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成功的處理生氣,我們必須排除那些造成痛苦的假想觀念。以下所列出的是引起一般人生氣的原因。

□被拒絕的經曆使我陷入了情緒上的空虛

生氣和被拒絕的經驗非常相關,所以對容易生氣的人來說,如果遭遇到太多次拒絕的話,他們很自然會認為自己永遠倒黴。“沒有人會接受我的”,這種想法持續下去,“所以我有權利生氣。”這些人大都理解實際狀況,沒有人會被所有的人接受,但是少部分人根本不會接受這個的事實,在情緒上並未做好準備。所以當拒絕重複的時候,希望便漸漸消失而產生憤怒了。

辛蒂告訴卡特醫生有關她和她父親之間糟糕的關係。當她還是個小女孩時,她察覺到自己對父親是個妨害,這份不安感直到成年期還持續了數年,使得她對異性感到痛苦。但是這不適當的感覺,引導她去選擇那種對愛的理解力薄弱的男人,於是更增加了失敗經驗的累積,最後她就做了一個結論:“我是無價值的”。

她告訴卡特醫生說:“我認識很多曾經離過婚的人,但是通常他們第二次的選擇聰明多了,生活也更好了。當一個人離了兩次婚,會懷疑他們是否做錯了什麼,但是如果你像我一樣已經離了三次婚,它就是一個坑了!當我遇見男人時,很顯然我沒好好的選擇,我沒辦法處理這一類的事。”

她最後的那句:“我沒辦法處理這一類的事”,讓卡特醫生察覺出她依然在生氣。表麵上辛蒂是在悲歎她失敗的婚姻關係,但是深入問題去看,這是因為她認為自己是愚蠢的、無價值的。像其他生氣的人一樣,她認為自己沒有足夠的力量來抵抗失敗,所以就陷入了生氣的情緒。

從幼年期到成年期,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從拒絕中恢複,雖然可能不像我們所希望的那樣完美,但是也不需要假設這些失敗就是對全部的否定。

□命運對我太不公平了

生氣通常是遭受痛苦時的副產品,在試圖找出痛苦根源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抱怨上天。舉例來說吧,辛蒂告訴卡特醫生:“我在一個保守的教堂受到宗教的熏陶,那兒教我們尋求上帝的指引,但是我的結論是,所有教義都是沒用的!當我需要上帝時,他在哪裏?”

為什麼他不賜我一個好一點的家庭?為什麼他不讓我嫁個好一點的男人?

“你似乎以自己所做的選擇給上帝評分,”卡特醫生回答她。“你說這些話,好像是你希望上帝為你安排一切,而非讓你好好把握自己。”

辛蒂並沒有被勸服。“我說的是上帝應該知道會發生什麼事,他可以阻止它呀!但是他卻讓我在不幸中打滾,這不公平嘛!”

生氣的人覺得自己仿佛掉入不幸的深淵,對他們來說,想要尋找一個能幫他們解決問題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由於認為上帝,是萬能的,許多人就認定結束他們痛苦和受難的遭遇是上帝,一旦覺得上帝並沒有立刻在他們痛苦時出麵幹涉,他們就開始抱怨上帝。

因為辛蒂是基督徒,卡特醫生決定用基督教義點化辛蒂。他翻出哥林多的書給辛蒂看。“你沒領受聖禮你會擁有什麼?”他解釋著這個問題。“它教我們的事就是,上帝賜給我們應付的技巧、智慧以及內心的力量。”他告訴辛蒂說:“我知道你很有勇氣。你雖然被打倒了,但是你仍然不斷站起來。這就是上帝對你內心的驅力在負責,那能使你對抗回去。”

“我很高興你知道我有不屈的性格。”她回答說:“但你認為它是上帝賜給我的?”

“不然它是從哪裏來的呢?”卡特醫生微笑著問。“讓我們來看看吧!如果你能疏通挫折,那你就能接受上帝進入一些比較正麵的事物上。”

“像什麼呢?”她對這種說法很有興趣。

“不要去苦惱上帝背棄你的事,而是感謝他賜予你好奇心。使你利用那個好奇心去決定未來你需要和哪種人做朋友。”

“有時候我的好奇心讓我表現得憤世嫉俗。”辛蒂思索著說。“但是從積極的一麵看,它鼓勵我去學著如何更適當地滿足我的需求。”

卡特醫生補充說道:“那就是我要你體會的重點,你過去的經驗引發了痛苦,但是它們也能激勵你使用更清楚的方法來仔細觀察人們,那可算是一個收獲。”

“我明白你現在說的話。”她回答說。“不要假設上帝使我經曆不幸,而要感謝他會幫我從消極轉向積極。”

□放掉生氣代表承認失敗

在第二章中我們探討過“選擇”如何應用在生氣上,在積極的一麵,我們討論如何直接地提出有關價值、需要和信念的問題。當這些方法無效時,我們仍然有停止憤怒的選擇,選擇寬恕或接受不完美。但是很多生氣的人發現這是個困難的選擇。戴衛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因為長期的沮喪來醫院掛號。他告訴米勒斯醫生說,當他還是個小孩子時,經常被他爸爸打。更糟的是,他最近和他父親談起以前的事時,他父親聳聳肩,說他沒有打過他。戴衛沮喪地歎著氣說:“人人都叫我原諒我父親,過去的就讓它過去,但是我怎麼做得到?他毫無悔意。而且我確實相信如果事情全部重新來過的話,他會毫不愧疚地用同樣的方式再虐待我一次。”

米勒斯醫生回答道:“你生氣的原因,是因為你覺得你必須承認失敗,而宣布他是勝利者?”

“可能這是不對的想法,但是確實有那樣的感受”戴衛回答道。

生氣的人覺得自己是犧牲者,因為他忍受著錯誤的對待。在很多例子中,這些錯誤的想法是不請自來的。即使有人像辛蒂一樣,問題是因為糟糕的選擇而引起的,但還是會理所當然的感到受騙,因為他們的痛苦比預期的還要強烈;受騙造成憤怒的人,認定寬恕是不合理的。

要克服這種“惡無惡報”的挫敗的感覺,我們可以以一個非常基本的問題來麵對我們自己:如果我選擇壓抑生氣,而非釋放它的話,我們人生的意義會因此而更偉大嗎?這個問題提醒了我們,我們可以停止生氣,不是因為對方做出悔恨的表情,而是因為它是情緒上健康的選擇。你可以下最後的結論:我仍然不喜歡遭受痛苦的錯誤,但是我還是選擇了讓它過去。

在你同意的陳述之前打上“√”的記號。

□我選擇不讓我的生氣駕臨於別人的行為之上。

□停止憎恨和寬恕錯誤並不相同。

□我接受其他人以不健康的方式行使自由權。

□我對我自己的情緒負責任,其他人不能強迫我繼續生氣。

□寬恕和使生氣消失,與輸或贏沒有關係。

□糾正他人,不該幸災樂禍地說是別人的問題,而不是我的責任。

在這些敘述中,你同意得愈多,你就愈可能將生氣放在一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