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收斂藥
烏梅(《本草經集注》)
本品為薔薇科櫻桃屬植物梅的未成熟果實。
【性味歸經】
酸、澀、平。歸肝、脾、肺、大腸經。
【功能主治】
生津斂肺、澀腸止痢。傳統用於肺虛久咳、脾虛久瀉、便血及虛熱消渴。現代用治病毒性肝炎、小兒腹瀉、膽囊炎、膽道蛔蟲、腸梗阻、慢性腹瀉、白癜風以及各種息肉。
【主要成分】
含檸檬酸、蘋果酸、琥珀酸、齊墩果酸等。
【藥理作用】
①對細菌、真菌等多種致病菌有抑製作用;②緩解平滑肌痙攣;③抗過敏,增強機體免疫功能;④抗腫瘤。
【用量】
水煎服,6~12g。
【臨床治驗】
治療食管癌
烏梅200g,菝葜500g加水浸泡24小時,加醋淬故錢50枚,水煎半小時,再加天蘿水,鹽膽水,文火濃縮,另加入血竭50g即得。每次服10:111。以此方共治食管癌,賁門癌完全梗阻200例,顯效6g例,有效114例《方源於新中醫)。
五胃子《本草拾遺》
本品為漆樹科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植物鹽膚木等樹上寄生的蟲癭。
【別名】
百蟲倉、文蛤、木附子。
【性味歸經】
酸、澀、寒。歸肺、腎經。
【功能主治】
斂肺澀腸、止血解毒。傳統用於久咳、久痢、盜汗、自汗、脫肛、衄血、便血。現用治胃、十二指腸潰瘍、上消化道出血,菌痢、支氣管炎、淋巴結核、癤腫、糖尿病、鞘膜積液、遺精、宮頸糜爛、痔瘡、燒燙傷、外傷出血等。
【主要成分】
含鞣酸等物質。
【藥理作用】
能收斂、解毒、抗菌、抗病毒。
【用量】
1.5~6g,多入丸散。
【臨床治驗】
治療肝癌五倍子450g,黑礬400g,大黃525g,蜈蚣、全蟲、馬錢子、明磯、石膏各500g,黃丹、青黛各300g,乳香、沒藥各250g,冰片150g,白芨25g,紫草1~7g,研粉,用桐油製成藥膏、外敷肝區、有一定療效(方源於青海地區)。
石榴皮(《雷公炮炙論》)
本品為安石榴科安石榴屬植物石榴的果皮。
【性味歸經】
酸、澀、溫。歸腎、大腸經。
【功能主治】
澀腸止瀉、殺蟲。用於久痢、脫肛、遺精、子宮出血、便血、蟲積腹痛、疥癬。現代用治胃、十二指腸潰瘍、阿米巴痢疾、菌痢、腹瀉、潰瘍性結腸炎、內痔、尿路感染、蟯蟲病、宮頸炎、化膿性中耳炎、銀屑病、臁瘡、足癬、燒傷。
【主要成分】
含鞣質、蘋果酸、沒食子酸、異槲皮甙。
【藥理作用】
①殺蟲作用;②體外實驗可抑製痢疾杆菌、傷寒、副傷寒杆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杆菌、白喉杆菌、霍亂弧菌及多種致病真菌的生長;③抗病毒作用;④促進血凝;⑤能降血糖;⑥抗孕作用。
【用法用量】
煎湯3~9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
【臨床治驗】
治療子宮癌將鮮石榴(連皮帶子)和仙人掌分別搗碎、交替服用,每天於飯後40分鍾和睡前各服15g。經觀察有顯著療效(方源於河北新醫大)。
訶子《本草囝經》
本品為使君子科植物訶子的果實。
【性味歸經】
苦、澀、平。歸肺、大腸經。
【功能主治】
斂肺下氣、澀腸止瀉。傳統用於肺虛久咳、虛寒下痢、脫肛。現有治嬰幼兒腹瀉的報道。
【主要成分】
含鞣質、訶子素、番瀉甙等。
【藥理作用】
本品有收斂、止瀉、抗菌作用。體外實驗證實可明顯抑製,提示有抗癌活性。
【用量】
煎湯,3~9g。
【臨床治驗】
治療消化道腫癍
訶子,紫藤、米仁、菱角各9g,日1劑,水煎分3次服,對食管癌、胃癌有丨定效果(方源於食物中藥與便方)。
十六、其他藥
綠豆(《救荒本草》)
本品為豆科植物望江南的種子。
【別名】
山綠豆、金豆子、野扁豆、羊角豆。
【性味歸經】甘、苦、平,有小毒。
【功能主治】
肅肺、清肝、和胃、解毒。用於哮喘、目赤、便秘、血淋、蟲蛇傷。
【主要成分】
含揮發油等。
【藥理作用】
能抑製多種細菌生長,對某些真菌亦有抑製作用。其水煎劑可興奮大鼠子宮,並有降壓作用。
【主治腫瘤】
某些腫瘤。
【兼治疾病】
乳腺炎、蜂窩組織炎、毛囊炎、鼻瘡,頑固性頭痛。
