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去控製別人的想法,正是你憤怒的副產品,”卡特醫生回答說,“當遇到難題時,你那非要取得優勢地位的作法就等於是在宣戰。而這樣做對你自己不利,因為這會使你和其他人顯露出好戰的性格。健康的生氣關鍵就是用尊敬來溝通,你學習得很好,我也擁有榮譽。”

□將評價減至最小

“劉洛斯,我現在要強調的是一個不具任何判斷的思想方式。”卡特醫生說,“為了成功地調整你的溝通方式,我建議你學習更聰明的方法。我要你想想在溝通中怎樣評價他人。”

“我從來沒有真正地想過這個問題。”他回答說,“你所謂的評價,就是比較的意思嗎?”

“沒錯,但還不止那個意思,有多少次曾經有某人批評你的表現,不管是多麼小的事,隻是說它是好的或優秀的或者在標準之下?而又有多少次你以同樣的方式來評定他人的等級,評估著他們的表現是否符合你的標準呢?”

他微笑著回答說:“哦,這種事一直都在發生著,我經常和我的孩子們談到,他們在學校書念得多好呀,或者他們的品行多好呀,諸如此類的事。而我也知道他們對於我要怎樣表現得像個好爸爸,也有他們自己的想法。評價的思想是經常出現的。”

想想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評價性的想法:

□當父母親看見他孩子的試卷上得了個A,就說:“你考得很好,很傑出。”

□一位丈夫對她的太太說:“那是一頓很棒的晚餐,繼續維持佳績吧!”

□一位員工向同事抱怨著說:“翰林就是不能把工作做好,他呀,頂多就是個平庸之才。”

□你忽略了自己與家人相處的時間,所以責備自己:“好的家人是不會疏忽這種事的。”

人被各種評價所煩惱著,在任何競爭或角逐的場所中,不論是工作成績、情緒的處理、社交的技巧,我們都會感到被迫為自己的表現打分數。我們的自尊於是就隨著最新的成績而起起落落。

你可能會問:“強調評價和生氣有什麼關係呢?”事實上隱含在任何評價之中的,不管這個評價結果有多麼積極正麵,它也同時隱蔽地傳達著威脅。“你最好繼續保持高水準的表現,否則我將不得不告訴你,你有多糟!”強調評價隨之而來的,就是無法達到完美的訊息,這將會導致挫折和怒氣的產生。

卡特醫生問劉洛斯說:“在你幼年期,當父母親或老師為你的表現評分時,你的感覺如何?”

“我的記憶非常深刻,外表上,我想要在各方麵有最好的表現,因為聽到‘你做得很好’對我而言很重要。”

“但是在內心深處呢?”

“在內心深處我相當的厭煩,隱藏著最糟的表現,或是為任何消極的情緒撒謊。我就是不願意讓任何人看到我可能會把事情弄得很糟。”

“還有呢?情緒上會使你感覺如何呢?”

“我會防衛,而且如果有人堅持我不對的話,我會發怒。”

“所以我懷疑,是否就是那樣的防衛使你感到挫折?”

“絕對是的,我能回想起很多次,衷心地希望我爸爸別再找麻煩,而且接納、不再挑剔我。想到在被愛之前要先被打個分數,真是令人沮喪。”

常識告訴我們,我們的價值超出我們被評價的全部總和。畢竟,我們是“人”而不是去“做人”,卻由於我們是如此的好批判,而使得我們無法真實的當我們自己。

為了將生氣減到最小,從評分和審判他人中走回來,要知道沒有任何人能做出完美的評價,請學習將你對事情的評斷改為描述。

卡特醫生告訴劉洛斯說:“如果你將評斷改為描述的話,你會替自己省下很多苦惱的。”

“這是什麼意思呢?”

“例如,當你和你那正值青春期的孩子討論學校的功課時,不要說‘你做得很好’,而是告訴他們說:‘當你的考試因努力用功而得到好成績時,你也得到了很大的滿足,不是嗎?’這就是我去和某人談他的內心深處。”

“那完全不同於我現在的作法,我不確定我能否做到。”

“你當然能。”卡特醫生回答說,“它需要一些創意,但是它是可以做到的。你可以轉而關心一個人的感覺,而不是他所做過的事。它是一種有很好報酬的溝通方式。”

“還有,”卡特醫生繼續說:“你可以學習避免讓他人對你的批評影響你,如果有人告訴你某個計劃做得有多棒的話,不要因為那個評價給迷住了,因為第二天那個人可能就告訴你,說你在其他事情上的表現是多麼地爛。你可以接受回饋,但不要讓你情緒的穩定係於最新的評價上。”

在劉洛斯做了評價傾向的個人清單後,他做了下列的調整:

□當他的兒子在數學考試上得了個D時,洛斯說:“我知道當你看到這個分數的時候很失望,它使你的心往下沉,不是嗎?”

□當他感到一股強烈的憤怒時,他不會因為有了這種情緒而譴責自己,他想著:“我覺得今天比往常更緊張;必須利用時間來放鬆。”

□如果他在信仰裏有了小差錯的話,他會提醒自己:“我知道有時候我感到離上帝很遠,那正是他派出的他的聖靈來引導我的原因。”

當我們應用描述的思考之時,要記得我們並不能做適當的評判。因此,我們願意繼續表達有益的思想或理解,而不讓虛假的罪惡或自我導向的憤怒困擾我們。

舍棄對他人的評價,可使我們免於攻擊性和競爭性。隻要我們不被引誘到虛假的優勢競賽裏,我們就更能看清人們真實的麵貌,那就是:犯罪的人也有慈悲的需要。

“孩子們已被教導過許多對與錯的基本規則。”卡特醫生解釋著,所以你的角色應該從一個指導者轉而成為催化者的角色。你可以找個平常的情況,要求他們將精神上的價值應用到那些情況當中。

孩子們總是無法成熟地應用精神上的真理,他們心情也可能極為不安定,父母親的目標並非強迫他們達到精神上的完美,而是保持思考上的活力。通過鼓勵孩子學習精神上的真理,他們的信念就比較不會僵化,而且對個人而言能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