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植物類藥(十四)(2 / 3)

【抗癌療效】

有效。總有效率83%。

【副作用】

馬錢子是一種劇毒類中藥。使用前必須炮製,其生品絕不可內服。據研究,士的寧、馬錢子堿和馬錢子仁對小鼠灌胃。臨床使用過量可致強直性驚厥,最後死於呼吸麻痹。本品的中毒量與治療量十分接近,故應嚴格掌握劑量。由於馬錢子在體內排泄較慢,有蓄積作用,因此,一般主張連服2個月,中間休息1周後再服。服藥期間忌食豬肉和茶葉。

【用法用量】

0.3~0.6。炮製後入丸散,外用調敷。

【臨床治驗】

治療食管癌

馬錢子沙8,蒼術、陳皮、半夏、厚樸、枳殼、香附、藿香、砂仁、六曲、烏藥、青皮、紅叩、紫蔻仁、黑山楂各100g,穀芽、麥芽各120g,沉香、肉桂各60。廣木香45g,製甘草30g,大公羊1頭。取馬錢子用米泔水浸泡50天,每3天換泔水1次,泡後刮去皮毛,洗淨、曬幹,再浸於黃酒4g小時,取出馬錢子備用。將公羊殺死,剖肚將糞便擠出,保留皮毛與內髒。另將上述各藥研成細粉,與馬錢子混在一起充填於羊肚內,用線縫合。置大鍋內煮沸2小時,撈出全羊拆線後,取出馬錢子洗淨,切成薄片,曬幹,全羊有毒棄之。取淨沙炒熱,將馬錢子薄片與%!~同炒至焦黃,研粉煉蜜為丸,每丸重1.每丸馬錢子勿超過1g)。每次1丸,日2~3次,可連續服用。配合針%%等綜合療法,共治111例,總有效率為31.5%(方源於安陽市醫院)。

治療胃癌

太子參、薑半夏、石斛、丹參、鬱金、赤芍各飧,製山甲、夏枯草、薛荔各12g,陳皮15g,木香6g,生牡蠣30g,失笑散12g,日1劑。另取馬錢子1.5g,蜈蚣1.5g,活蝸牛5g,帶子蜂房5g,全蟲0.3g,先將馬錢子水浸24小時,再換清水浸泡7~10天,去皮、曬幹,用麻伸炒至焦黃,再將上述各藥炒至微黃,與馬錢子一起研末混勻,蝸牛搗爛,曬幹,研末,用乳香粉調糊泛丸,每丸重0.15~0.2g,每次10粒,日2次。1例用藥後症輯漸漸減輕,2年後複查,拍片病灶不明顯,查體正常(方源於上海,醫學院附屬曙光醫院)。

治療皮膚癌

馬錢子、蜈蚣、紫草、全竭等,焙幹研末,製成膏劑外塗癌腫處,日3~4次。此方對唇癉亦有效(方源於蚌埠市第三人民醫院)。治療白血病

(1)生馬錢子1~2g,生甘草4.5g,七葉一技花、風尾草各12g,山豆根、茜草各9g,射幹、當歸各6g,黃芪3g,紫草30g,黨參15~30g,1劑。同時取仙鶴蘋、鹿含草、岩珠、銀花各30g,鳳尾草12g,甘草3g,泡茶飲。與化療及支持療法配合,

觀察3例均有效,存活3~5年(浙江醫科大學中醫係)。

(2)馬錢子0.9g,大黃、豬殃殃、半枝蓮、蛇六穀、白花蛇舌草各30g,日1劑。配合化療,共治14例,總緩解率57%(方源於上海第一醫學院中山醫院)。

治療甲狀腺癌

製馬錢子3g,蕙枯草、紫草、膽草、甘草、元參、丹參、苡仁、桃仁、瓜蔞、山豆根、山茱萸蜀羊泉各6~9g,共研細末,蜜糖為丸,朱砂、雄黃為衣。每次2~3g,一天3次,3-4周為1療程(陳義文,中西醫結合腫瘤學新華出版社)。

治療子宮體癌

馬錢子8g,雄黃、青黛、烏梅、硼砂、朱砂各6g,研細末,每次口脤1.5g,日2次,用黃芪煎湯送服,或溫開水送下(鄭玉玲等癌痛的中西醫最新療法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樟腦

本品為樺科植物梯枝、幹、根、葉、經蒸餾提取揮發油,並以分餾法從揮發油中提取的穎粒狀結晶。

【別名】

潮腦。

【性味歸經】

辛、熱,有毒。歸心、脾經。

【功能主治】開竅避穢,溫散止痛,除濕殺蟲。傳統用於神誌昏迷,心腹脹痛,瘡瘍疥癬,牙痛。

【主要成分】

從揮發油中提取的顆粒狀結晶。

【藥理作用】

①可興奮中樞神經;②強心、升壓、並能興奮呼吸;③對胃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④局部止痛止癢作用;⑤可促進肉芽生長;⑥抑製真菌生長;⑦抗早孕作用;⑧本品有祛痰及驅風作用。

【主治腫瘤】

癌痛。

【兼治疾病】

胃腸道疼痛、吐瀉、三叉神經痛、牙痛、淋巴結炎、燒燙傷、嬰幼兒濕疹、扭挫傷。

【抗癌療效】

對癌痛有較好止痛作用。

【副作用】

本品口服劑量過大可致惡心嘔吐,內服可引起輕度中毒症狀,其內服致死量為7~15g,肌肉注射為4g。樺腦吸入易致中毒,故不宜直接吸入。

【用法用量】

0.06~0.15g入丸散,或用酒溶化,外用研末調敷。

【臨床治驗】

治療癌痛

(1)樟腦、丁香、山萘、白蚤休、藤黃研為末,撒於膠布上,貼敷於癌痛部位,同時以熱毛巾或熱水袋敷在藥裔上30分鍾,每天熱敷3次,5~7天換藥1次,此藥膏對肺癌痛有較好止痛效果(孫忠義湖北中醫雜誌)。