【抗癌療效】
試用。
【用量】
種子15~30g,全草30~60g。
【臨床治驗】
治療淋巴瘤望江南、白花蛇舌草、夏枯草、海藻、牡蠣、野菊花、白毛藤、紫丹參、瓜蔞各30g,昆布、山藥各15g,南沙參、紫丹參、蜂房、王不留行各12g,桃仁9g,日1劑,同明小金片5片,天龍片5片,日2~3次。觀察4例,治愈2例,有效1例,無效1例(方源於上海中醫學院)。
藤黃(《海藥本草》)
本品為藤黃科植物藤黃的膠質樹脂。
【性味歸經】
酸、澀、溫、有大毒。歸肝、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
解毒消腫、止血、殺蟲。用於癰腫、瘡癬、火、燙傷。
【主要成分】
藤黃素。
【藥理作用】
①能抑製金黃色葡萄球菌,而對結核杆菌、分支杆菌及某些真菌的抑製作用很弱;②致瀉作用;③有抗癌活性,對艾氏腹水癌,肉瘤與大鼠乳癌等皆有抑製作用。
【主治腫瘤】
皮膚癌等。
【兼治疾病】
帶狀皰疹、宮頸糜爛。
【抗癌療效】
試用。
【副作用】
本品所含膠質樹脂有一定毒性,動物實驗證實,藤黃提取物可引起小鼠腹瀉。藤黃素給小鼠腹腔注射。臨床用量過大,可致人頭昏,腹痛及吐瀉。
【用量】
0.03~0.6g入丸劑,外用研末塗搽。
【臨床治驗】
治療皮膚癌5義藤黃軟膏外塗患處,隔日或每周換藥1次;藤黃片,每次口服30饑8,日3次;另用藤黃針劑加入50義葡萄糖5001111中靜滴,每周2次。觀察41例,治愈6例,顯效11例,有效12例,無效12例(江西省藤黃抗癌研究協作組中華皮膚科雜誌)。
阿魏(《唐本草》)
本品為傘形科植物新疆阿魏及其同屬他種具有蒜樣特臭植物的油膠樹脂。
【性味歸經】
辛、苦、溫、無毒。歸脾、胃經。
【功能主治】
殺蟲,破癥積,下惡氣。用於心腹冷痛、腹脹、痞積。
【主要成分】
含揮發油、樹脂、樹膠等。
【藥理作用】
有抑菌、抗驚厥、延長凝血時間、收縮子宮作用。實驗證實,阿魏對癌細胞增殖的抑製率達90%以上。
【主治腫瘤】
胃癌、子宮癌、肝癌等。
【兼治疾病】
頑固性泄瀉、急慢性痢疾、腸寄生蟲病、肝脾腫大。
【抗癌療效】
試用。外用治癌痛有效。
【臨床治驗】
治療宮頸癌
阿魏、雄黃、穿心蓮各25g,芙蓉葉、蛇六穀各50g,研末,過80~120目篩。另取聚乙二醇400及600液體各為600g和400g,加熱溶化後,兌入上藥末及尼泊金乙脂1.5g,加溫助溶,當基質溶化並與藥物混勻時,再加冰片12g和勻,即刻傾入餅形或錠形模具內,冷後取出,每塊重約5g。同時取1塊置於宮頸口部位。有較好療效(方源於上海腫瘤簡訊)。
治療脬囊癌
阿魏、斑蝥各1.5g,白毛藤30g,龍膽草、夏枯草各15g,續隨子、穿山甲、雞內金、昆布、海藻、海浮石、通草各9g,每天1劑。方中斑蝥有劇毒,不可研末內服。此方可改善症狀,並有較好止痛效果(趙建成等腫瘤積驗方安徽科技出版社)。
治療癌痛
(1)阿魏4.5g,乳香、紅花各6g,赤芍、桃仁、生香附、烏藥各12g,研為末,以蜜調成糊劑,外敷痛處。24小時上藥1次。配合口服外氣活血湯劑。治結腸癌廣泛轉移1例,患者腹部劇痛,一直依賴杜冷丁止痛。使用本方後疼痛漸輕,並已停用杜冷丁,用藥6天癌痛完全消失(陳湘君等浙江中醫雜誌)。
(2)阿魏、雄黃各3g,紅花6g,三棱、莪術、生半夏、地鱉蟲、生川烏、商陸、挑仁、乳香、沒藥各9g,木鱉子0.9g,麝香0.3g,共研細粉。外敷癌痛處,或用蜂蜜調敷,隔日換藥1次,有止痛效果(趙建成等腫瘤積驗方安徽科技出版社)。
棉花根(《上海常用中草藥》)
本品為錦葵科植物草棉的根或根皮。
【性味歸經】
甘、溫。
【功能主治】
補氣血,調髒腑,用於病後體虛多汗。
【主要成分】含棉酚、天冬酰胺。
【藥理作用】
①研究表明,棉酚對黑色素瘤,吉田肉瘤,小鼠肉瘤,內瘤-37,艾氏旗水瘤,乳腺瘤等皆有抑製作用。②抗雄性生育作用。
【主治腫瘤】
消化道腫瘤、肺癌、喉癌、精原細胞瘤。
【兼治疾病】
浮腫、支氣管炎。
【抗癌療效】
有一定效果。
【用量】
煎湯15~2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