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女人遭受到很多疾病之苦,諸如頭痛和緊張性胃痛。雖然這些疾病沒有醫學上的病源根據,但她拒絕相信它們是由於消極的情緒所造成的。

□當表現出負麵的特征,諸如暴躁的行為時,當事者會立刻以這樣的借口說:“我通常不是這樣的,其實我是相當樂觀的。”

□做父母的不去找出他們發生家庭衝突的真正原因。而把焦點放在孩子錯誤的行為上。

“否認”,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天性,但這種天性常常阻礙我們人格的進步。我們以為,承認不完美可能導致悲慘的結果。

(2)逃避責任

逃避責任不同於否認,它是被一個有意識的恐懼因素所驅使,而前述的否認則是一種無意識的自欺。逃避是蓄意的瞞騙他人,當我們出現逃避的行為時,就是我們選擇避免負起目前正遭遇問題的責任。我們假設:公開的衝突或麵對麵可能會引起不安。如下列的例子:

□心情不佳的丈夫想和太太討論一個傷腦筋的家庭問題但太太不喜歡和他正麵衝突,所以她決定離開以避免這種討論和麵對問題。

□一個屬下不同意他的主管所決定的政策,但是他不公開和主管討論這件事,而向他人抱怨。

□一名青少年不願聽他父母親的建議,所以當他們想要和他說話時,他就以沉默回應。

□一個女人和她約女伴討論有關她的沮喪,那位朋友不喜歡談論消極的話題,所以她一找到機會把話題轉移。

當我們逃避之時,可能我們是因恐懼而胡思亂想。例如,如果我說錯話了,會怎樣呢?如果我告訴你,我真正的感覺,你會不會不喜歡我?或是我還不打算討論私人的問題。逃避是個人的不安感和缺乏對他人信賴的指標。

(3)推翻

這是第三種常見的防衛模式,屬於更公開的防衛法。這是由“保護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與他人采取對立形勢”的觀念所驅使。當我們使用“推翻”時,我們假設他人無所不用其極力要打倒我們,所以一碰到傷腦筋的事時,我們就變得具有攻擊性。如下列這些例子:

□當一位太太告訴她丈夫對家裏的人說話不該粗魯時,他吼了回去:“既然你說我粗魯的話,那麼上回你公開地在大家麵前批評我難道就不粗魯嗎?”

□當一個十歲大的女孩告訴她媽媽,她因她尖銳的言詞而受傷時,那個母親回答說:“如果下一次你表現得更尊重,這種事也就不會發生了。”

□一位丈夫抱怨他太太似乎對他漠不關心,她回答說:“如果你能放輕鬆的話,或許我就能關心你一點。”

人際關係必須公開和有責任感;也就是說我們有時需要說出彼此的缺點。但是當我們的缺點出現時,我們的恐懼就會促使我們威脅他人以避免正麵衝突,結果反而引起嚴重的溝通不良。

當戴安娜和米勒斯醫生談到有關她的防衛時,她承認:“我使用了所有的防衛技巧,尤其是用在我最親密的人身上。”

“你能明白它為什麼使你這麼生氣,而且令你拚命地想要逃避?”他問著。

“哦,我知道它隻會引起更大的挫折,於是就產生了我所提到的那種永無止境的循環,別人愈清楚我在逃避,我就會更加地采取防衛的姿態。”

米勒斯醫生解釋著:“如果你想減少生氣的話,你就必須趕走你的恐懼,你讓其他人影響你太深了,其實你可以讓你的人際關係擁有更健康的進展。”

□成為真實的人

恐懼、防衛的反麵就是公開事實。意思是說,當我們勇敢到足以自我揭露時,我們會願意像普通常識那樣地為人所熟知。真實就是無矯飾地活著,且外在與內在生活一致。真實並非要我們去否認我們的恐懼;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不完美,它可以提醒我們要謹慎,也意味著我們可以將障礙和隱瞞降到最低。

利用下列敘述檢視你是否能成為一個真實的人,在你同意的敘述之前打上“√”的記號。

□別人沒有必要接受我所有的意見,我能容許他們不同意。

□當某人看到我的弱點時,我們的關係就變得更親密了。

□即使我不同意家人對我的看法,我們仍能分享一種親密的感覺。

□和他分享我個人的喜好和情緒,是我想要達到的目標。

□我不想以好辯出名,但我相信公開地表達不同的意見是很重要的。

□我想要擁有一個好名聲,但絕不以出賣誠實和責任為代價。

上列的敘述你所符合愈多,你就愈可能活得無所恐懼。

要做到真實,我們必須喜歡我們真正的自己。這讓戴安娜想到,她的恐懼如何剝奪她情緒上的鎮定。她告訴米勒斯醫生說:“我很仔細地觀察他人對我的反應,而那些反應正是我經常懷疑自己的地方。”

“因為你讓恐懼牽著你的鼻子走,”米勒斯醫生說:“也是你自己讓別人把你想得很糟。”

“但是怎麼會這樣呢?我是說,我並沒有掛著一塊牌子,上麵寫著說‘拒絕我’。”她微笑著說。

“你也可能正掛著它呢!當人們感覺你遲疑或防衛時,他們就傾向於拒絕你。當你得到一個‘不想要’的不利對待時,你就以生氣來反應,於是事情就愈來愈糟。”

她想了一會兒,然後說。“讓我的恐懼消失,對我來說才是真正的改變。你是建議我不要在乎每一個人對我的感覺,而要盡量拋開束縛?”

“要附帶說明的是,”他回答說,“我假設你願意真實,而不因為有一個人不喜歡你,你就以為每一個人都討厭你。”

在解決了恐懼的心理之後,戴安娜認為該是檢視她人際關係形態的時候了。她得到一種觀念,倘若她心裏懷著別人可能不可靠的想法,那種假設就會成為一種預言,結果當然會引起生氣了。因此她做了一些調整:

□她將會更加直率地和其她女人溝通,而不會表現出仿佛在這個世界上沒人關心她似的,她不再去隱藏她的不安全或需要。

□她不再為她的感覺難過,而會表達出對自己的信心,她的態度傳達出“我就是我”的訊息。

□當一個男人對她友善時,她不會立刻假設他是偽裝的,在有必要的情況下,她能夠堅強地拒絕一個不適當的發展。

□當她被父親責難時,她不再去防衛自己。因為她知道他一直都是如此獨裁,她的價值並不會因此而減損。

借著消除某種恐懼的行為,她內在情緒少了一點。因此,如果有令人生氣的事發生,她也不再那麼不安了。

□我們為何要和恐懼抗爭?

我們恐懼的傾向通常是從童年時期,或者從我們生命中重要的人那裏得來的,要把恐懼拋到一邊的話,最好去了解是什麼因素引起的。

無論是父母對子女、朋友對朋友、丈夫對妻子或手足對手足,每一種關係的互動都是對對方表達忠貞或尊敬。而每一種人際關係的目的就是強調人類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