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知音”,不能不說“鍾俞之交”。“鍾俞”者,鍾子期和俞伯牙也,二人雖是春秋戰國時代的人,但他們的友情至今依然感人。武漢漢陽橋頭的琴台,傳說就是他們以琴會友的地方,至今前往憑吊者絡繹不絕,人們在敬慕他們的友情的同時,也在苦苦尋找著自己的“知音”。

傳說,在北方的晉國做官的俞伯牙乘船至漢陽江岸,突遇狂風暴雨,隻好泊船靠岸。待雨停風住時,已至午夜,他獨居船中,仰望一輪明月,俞伯牙撫琴遣愁,一曲一未終,早已淚流滿麵,恰在此時,“蹦——”一聲琴弦斷了一根,俞伯牙憂感悲涼。這時,岸上有人喊道:“先生的愁太重了,琴弦才斷了。”俞伯牙驚奇,知此人懂音律,便上前問曲名和琴的來曆,此人雖一身樵夫打扮,卻一一對答如流,俞伯牙不由肅然起敬。隨之又重理琴弦,再彈一曲,樵夫讚道:“意盡在高山電”,接著,又彈一曲,樵夫又讚道:“情全在流水也”。至此,俞伯牙便與樵夫互通了姓名,知他名叫鍾子期,兩人隨結為“知音”,並約定來年8月在此地再會。第二年,當俞伯牙依約前來,卻並未等到鍾子期,便四處尋找,才知他已病逝。俞伯牙悲痛欲絕。撫琴長哭,但仍難解心中之苦痛,於是斷弦碎琴,不再彈撥,苦無“知音”。

從此,“知音”難尋成為世人共同之盼、共同之苦了。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人們慨歎知己難尋的同時,也企盼著對知己的珍惜和憐愛。

與“鍾俞之交”同樣感人的“羊左之交”,也是生死朋友、膾炙人口的千古友誼佳話。

羊角哀和左伯桃是和“鍾俞”同時代的人。

據《今古奇觀》記載:左伯桃幼時離母喪父,靠勤奮苦學成才,但時運不濟,年近不惑,仍無建樹。一日,聽說楚王納賢,便去投奔。時值寒冬,又遇風雪,苦行一天,晚投宿一茅舍,主人十分熱情,知左伯桃境遇後便慨歎與己同,把他視為知己。他就是羊角哀,兩人一夜共話學問,相見恨晚,於是,相約結伴而行,共圖功名。誰知,天公作難,風雪交加,苦行數日,仍未走出多遠,楚地遙遙,行路多艱,饑寒交迫,何以為繼?且前有高山,後有猛虎,何以為安?於是,左伯桃脫下自己的衣服,解下身帶的幹糧,讓羊角哀隻身前往楚地,羊角哀豈肯答應?爭執一番,左伯桃難耐饑寒,倒地身亡。羊角哀隻好揮淚前行。不久,羊角哀終於到達了楚地,也終於得了功名,他急著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掩埋左伯桃的屍體。麵對昔日“脫衣共糧”的朋友,羊角哀頓感功名利祿如塵土,友情重如山,他憤然刎劍而亡,遺願與左伯桃並葬。

他們的友情催人淚下的同時,也讓人不難頓悟出知己朋友的無價!

相比之下,那些虛情假意的人,那些斤斤計較的人,那些自私自利的人,肯定是不會有什麼知己朋友的。

俗話說:長相知才能長相隨。朋友相知,貴在知心;朋友知心,貴在長久。一時一事相知容易,時時事事相知就難了。

“管鮑之交”,也是朋友知心的典範。據《列子》載,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的一代名相管仲,少時並未得誌,更沒有什麼幸運降臨,命運多艱,苦難深重,是朋友鮑叔牙時時給他信心和勇氣,一次次幫助他度過了難關,他才有所成就的。因此,管仲始終不忘鮑叔牙之情,一直在想著報答鮑叔牙之恩。管仲曾深有感觸地慨歎:“吾少窮困時,嚐與鮑叔賈,分財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嚐與鮑叔謀事而大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不利也;吾嚐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遇時也;吾嚐三戰三北,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名不顯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也。”

管仲是幸運的,他有鮑叔牙這樣一個知心朋友,才能成就功名。如果鮑叔牙也和那些勢利的朋友一樣,在管仲富有的時候百般諂媚,恨不能為其舔屁股;在管仲貧困的時候避而遠之,形同路人,那管仲“脫貧”的信心還會那麼充足嗎?如果鮑叔牙像那些刻薄的朋友,在管仲一帆風順時,讚不絕口;在管仲遇到艱難時,譏諷嘲笑,甚至落井下石,那管仲還能鼓足成功的勇氣嗎?如果鮑叔牙也像那些見利忘義的朋友,不是鼎力舉薦管仲,而是不擇手段地壓抑、陷害他,害怕他超過了自己,那管仲要想成為一代名相,那就不那麼容易了。

管仲的幸運在於他有鮑叔牙這樣一個知心朋友。他才能一次次度過難關,他才有了用武之地,從這個意義上說,是朋友鮑叔牙成就了一代名相。

在管仲之前和之後,有經世之才的人還少嗎?但真能功成名就的又不多,為什麼呢?沒有鮑叔牙那樣的知心朋友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管仲把知心朋友鮑叔牙比之為生身父母,是恰如其分的。

很多人的很多事,可以說,成在朋友,也敗在朋友!

