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不是隻有在順境的生活中才需要社交,需要友誼。相反地,當一個人身處逆境時,更需要心靈的播種者來撒下希望的種子,更需要友誼和溫暖。如果你在此時拋棄了身處逆境的朋友,將會使他感到分外的寂寞和痛苦。
對真正犯了錯誤而情緒低落的友人,我們也不能因此疏遠他。雨果在《悲慘世界》中說過:“盡可能少犯錯,這是做人的準則;不犯錯,那是天使的夢想。”這話說得十分絕妙。天使是人們頭腦中虛幻的形象,誰也沒有見過;即使有,要他不犯錯,也隻是夢想。要求別人不犯錯,本身就是一種錯誤。問題不在於我們犯不犯錯,而在於我們怎樣以正確的態度對待錯誤,怎樣從錯誤中吸取教訓,使以後的路走得更平穩。
有經驗的農民都懂得,種子撒下後,要讓它發芽、破土和成長,還需要細心照料,以及種種適宜種子發芽的條件,其中十分重要的是要有適當的溫度。同樣的,你要使希望的種子在荒蕪的心田萌生,身為友人就應有意識地給予相當的溫暖。
對身處逆境中的人來說,思想感情的波動是會很大的,一次開導,他想通了,過後又會想不通,又會苦惱,因此需要友人用種種方式不斷溫暖對方受傷的心。對方有什麼困難,你應當盡力協助他解決。當對方因空虛而產生某種莫名的焦躁時,你應該陪他一起外出走走,散散心,把重壓在心頭上的石塊抖落下來,讓他能再度積極地麵對人生,這才是最重要的。
41.要有一顆富有同情的心
有人說,你想要觀察一個人道德修養如何,隻要看他是如何麵對周圍朋友的歡樂和不幸的,就可以看出端倪。麵對他人的快樂,你是由衷地為他人的成功而高興,或者是妒忌;麵對朋友的不幸和困難,你是為他人焦急,亟思解決之道,還是冷漠以待,甚至幸災樂禍。種種反應,皆能充分顯示一個人的精神世界。
一個人的思想修養,直接表明這個人道德教養的深度。道德教養又決定著一個人同情別人、理解別人的能力。
什麼是同情?同情不是憐憫,或者說不僅僅是憐憫。有許多自尊心很強的人,是很少向人訴說自己的困難和不幸的,因此,僅僅是憐憫的表示,非但不能幫助他解除苦惱,反而會使他的自尊心受到傷害。但是很少有人在他們真正需要幫助的時候會對無聲的真誠幫助表示拒絕。
奧地利作家茨威格將同情分為兩種。他說,有一種同情完全出自感情的衝刮,一個人看到別人的不幸後本能地為對方感到難受,結果常常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而另一種同情是配合著冷靜理智真正的同情,有正確的認識、堅持到底的毅力,還有堅強的耐性。隻有在不慌不忙時、不屈不撓的狀況下,一個人才能真正幫助別人,才能做到舍己為人!而這樣的同情若沒有真正的發自內心及道德上的了解是無法達到的。所以,同情不僅僅是憐憫,它是一種以了解為基礎的認同感。你隻有懷著深切的關心,抱著與人為善的態度,才能有真誠的同情,才能有助人的願望和行為。
“真誠的同情是有效的良藥。”它醫治的不僅是當時的痛苦,還會撫平以往造成的嫌隙,為建立友誼打下堅實的基礎。
有時,深切的理解簡直和同情難以分別,它不僅使對方從心底感到安慰和愉快,也同時給予他人感情的教育。當一個同事絮絮叨叨地向你訴說他的煩惱時,在你看來可能是小事一樁,甚至枯燥無味,但如果你能以充分理解的態度傾聽,使他感到你的友誼和關心,對他而言就是莫大的安慰。
善於理解和及時發現朋友的困難和苦惱,並給予他得體的精神支持,以及行動的幫助,可以說是我們的義務。對他人冷漠、不關心,既不與大家分享歡樂,也不為別人分擔痛苦的人,就像用層層盔甲將自己包裹起來,我想,這樣的人生必定是孤獨的。
42.同情不是隨便付出
生活中,誰都不可能永遠稱心如意。工作中遇到挫折,受到打擊,或者親人亡故……,如果這些事就發生在我們周圍人的身上,我們應該怎麼辦?
