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上的敘述有五、六項符合你的情形的話,自大就存在於你的情緒中,而生氣也就難免會發生了。
□自大是我們精神上的疾病
為了了解自大對人格的影響,認清它如何與我們的天性糾纏不清是很重要的。自大是一種精神性的疾病,它是我們性格特質的病征。
這種與生俱來的特質伴隨著所有不適當生氣的形式而存在。無論我們怒叱、譏笑、批評或在謾罵中沉默的退縮,我們都在培養這種思想:“為何我不能說什麼就做什麼”。即使當我們決定要親切和藹地表達情緒時,如果事情與我們的喜好相違背,我們對這些決定也就變得躊躇不前了。
沒有任何一種心理療法能完全免除自大,但我們可以學著使其影響減至最低。不過隻要我們活在世上一天,自大就會折磨我們一天。
在和卡特醫生確認了他自我中心的程度後,南傑克安靜地坐了一會兒,然後深思地說:“我承認當我有所要求時,我表現得非常自大,但是我從不知道它是這麼無所不在,它在我的人格中幾乎處處可見。”“生氣不是自大惟一的表現方式,”卡特醫生說:“你要好好想著自大是如何借著生氣來反映你的自我中心,無論它是公開的攻擊或是消極的侵略,你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你,你的權利、你的喜好上。”
為了想早點兒弄清楚這個觀念,南傑克繼續問道:“當你說自大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本質時,似乎在暗示我,不能因為它出現在我的本質中,我就能毫無理由的去責備他人,我應該要對它負完全的責任。”
“你說得對極了,”卡特醫生說。“我很高興你會這麼想,因為它有助於緩和你的憤怒。你一直堅持是汀娜和女兒們讓你生氣的原因,其實這種說法是錯誤的,你以為如果他們照你的話做,你的憤怒就會消失。但是事實上你的生氣是自己的自我中心挑起的,因此緩和你的憤怒應該是從自我的情緒管理開始做起。”
南傑克說:“你解釋得有道理,所以我期望我的家人要投合我的意,或幫我減輕沮喪是不公平的。”南傑克在了解他的憤怒上有了重大的突破。
□選擇謙卑
因為自大與我們的情神狀態緊密結合,所以解決之道就是找一個更健康的精神替代。其實,有時人是很矛盾的,當我們能做到將自我中心拋到一邊時,反而能找到真正的平靜。
雖然放棄自我看起來像是暴露了弱點,但其實它是開創一條不尋常的勇氣之道。
而謙卑則和自大相反,它不會以自我為中心,並故意承認個人的能力有限。就拿南傑克的例子來說吧,他必須承認,他的太太和女兒們沒有義務在每次他突然與起某個念頭時,都要迎合他的意,他必須承認他不是宇宙的中心,就像其他人一樣有優點也有缺點,所以他要家人“把我當成國王一樣伺候”的心態是錯的。
卡特醫生告訴他說:“南傑克,雖然這樣說你有些奇怪,但是根本的改變隻有在你承認你無權像上帝一樣時,才能得到他的崇敬。”
“你說得很有道理,”他回答說。“我想我必須習慣‘謙卑就是力量’這個觀念。”
□當她女兒煩擾他時,他不立刻抱怨她們引起的不便,他可以先提醒自己,所有的弦子,即使是他自己的,都沒有完美的。
□當他說出自己的意見或表明立場時,不可以硬要人家讚同。
□他必須知道,汀娜的認知會與他的不同:她並不隻是為了滿足他的需要而活著。
□如果他能學習傾聽,就能在家中發展出更融洽的氣氛。
□當事情進行得並不順利時,不要感到不悅,他要記得這個世界並不會盡如他意。
□你呢如果想要在生活中更加謙卑,你會怎麼做?
讓我們來看看謙卑的特色,以及了解它如何融入我們的人格之中。
□謙卑是關注他人
自大在自我中心的底限就是讓需要獲得滿足。滿足需要當然不見得是錯的,但是它會變成一個具有毀滅性的驅力,使人們隻關心別人應該怎麼回應他(或她)。當我們過度擔心他人的行為對我們生活的影響時,當某個需要被忽視了,或者其他人有不同於我們的想法時,我們的反應就會太過敏感了。
南傑克承認這個傾向經常影響著他。“我想,下班回家後是我最糟的時候,我厭煩了客戶整天對我的要求,所以我想現在該輪到我要求別人了吧!但是我經常忘了,我的家人可能也過了很糟的一天呢!”
卡特醫生回答說:“太過關注你的需要,而把家人的需要完全拋到腦後是常發生的狀況,但你所做的事件僅此一件嗎?”
“不,老實說,我對同事也是如此。我們賣的是電腦軟件,所以良好的售後服務是必要的,有時候我會嚴格地要求同事們要如何對待客戶,甚至忘了他們也是有情緒的人。”
我們與生俱來是自私的,所以必須意識到與他人協調的重要性。也就是說應該對他人的感覺有敏銳的觀察力,以及能辨識他們的認知和我們有不同的地方,然後才會擁有以下這些特質:
□雖然你埋首於工作上的某項計劃,你還是肯花時間去注意同事們的工作進行得如何,並且帶給愉快的一天(像是恭維之類)。
□當你準備請客人到你家時,你會緩和你強勢的個性,並創造一種輕鬆的、無挫折感的氣氛。
□當朋友告訴你一些私事時,你會仔細聆聽,並且在下一次相聚時對此事表示關心。
□不要告訴家人說他或她應該做什麼,你自己應該以身作則。
在當深思這個關心他人的觀念時,南傑克抗議道:“小的時候就被不斷地訓練著,要考慮我的行為會不會影響他人。我討厭必須一直擔心別人的感受,這是某種形式的禁錮。”
“我不是建議你去成為別人好惡的犧牲品,”卡特醫生說。“事實上,如果你與他人和諧相處,他們將會很快地了解,那是你原本就能做到的。我建議你比較一下,你感到愉快時,是因為你太過關注自己,還是當你真誠而仁慈地對待他人時。有句話是這麼說的,仁慈就是它自己的報酬,不但別人受惠,自己也會覺得心安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