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過於重視結果而忽略了維持關係

想想你和其他人的溝通,如果你的經驗和大部分的人一樣。當碰到問題或情緒不穩時,便立刻有所行動,而沒有經過感情或仔細思考,那麼就勢必會演變成以控製為焦點了。

當問題發生時,立刻提出友善的建議。那似乎是很完美的,但是注意一下每一個回答當中漏了什麼:沒有人願意談到有關感情或個人知覺的事情。當苦惱的事件發生的時候,我們立刻想辦法解決,絲毫沒有感情成分,甚至迫使別人把感情推到一邊,結果讓他產生了被控製的感覺。

在某些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如果有人告訴我們怎麼樣可以解決問題時,我們會鬆了一口氣。但是大多數的情況我們會感到空虛,因為我們期待的是傾聽,如果這種模式不斷重複,我們會感到不被尊重。

聖經上說:“你愛你的鄰居應該像愛你自己一樣。”表明愛的關係意味著把個人切身的事擺在第一位,行動並非不重要,但是它絕不是人的基本要素。我們所想的、我們怎麼想的、我們所體會到的,這些才是核心中基本的要素。所以如果我們希望關係會成功,我們必須騰出個空間來表達這些“內在的”基本要素。

當個人的問題以照顧到情緒的方式被提出時,彼此的關係便優於結果的執行。當個人的獨特性被尊重時,被控製感便會減少到最低。

18.無法容忍異質性

大部分的人都認為自己可以敞開心胸接納他人的差異,然而,在實際中,他們卻並未反映出這種雅量。

從最早的童年時期起,人們就喜歡熟知的事物。如果你離開家鄉一個星期,你可以想像當你回到家時,那種愉快的感覺,並盼望著能再睡你自己的床。我們雖然也喜歡獨特的經驗,但是除非我們能進入熟悉的、熟識的世界,鎮定才會持續下去。

這個傾向在我們和其他人的關係上表現得最明顯,我們都希望情緒和相關的問題是可以預測的。

看看下麵的例子:

□一位丈夫告訴他的太太。他對於兒子的社交活動感到困擾。這位太太卻不顧他的情緒回答:“希望你不要對兒子這麼苛刻,能不能也對他所做的事說句好話!”

□一名單身男子告訴他的朋友。他想放棄目前的工作,改行另尋新工作。那位朋友說:“你不認為在你已經擁有美好的生活時,這樣重新開始會冒很大的險嗎?”

□一名女子向同事透露她的婚姻有麻煩,那個同事回答說:“我所認識的人當中,你算比較能夠克服這種事的人,所有的婚姻都會有一段很糟的時期。”

在這每一項中,表達了內心感受和渴求的人,都得到了對方“我知道你的狀況”的回應:不要那麼想!沒有這麼嚴重!雖然這種反應是在給他們打氣,但是,他們“限製”的表達,仿佛暗示他們預先知道結果會如何。

生氣的人經常抱怨,他們必須去猜別人隱藏的想法然後順從它。尤其是情緒上的特殊,受到了壓抑。“像我們一樣”或者“維持在這種模型之中”成為控製的重點。而生氣正是表示對這種反應的抗議。

《聖經》中記載差異性是上帝巧妙的設計,它不要人人一樣、事事相同;而我們總是想辦法將特色混成一體。不管是顏色、視覺、聲音、動物、植物、感情、顏麵和人格,都是多樣化的,就是這些變化給我們豐富的經驗,缺乏差異性就會變成一個非常悲慘的世界。

因此,想想差異化的好處。

你的獨特性可以使你得到什麼好處?(例如:我比我的男一半情緒化,所以當我的孩子感到沮喪時,我較能表達同感——)

差異這件事沒什麼對不對,你惟一要做的,就是確定你正以一種感覺到別人特殊的方式活著。

19.認為義務是強製性的

造成控製性行為的原因,其中有三分之一與無法選擇義務有關。被控製的人一定能回想起他們本來想怎麼說和怎麼做,但是當他們被要求以指定的方式去執行時,他們卻會覺得茫然。

舉例來說吧,一個好控製的父親告訴他的兒子說:“當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不會愚蠢地浪費時間玩電動玩具,我們知道好好工作的價值。”當小男孩問為什麼他也要一樣時,他的爸爸說:“因為那才是應該走的正當之路。”那個父親正在鼓舞一個好的行為模式,但是他所說的理由是淺薄的。他的兒子覺得很納悶,並不是因為他認為那種行為是錯的,而是因為不喜歡那種被強迫的感覺。

好控製的人總是關注著自己的希望,他們無法忍受有主見的人。這可能有助於工作成就,但卻造成了關係上的挫折,因為他們忽略了其他人渴望自我主宰的感覺。

這樣的例子很多:

□一位父親告訴女兒,她必須幫忙做廚房的雜事,卻不準有異議,隻能“立刻去做”。

□一位主婦因為她的丈夫不關心兒子的功課而惱怒,她認為這是作為父親的義務。

□一位年輕女子覺得她必須對她最要好的朋友有求必應,否則在其他的活動中,她可能不被支持。

□一個十幾歲的青少年知道他最好上教堂去,因為他的家人希望他這麼做。

當我們想(甚至喜歡)建立自己的生活,而其他人卻堅持我們該服從地追隨他們的規則之時,我們就開始了生氣的情緒。

我們為什麼會那麼憎恨強迫性的義務呢?雖然控製別人的人可能並沒有強迫性的意圖,可是他所傳達的訊息卻包含了“你是靠不住的”的成分在內。控製者相信如果人沒有選擇,不成功的機會就會大幅減少。

米勒斯醫生和美蘭討論她受到控製的感覺。“你知道的,引起我的緊張,因為我一直覺得丈夫想強迫我聽他的命令。”她說。

“所以你就一直去猜想下一回他又會給你什麼命令了?”

“是的,他對我期望太高,讓我覺得我永遠達不到他的目標。更糟的是,如果我想表達我的感情時,就仿佛在和一麵牆壁談論似的,他永遠不理會我。”

“你把他的控製解釋成缺乏關心,而對此感到生氣。”米勒斯醫生思索著。“當憤怒升起的時候你怎麼處理呢?”

“我想,那正是我的問題所在,”美蘭說。“有時候我會壓抑下來,但是有時候我會選擇發泄而且變得煩躁。我經常會遷怒別人,但那對平靜我的情緒而言,一點幫助也沒有。”

□對控製的反應

美蘭了解到她的憤怒和受控製的挫折有關,於是她開始學習以一種較好的辦法來處理她的反應。她和米勒斯醫生討論:一、她的反控製傾向。二、承認她的自由權。

20.反控製的結果

很明顯地,被另一個人控製並不是一件健康的事,但是我們的反應也常常不能恰如其分。如,我們對控製的反應特別敏感,因而經常借著反控製去對抗,卻反而弄巧成拙受到更多的控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