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交友與口才技巧

80.切莫忽視了稱呼

對於一個人的稱呼,似乎是件極簡單的事,但若你留心現代人的稱呼名目的複雜,就會明白,一個適宜得體的稱呼,常會發生微妙的作用,或不致因錯用而造成不愉快的事情。

對男人的稱呼,比較單純,一般都稱先生。可女子的稱呼,就要兼顧身份了。一般稱已婚的女子,用夫姓稱太太。如果她的身份高則稱夫人較為妥當。對未婚的女子,可以稱其小姐。

對老師的太太,一般稱師母,這樣才能表示尊敬,而不適宜稱其為太太。

稱呼一個不明底細的女子,用“小姐”較於貿然稱她“太太”要安全得多,無論她是16歲或是60歲。寧可讓她微笑著告訴你她是太太,不可使她憤怒地糾正你說她不過是一個“小姐”!

有些在社會上活動的女子,雖然已婚,但仍然不高興取丈夫的姓,她仍願意別人叫她某小姐。在拜訪她之前你最好先調查清楚,以免誤事。若有人在旁介紹,則應依介紹人所用的稱呼方法,不可自作聰明,擅自更改。

前麵是一般性的稱呼法。如果要兼顧到對方的職位和身份,則更要謹慎從事。

“先生”兩字是最普通的,甚至可能通用到去稱呼高級的軍政長官,當你覺得沒有稱呼他的職銜的必要時,或不知道對方究竟是什麼職銜的時候,這是最恰當的。

以職銜來稱呼一個軍政長官時,不必叫出對方的姓氏。這一點,在需要進出軍政機構的人不可不注意。此外稱主席、部長、縣長等也一概如此。隻有在你用“先生”二字來稱呼他們時,姓氏才是必需的。

有些人在幾年前做過局長,現在還愛別人稱他作局長。有些昔日的下屬和去拜訪他的客人,現在還習慣叫他某長官。若你要拜訪這樣一種人,也以先探聽清楚為上策。

有人喜歡用綽號去稱呼自己熟悉的人。

綽號有兩種,一種是表示喜愛、表示友善的,如“鐵郎頭”、“詩人”、“博士”等。這樣稱呼自己的朋友,顯得格外親熱。

另一種是明顯帶有諷刺甚至侮辱意味的,如“鐵公雞”、“傻子”、“十三點”等。用這樣的綽號稱呼自己的朋友是對朋友的極大不尊重。當然,有時長輩為表示對晚輩的格外喜歡,故意反其道而用之,稱晚輩“狗仔”、“傻子”等,這是例外。

稱呼在場的許多人,如果不適宜用“同誌”這一泛稱,那麼應按先長後幼、先上後下、先疏後親的次序使用各種不同的稱呼。

81.開好頭的竅門

許多有經驗的人在長期的實踐中體會到一個事實:在最初10分鍾內,吸引聽眾是容易的,但是保持這個狀況就困難了。因此,從講話的最初幾句起,就要設法像磁鐵般地吸引住你的聽眾。

下麵一些方法不妨試試:

(1)用故事開始

一般來說,可供使用的故事,有幽默的和一般的故事。但幽默的故事不可妄加使用,除非講話者有幽默的稟賦,否則效果不會很理想。而後一類故事,隻要講話者在敘述時有具體情節,就能達到吸引聽眾的目的。

(2)用展示的物品開始

展示的物品可以是一幅畫、一張照片或一件其他實物,隻要有助於講話者闡述思想就行。甚至講話者在一張紙上寫幾個字,也能引起話題。

(3)用提問的方法開始

用提其所長問開始說話,聽者就會按提出的問題去思考,就會產生一種要求知道正確答案的欲望。

(4)用名人的話開始

名人在一般人心目中的確是崇拜的對象,他們的話總有一種吸引力。

(5)用令人震驚的事實開始

這種事實可以使聽者產生一種要對說話者述說的東西追根究底的“懸念”。

(6)用讚頌的話開始

一般人總是喜歡聽讚頌的話。因此,講話者開始講話時,可以先讚頌他正在講話的地區的悠久曆史和光榮傳統等,這樣氣氛很快會活躍起來。

(7)用涉及聽者利益的話開始

把自己的講話內容與聽者的切身利益聯係起來,引起聽者的關注和重視。

(8)從有共同語言的地方開始

這些話可以涉及雙方以往的相同經曆和遭遇,也可涉及雙方以前的密切合作,還可以展望雙方友誼發展的前景等。

82.適時反問的技巧

反問,即反過來問,答者變成問者。在交談中,巧於反問,可以平中出奇,一語中的,入木三分。

常見的反問類型有下麵幾種:

(1)機智型反問

考慮交談情境和對象,從不同角度和側麵反問對方,機智巧妙地表達反問者的觀點、態度和傾向。

蕭伯納的劇本《武器和人》首次公演,獲得成功,結束時,蕭伯納走上舞台向觀眾致意,一個人喊道“蕭伯納,你的劇本糟透了,誰要看?收回去,停演吧!”蕭伯納彬彬有禮地回答說:“朋友,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見,但遺憾的是,我們兩個人反對那麼多觀眾有什麼用嗎?我們能禁止這劇本的演出嗎?”蕭伯納的反問,引起全場觀眾的笑聲和掌聲。

(2)幽默型反問

有一位媽媽和兒子對話。媽媽:“你要哪個蘋果?”

兒子:“我要大的。”“你應該懂禮貌,要小的。”“媽媽,懂禮貌就得撒謊嗎?”兒子在反問中,把禮貌與撒謊這兩類不同性質的事情扯在一起,既令人發笑,又令人有所領悟。

83.說話要注意前提

利用語言交際的過程,是一種信息傳遞的過程。說話是為了向聽話人傳遞新信息,而聽話人對新信息的接收和理解,必須建立在已知信息的基礎上,這就是“話語前提”。

注意交際中的“話語前提”,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人手。

(1)避免表達含糊和有歧義

如有兩個張教師,都有可能有事要找學生c,學生D通知學生C:“張老師請你明晚9點去他家。”這句話就是有歧義的,必須明確講清是哪一位張老師。

(2)說話內容要有足夠信息量

如甲問乙:“那天我在路上看見一個人,很像你,是不是你?”對於這樣沒頭沒腦的話,乙是難以回答的。必須在問話中具備具體的時間、地點等。應講:“上星期二我在湖東路上看見一個人,很像你,是不是你?”

(3)言語要有順序

比如你去單位找一位素不相識的A君,接著自我介紹,然後才能說明來意。如果顛倒這一係列的言語順序,就很可能把一個不相幹的人弄得莫名其妙。

(4)肯定型反問

答問者以反問的語句直接明確地表明自己的觀點和態度。這種反問比正麵回答更有力。

貞觀15年,唐太宗李世民問大臣:“守天下難不難?”侍中魏征回答說:“非常難。”李世民說:“我任用德才兼備的人為官,又聽從你們的批評意見,守天下還難嗎?”魏征說:“古代的帝王,打天下的時候,能夠注意用人和聽從意見,一打下天下,隻圖安樂,不喜歡別人提意見,導致亡國,所以,聖人說:‘居安思危’,指的就是這個,能說守天下不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