同情是友好的表示,也是心地善良的人通常采用的方法。但如果不能恰如其分地表達同情,別人或許不會領情,反而會對同情者采取疏遠的態度,加大了彼此之前的心靈距離。
假如你找到了高薪又稱職的工作,但你的同學、朋友卻成為經濟不景氣下的失業者;假如你的工作表現受肯定、職級獲得提升,但你的同事卻因名額有限或其他因素沒有晉級……。這時,如果你擺出一副居高臨下的架式悲天憫人,那麼任何人都會無法接受。同情不是憐憫,憐憫是一種帶著優越感、不痛不癢的施舍,而同情卻是視他人的不幸、痛苦為自己的不幸和痛苦。所以當你處在優越的位置上時,“同情”別人不如幫助別人。你的“同情”在這種情形不可能會引起對方的誤解和反感,對方會以為你故意在炫耀自己,因而對你產生嫉恨的心理。
同事、朋友挨了主管一頓罵,本來不是件大不了的事情,這時你如果圍上去,嘰嘰喳喳地“同情”一番:“主管有成見”、“可能會影響你未來升遷”……等,這樣不僅破壞了同事與上司的上下級關係,也人為地加深了他們雙方的隔閡,增加當事人的心理負擔,或產生嚴重的對立情緒,激化矛盾,或產生自卑感,甚至一蹶不振。這種“同情”誇大事實,不分是非,最容易造成不良後果。當事人一旦明白後,就會認為同情者在挑撥關係,別有所圖。
同情還要因人而異。你對那些渴望同情的人可以明確表露,對另一些人則最好不要流露。女孩子遇到失戀等挫折,總會想找知心朋友發泄一下。大哭一場,痛苦也就退去了一大半;明白自己做錯了事的失足青年,苦悶孤寂時,最好的同情便是關心他,與他交往,使他感到人間的溫暖,幫他樹立自信心,強化重新開始生活的勇氣;對於長者,同情可以表現為尊重、體諒;對於突遭不幸的人,同情者應分擔他們的痛苦、憂慮,幫助他們振作起來。
有些人自尊心特別強,遇到挫折或不幸時寧可獨自承受,也不願接受別人的幫助,他們把被同情視為軟弱無能的表現。在這種情況下,你即使同情他,也最好不要明顯表露,否則反而會傷了他的心。
有些人並不會把不幸或挫折本身看得很重,他們懂得生活中出現坎坷是正常現象的道理,所以,他們願意獨自反省,吸取教訓,自我解脫。他們希望盡量忘卻這些痛苦,最討厭的就是別人在他們麵前,針對已過去的事絮絮叨叨。對這樣的人,你可以尋找適當的機會和方式來表達你對他的讚賞和信任,如此一來,別人會覺得你是真正能理解他的人,彼此的友誼也會因此而更進一步。
因為,同情本身能使人與人的心靈接近,所以我們在向他人表達同情時應立足於了解、平等之上;同情最好不要停留在語言表達上,理想的方法是用行動來表達。
43.不妨試探朋友
朋友對一個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許多事可以說,成在朋友,也敗在朋友。因此,能否結交幾個知心朋友,對一個人的事業和生活影響極大。
“出題”考朋友,是尋找和檢驗朋友的常用方法。當然,這種“出題”不是學生的考試題,而是朋友和自己都必須麵對的生活課題。
一個人真實的品性往往潛藏得很深,沒有受到強烈的外部刺激是輕易不會表露出來的。戰爭年代,在血與火的考驗麵前,人性中的美與醜能夠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和平時期就難了。在輕歌曼舞中,往往隻看到了灑脫;在鳥語花香中,往往隻陶醉於美景;在胡吃海喝中,往往隻分享品味……人性中美的一麵得到了極大的張揚,人性中醜的一麵往往會被歡歌笑語和流光溢彩所掩蓋,而這正是人性的本質所在。因此,為了結交一個品格優秀的朋友,就不得不通過一些策劃,有意“出題”考考候補朋友,這樣,對朋友,對自己都有利無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