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雖如此,罪惡的自大仍會殘害我們的人際關係。這會使我們痛苦而心想著:“哦,不!我的關係全完了,我會一直被拒絕,我無法麵對這種事!”然後我們就會容許“拒絕”腐蝕我們,直到我們假設和平和穩定的關係已完全不可得為止。這類的例子出現在下麵所舉的事件中:

□一位太太恐懼,如果她告訴丈夫自己真正的想法時,他會離開她。所以她就不斷地壓抑自己的需要,並假想著以拒絕來回應她的無助和無望。

□一位母親害怕她對兒子如果管教得太嚴格的話,他會不喜歡她。因此她在管教上讓步,使他們能和平相處。

□一位職員認為如果他表現獨特的話,他的主管就會叱責他,使他的工作處於不安全的狀態。

當我們過度設想“拒絕”時,不僅讓他人擁有太多的影響力,也傳達出不信任自己。那種缺乏自我依賴一旦為他人發現時,他們就有機可乘了。它是一種自我催眠的神話。

米勒斯醫生希望戴安娜能遠遠地將她的恐懼拋諸腦後,他對她說:“回顧你的過去,我們可以發現很多令你恐懼的因素。你的雙親並未創造一個有助於真心分享的環境,而你知道在你的世界裏有很多的情緒,如果你做錯事的話,他們就會拒絕你,所以你就學到了將各種情緒保留在心裏是比較安全的。”

“但是長久以來都沒有用,”她回答說。“我壓抑了我的生氣,而它現在卻啃蝕著我。”

“我們已經討論過如何去更加肯定你的需要。但是在這種作法見效之前,你必須自問,我的情緒值得信賴嗎?”

“我已經告訴你了,我不是個自私鬼或是遲鈍的人,”她回答說。“當我要與對方溝通他們的問題時,我會先確定沒有冤枉他們。”

米勒斯醫生鼓勵著說:“果真如此的話,你必須降低被人們拒絕的擔心,或者不能讓你說了半天也沒有用。要堅持你內在的自信,而別讓他人的異議煩惱了你。”

“肯定自己,是一個正常人都會有的需要,你可以借此而得到自信。”他繼續說:“你不必讓別人的拒絕成為你對自我的拒絕。”他告訴她。

一旦你能更加信賴你的肯定,不屈服他人的拒絕的話,你將會注意到你在表達需要方式上的改變。

□你敘述你的喜好而不必為它們找借口。

□當有人企圖忽略你的感覺時,你不必展開一場權力遊戲。如果你能理直氣壯,就能不去理會他。

□你要學習心思敏銳,談吐肯定。如此一來,就不必太過擔心因會惹怒別人,而不去傳達你真實的感覺。

沒有人喜歡被拒絕,但是我們能決定應該公開的事,比情緒的壓抑享有優先權。我們知道自己是真誠地想自我成長,因此我們就能夠成為真誠的人了。

□我們不確定他人的動機

理想的人際關係產生安全感。它是建立在彼此的信賴、接受和為他人服務之上。當這個理想被滿足之時,恐懼就無足輕重了。

有些人,並沒有多少理想的人際關係,所以才過著恐懼的生活。因為他們假定理想的人際關係會帶來負麵情緒,而非信賴、接受或為他人服務。經驗告訴他們,其他人有可能會欺騙、虛情假意或自私。防衛於是成了他們易怒性格的指標。

戴安娜曾這樣地解釋道:“為什麼我要減低警戒呢?長久以來,我早就知道人們並不真正關心我,他們有自己未說出的想法,而如果我變得易受傷害,正好落入他們的手掌心。”

“你能舉個例子嗎?”米勒斯醫生問道。

“兩年前我有一個最要好的朋友,我可以告訴她任何關於我的事一但是後來,我發現她竟然向其他朋友說有關我的事情。我覺得我像是被耍了似的。”

“多麼令人失望呀,”米勒斯醫生說。“你所認為的成功的關係,結果卻是一個嚴重的背叛。很明顯地,這個女人利用了你的自我揭露,使自己在別人眼中似乎高人一等。”

“那就是重點了,但是我怎麼知道她會那麼做呢?我們最初相識的時候,她給我的印象是誠心誠意的。”

由此可知,害怕能使生氣繼續存在,也使得我們猜疑地觀望別人。而為了維持一種嚴酷尖刻的態度,我們自我防衛的心情高張,並玩世不恭地解釋他人的動機,這造成一種悲觀厭世,甚至封閉以及類似的消極態度。

米勒斯醫生向戴安娜透露:“如果我固執到不讓他人來影響我的情緒,也就是我假設沒有人是完全值得信賴的,但至少我能超然地選擇保持內在的平衡。你能采納這樣的思考態度嗎?”

“那是不自然的,”她回答說。“我想我太忙於解讀他人行為背後的動機,而忽略了我自己獨立的計劃。”

“我的建議可能會讓你覺得悲觀”,米勒斯醫生說,“但是如果你接受一個觀念,就是一個人所擁有的絕不會比上天賜予的。多。那麼,當失望的事發生之時,就不會太震驚,而且你也就不會過度地注意別人的失敗,而可以維持你健康的生活。”

我們停止想要“幕後控製”他人時,我們的反應就不會如此激烈了。而且這麼一來,也就可以自由自在的開始我們自己健康的反應模式了。

□冥冥中自有安排

當我們的情緒視別人的反應而定,我們是恐懼的,因為我們永遠不能確定何時我們會遭到拒絕、批評或忽視。但是如果我們抱著“盡人事,聽天命”的態度活著,我們就能活得信心十足。

仔細觀察當一個人努力但不強求地處理他或她的情緒時,他(她)能獲得什麼?

□一位父親因為害怕他十幾歲的兒子受一群不良少年的影響而非常地生氣,但他想起了正確的教養方法是用愛和溫和的堅定態度。所以這位父親選擇以正確的教養方式來對他兒子說話。

□一位太太覺得丈夫對她失去興趣了,很可能是因為她丈夫有了外遇,但她不驚惶,依然對自己有信心,她想事情總會有解決的一天。

□有個女人在社交場合非常膽怯,但是她不讓人們控製她的自尊,她知道每個人都生來平等,她有自己獨特的部分。

□某人有一個喜歡威嚇下屬的老板,於是那個人決定盡他最大的能力去做事,如果老板還是吹毛求疵的話,他會因為自己已經盡了力,而不至於嚇得無法集中精神工作了。

戴安娜說:“我知道‘盡人事,聽天命’是最好的,但是這對我來說是不自然的。”

米勒斯醫生說:“我知道要改變你的思想,一開始會很棘手,但是你遲早會做到的。”

他們討論了一些使她更可能會更信任的方法。

□當她讀任何經典的時候,她會將其中救贖的神旨人格化,仿佛這本書就是為她而寫的。

□她的祈禱不再隻是“救我”之類的。她將坦誠地向上天詳述他給了她多少希望。

□她將和有相同信仰的夥伴們一同努力,並讓大家認識她以及愛她。

□她將列舉出她需要的神的特色以結合到她的生命中,然後她會選擇適當的時機來使用這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