71.對朋友要信守承諾

朋友之間要信守承諾是毫無疑問的,但必須是雙方的自覺自願,承諾才有意義。否則,若一方信守承諾,另一方什麼也不願保證,或者口頭保證了,並沒有任何付出,那他們之間的承諾也就等於沒有。

承諾是保證,也是信心。

為朋友承諾,首先是自信能為朋友做想做的事,向朋友顯示自己的能力,同時,也是自己品格的體現;朋友接受承諾,等於是承認了自己的能力和信譽,自己一定要信守。

但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會出現一方信守承諾,另一方不信守,或根本不願做出承諾的現象。朋友關係因此而淡漠或破裂。

朋友甲和朋友乙合夥做藥品生意,約定成本和利潤都按1:3的比例投入和分成。但由於對藥品市場缺乏了解,結果第一次做虧了,毫無疑問,虧空按既定的比例分擔了,雙方均無怨言。經過調整方案,重新再做,這一次贏了,但朋友的緣份也就盡了。原來,變故出在朋友乙身上。他是一個隻願占便宜不想吃虧的人。上一次做虧了,他占的小,就堅持原來確定的比例不變,並信誓旦旦地表白自己一定信守承諾;這一次就變了,他看到有利可圖,便提出來對半均分,朋友甲當然不能同意。但為了照顧朋友乙,維係合作關係,主動表示甘願讓出10個百分點給乙,貪得無厭的乙仍不滿足,結果不歡而散。

朋友乙的貪婪造成了自己損失不說,更重要的是失去了一個守信的朋友。

無獨有偶,汪先生和尚小姐合夥辦了一家服裝公司,也因汪先生的失信而破產了,其中的教訓,不能說不深刻了。一原來,他們的公司做大了,在小城成了品牌企業,產值近半個億,一個深深潛藏的危機也來臨了。那就是公司的兩位老板之間的矛盾已進入了白熱化狀態。

根子在公司初創時啟動資金的股份上。

當時,汪先生已離開原來打工的那家公司,開始籌辦自己的公司。他本計劃注冊獨資公司,忽而決定改為股份製,所選的合夥人不是別人,而是一起打工的尚小姐。尚小姐本不願來,她對自己目前的工作很滿意,但經不起汪先生的反複遊說及豐厚回報的誘惑,就辭職來上班了。

汪先生看到尚小姐年輕漂亮,人又機靈,屬難得的美女型公關人才。便口頭許諾給40%的股份,並聘為副總。尚小姐本想都是患難兄妹,也未說什麼。一來她就連創佳績。到年底,本應按股份分紅了,汪先生卻以公司初創,需要積聚資金為名,隻發了一點獎金。尚小姐覺得這樣做確實有利於公司盡快發展,也就未提出異議。就這樣,又過了一年,尚小姐對公司的貢獻越來越大了,尤其是在汪先生多半時間在生病的情況下,公司的運轉實際上完全是她一個人在主持。

在第二年年底若再不分紅,尚小姐就不會再忍讓了。誰知汪先生公開宣布,公司隻是名義上的股份製,實際上是由他一人投資的。因此,不存在分紅、不分紅的問題。

尚小姐傻眼了,她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一慣信賴、尊敬的汪先生會訛她!一訛到底,自己兩年白幹了不說,還落了個企圖侵吞公司財產的惡名。一氣之下,訴之於法庭,因無書麵合同,法庭並不受理,隻好吃啞巴虧了。不過,她發誓,自己三年內要自辦公司,超過汪先生。

汪先生不守承諾,訛了尚小姐,雖然未分紅,獨占了主要由倆人共同創業得來的紅利,但失信於朋友,失信於服裝圈,失信於公司內外的損失遠非那些紅利所能補。看著尚小姐兩手空空走出了公司大門,公司的很多骨幹都辭職不幹了。由尚小姐的今日想到自己的明天,他們還有什麼心勁再幹下去呢?生意上的朋友因此對汪先生的人品打上了很多問號,再也不願與他合作了。誰也不願被人訛詐。就連他的女朋友,也遠離他而與人斷然出國了。他孤單而可憐、可悲、可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