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先生表麵上是一個贏家,其實是一個大輸家。他連一諾千金與蠅頭小利孰輕孰重都分不清楚,還能繼續做老板嗎?

由此可見,信守承諾的重要不言而喻,信守承諾的對等決不可忽視,沒有對等也就沒有承諾。

書麵的承諾要信守,口頭的、約定俗成的承諾更要信守。

對承諾雙方而言,任何一方都是不可缺少的,不然的話,承諾就“駕空”了。

朋友請吃,就是一種最常見的承諾。一方提出請吃,另一方答應,就是承諾,決不能隻請不吃,或請吃不到,那承諾就到頭了。重要的,決不能忽視的是,別人請吃,你一定得回請,這是約定俗成的承諾。雖沒有書麵文字記載,決不能不踐一言可以受難一世,成在承諾,敗在承諾。

承諾要信守,雙方都會有好處;承諾若不守,那對誰都沒有好處。

比如婚姻,就是男女雙方一生要信守的承諾,隻有雙方都忠誠,才有幸福可言,雙方都失信,雙方都沒有了愛,隻留下傷害的痛苦。

72.時時留意尊重朋友

俗話說:“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朋友和自己都活著一張麵子。

麵子雖然起源於原始圖騰,類似於麵具,但早已進化為人的標識和通行證,是人身份的象征、地位的標誌。是什麼樣的人,就有什麼樣的麵子,別人是不可能替代的。

麵子實際上已成為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因此,與朋友交往,時時別忘了給朋友圓滿的麵子。

若能把看朋友的麵子放在第一位,朋友還會有什麼可說的呢?看會不會損朋友的麵子,能不能為朋友圓麵子,可以不可以為朋友添麵子,朋友怎能不喜歡?

如果自己麵子不夠,想借朋友的麵子,那先看朋友麵子上有多少“餘額”,在保證對朋友無損害的前提下,才可張口。借用過了,當及時償還,並附加相當的利息酬謝,朋友下次還會樂意借麵子給你。但借隻是借,不能輕言買賣。朋友的麵子一旦投入交易,那就純粹成了赤裸裸的生意關係了,朋友的情份也就到頭了。當買方和賣方的關係形成之時,就是朋友不再是朋友之日。當然,也不能利用與朋友熟識的機會和條件去偷他的麵子,從而墮落為偷麵子賊,就永遠再無麵子去見朋友了。

如果自己的麵子與朋友的麵子發生衝突時,如果有機會會給朋友和自己的麵子帶來新的光彩時,如果在自己的麵子與朋友的麵子兩者之間需要做出取舍時,一定不要與朋友爭麵子!能把圓滿和光彩總讓給朋友麵子的人,既有麵子又有朋友。否則,麵子也爭不來,朋友也會失去。與朋友相爭,隻能兩敗俱傷,對誰都無益處。

如果朋友傷害了自己的麵子,也不能以牙還牙,去損朋友的麵子。要知短時間的疼痛能忍受,長期的傷疤難清除;有形的創傷能痊愈,無形的痛苦會永久流血。

從這個意義上說,保護朋友的麵子不等於在保護自己的麵子嗎?!朋友臉上光彩了,自己不也有麵子了?若朋友麵目皆非,或無臉見人了,自己不也臉上無光嗎?

時時不忘給朋友圓滿光彩的麵子,為朋友也為自己。

對於朋友很明顯的缺點,要采用易為朋友接受的方式提出來,若能把缺點變為優點,那就再好不過了。

從前,有一個膀闊腰圓、身材高大的國王,卻是獨眼龍,一條腿還是瘸的。有一天,這個國王請來了三位有名的畫師到皇宮裏來給自己畫像。第一個畫師覺得不能全照國王的真實狀態來畫,必須做些拔高和創造。於是,他大筆一揮,把國王畫得高大威猛,連那隻瞎眼也畫得炯炯有神,原以為國王會大大地獎賞他。不想,國王看了畫後,下令把他殺了,罪名是善於拍馬逢迎,弄虛作假。第二個畫師吸取了第一個畫師的教訓,完全按照國王的本來麵目畫了下來,滿以為這下國王該滿意了,不想國王看畫後,又怒氣衝衝,還是下令把這位畫師也殺了。