(2)樟腦、馬錢子、天南星、丁香、乳香、沒藥、黃連、蟾酥、斑蝥製成止痛膏貼於肝區體表皮膚。1例因肝癌晝夜疼痛難忍,用西藥止痛效不持久,外貼此藥裔後1天痛減,1周後已無明顯疼痛,並停用各種止痛藥(周岱翰浙江中醫雜誌)。

冰片(《新修本草》)

本品為龍腦香科常綠喬木龍腦香的樹幹經蒸餾冷卻而得的結晶。

【別名】

龍腦,梅片。

【性味歸經】

辛、苦、微寒。歸心、脾、肺經。

【功能主治】

開竅醒神、清熱止痛。傳統用於高熱神昏、癰腫瘡瘍、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目赤腫痛。

【主要成分】

含右旋龍腦、龍腦香酮、蘀草烯等。

【藥理作用】

本品有止痛、抗菌、抗真菌及引產作用。體外試驗有抗腫瘤

作用。

【主治腫瘤】

癌痛。

【兼治疾病】

外科感染、中耳炎、帶狀皰疹、咽喉炎、燙傷、眩暈等。

【抗癌療效】

可抑製癌腫所致的疼痛。

【用量】

0.03~0.1g入丸散,外用適量。

【臨床治驗】

治療癌痛

(1)優質冰片30g溶於適量白酒中,外塗癌痛處,每天數次至10數次,注意有潰爛者勿用。觀察1例左胸腹部劇烈疼痛,難以忍受的肝癌患者,用此法治療前隻能以杜冷丁維持短時間,用上藥後10~15分鍾見效,疼痛明顯緩解,止痛功效不次於杜冷丁與嗎啡(劉堅等全國醫藥期刊驗方精選廣西科技出版社)。

(2)冰片20g,川芎20g,細辛9g,白芷12g,炒蒼耳子、遠194

誌、石菖蒲、夏枯草各60g,蛇六穀80g。用500訊1水浸泡30分鍾,武火沸10分鍾,濾出藥液,置兩個小口杯子內,放於患者頭部兩側,讓藥氣自然吸入鼻孔,也可將藥液裝入霧化吸入器中,對準鼻孔吸入,對腦瘤有較好止痛功效(何紹奇等現代中醫內科學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3)冰片、麝香、山慈姑、千金子霜、紅大戟、朱砂、五倍子等,有消腫止痛之功,每次1.5g,日2次,適於上頜竇癌痛(鄭玉玲等癌痛的中西醫最新療法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4)治療鼻咽癌痛方:①冰片0.6g,金銀花9g,魚腦石、黃柏、硼砂各6g研為細末,以凡士林與香油調成軟膏,用棉球蘸藥膏塞入鼻孔內,或用藥粉吸入,日3次。②冰片4.5g,白芷、鵝不食草、細辛各3g,辛夷6g,魚腦石4塊研末,從鼻孔吸入,日2~3次。③冰片、川芎、白芷、遠誌等研末,塞鼻,3~5分鍾後頭痛可漸減輕。右側痛塞左,左側痛塞右鼻(賈坤癌瘤中藥防治研究陝西科技出版社)。

(5)龍腦冰片30g,丁香油25g,大曲酒500g。將冰片溶於酒內,再加入丁香油搖勻。用棉球蘸取藥液外塗癌痛部位,1~2小時塗擦1次,當癌痛減輕後,用藥次數可適當減少(查少農中草藥外治驗方選安徽科技出版社)。

(6)冰片6g,三七、蚤休、元胡、山慈姑、蘆根、黃藥子、川烏各30g,共研細粉,每服3g,日3次(陳義文中西醫結合腫瘤學新華出版社。

川烏(《神農本草經》)

本品為毛莨科植物烏頭的塊根。

【別名】

川烏頭、生川烏、製川烏。

【性味歸經】

辛、苦、熱,製川烏有毒,生川烏有大毒,歸心、肝、脾、腎經。

【功能主治】

祛風散寒,溫經、止痛。用於風寒濕痹,四肢拘攣,頭風頭痛,心腹冷痛,半身不遂等。

【主要成分】

川烏堿等。

【藥理作用】

鎮痛、麻醉、抗炎等作用,參見“附子”條。

【主治腫瘤】

胃癌、胰腺癌、肝癌等。

【兼治疾病】

風濕、類風濕、坐骨神經痛、三叉神經痛、骨質增生疼痛、麵癱、大骨節病、軟組織損傷、椎間盤突出症、麻醉止痛、斑禿、陽痿等疾患。

【抗癌療效】

有效。對癌痛亦有療效。

【副作用】

參見“附子”條。本品反半夏、瓜蔞、貝母、白芨、白蘞、惡藜蘆。臨證陰虛陽盛、熱證者禁服。

【用法用量】

煎湯1.5~3g。入丸散,生用劑量50~20001g。外用適量調敷。

【臨床治驗】

治療多種腫癍

烏頭注射液肌注,日1~2次,30天為一療程,休息15~30天後繼續用藥。治療胃癌姑息術後患者46例,有效率80%;治療晚期胃癌16例,總有效率61.54%;治療晚期肝癌22例,有效率54%。有效患者表現食欲增強,疼痛緩解,生存期延長(湯銘新等北京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