出來!”
“你的憤怒是在傳達一種訊息,它像是在說:‘讓我們做自己的主人吧。’借著憤怒,你隱藏了別人不信賴你的這件事。”
“你說的沒錯。但是我努力地試過了,卻仍然不了解你剛才說的話,為什麼有人這麼會控製別人呢?”
□控製發生的原因
控製不全是壞事,畢竟我們需要維持生活的平順,但是過度的控製會造成多種負麵的影響。為什麼人們會出現過度控製的行為呢?有三個因素:一、過於重視結果而忽略了維持關係。二、無法容忍異質性。三、認為義務是強製的,而不是可以選擇的。讓我們一一看這些因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