國王在失望之中,睜在眼睛盯著第三位畫師,看他如何畫了,如果他也和前兩位一樣,幹脆也一殺了之。

隻見這位畫師,略加思考,便沉靜地揮筆潑墨了。不一會兒,一幅令國王驚歎叫絕的國王狩獵圖便畫出來了。隻見畫麵上,國王正在托槍瞄準獵物,他一隻眼閉著,另一隻眼瞄準了前方,手握的獵槍正托在那條瘸腿上,這樣的姿式剛好巧妙地掩飾了國王的兩大生理缺陷,成功地把不足轉化為優勢,國王當場授於他“國內第一畫師”的稱號,並獎給他很多金子。

要想糾正朋友的缺點,決不能直截了當地說:“你不對!”“你應該改正。”這樣連回旋的餘地也沒有給朋友留下,使朋友麵子上下不來,搞不好,會出現對立。應該像第三位畫師那樣,盡量在保全朋友麵子的前提下,自然而然地幫助朋友改錯。

73.隻有真心才能得到朋友幫助

求朋友幫忙,一定要真誠。如果是第一次求朋友,一定要有真心實意,才能夠感動對方。

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千百年來之所以被傳為美談,就是劉備的誠意至今感人。如果諸葛亮在劉備三顧茅廬後依然不肯出山,那他這條臥龍恐怕終生會安臥在荒山野外,不為人知了;如果劉備在一顧茅廬後失望,甚至報怨,那諸葛亮是絕對不會出山輔佐他的。三國的曆史恐怕也會重寫了。

對朋友要真誠,求朋友幫助更要真誠。

“程門立雪”的典故就源自向朋友求教。宋朝時,有兩人去拜訪大名鼎鼎的“海內大儒”程頤,不巧,正趕上程頤按慣例打坐修煉,誰也不便打擾,這兩人於是便在門外恭候。當時,正值隆冬,大雪紛飛,兩人站在雪中望眼欲穿,過了相當一會兒功夫,做完功課的程頤回頭接待來訪朋友,出門一看,兩位朋友已變成了雪人,程頤大為感動,立即請這兩位朋友進屋。從此“程門立雪”的典故便流傳下來了。求朋友幫忙,就得有這種精神,朋友才會在百忙中伸出援助之手。

同時,也是最主要的,要讓朋友覺得幫助你是值得的。因為誰也不願幫助那些不值得幫助的人。唐朝大詩人白居易16歲那年來到京師長安,初來乍到,舉目無親,便去求當時已有盛名的詩人顧況幫助。顧況一看白居易乃一無名之輩,就借著他的名字,隨口婉拒道:“長安米貴,自居不易!”但當讀過白居易捧上的詩稿後,不由得刮目相看,深深為其詩高遠的意境和樸實無華中蘊藏的哲理所打動,便立即改。表示,有這樣的好詩,在長安居之又有何難?折服顧況的,就是名為《賦得古原草送別》的那首詩。很快,“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首詩經顧況的推薦便傳遍了長安,為白居易贏得了詩名,也換來了他在長安居住所必需的米。顯然,顧況幫助白居易成名,主要是他相信自己在幫一個有才華的人。

當然,如果朋友已幫助過你,再次求助時,一定要在朋友覺得繼續幫助你是值得的同時,充分肯定和真誠感謝朋友前次的幫助。如果朋友對你的幫助不隻限於第二次,而是經常性的,那尤其應該這樣做。因為朋友幫助你,是完全出於朋友的意願,你絕對不能誤解為幫助你是朋友的義務,否則,朋友在為難之時,就會重新考慮你們之間的關係了。其實,朋友願意幫助你,並不一定非要你怎麼報答,而是在得到你的肯定和感謝後,朋友就會認定你是一個知恩圖報的君子,而非忘恩負義的小人。

如果能讓朋友對你的單方麵的幫助變成互惠互利的雙贏,那就是再好不過了。能說服、引導朋友與自己一起去做對朋友和自己都有好處的事,朋友豈能不樂意?朋友幫你,不等於在幫他嗎?

現實中,常常會聽到這樣的報怨,“朋友說好幫忙的,怎麼變了?”“朋友答應的事,怎麼就落空了?”這其中,一方麵可能是朋友失信,另一方麵可能是你變了,隻要仔細分析一下此事的來龍去脈,就會找到答案。朋友肯幫忙,肯定是有條件的,肯定是看到了幫忙辦這件事的意義和可能得到的回報才答應的。如果條件落實了,朋友未履行諾言,那是他失信;如果條件提出來了,你未兌現,或提多兌少,或兌了部分企圖賴賬,那朋友幫忙不力,或幫忙停止就事出有因了。遇事多從自身找原因,不會有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