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皂甙、原茶兒酸等。
【藥理作用】
可抑製小鼠肝癌實體瘤細胞。
【主治腫瘤】
胃癌、腸癌等。
【兼治疾病】
胃、十二指腸潰瘍等疾患。
【抗癌療效】
初步試用。
【用量】
煎湯9~15g。
【臨床治驗】
治療胃癌
(1)橡木30g,半枝蓮30g,沙州蟲10g,日1劑。治愈1例(方源於江西井崗山專區醫院)。
(2)梅木、苡仁、白屈菜、刺五加各30g,三棱、莪術各9g,日1劑。配合手術治療50例,臨床顯效6例,有效20例,無效4例(方源於黑龍江一麵坡中心衛生院)。
(3)樵木根皮25g,龍膽草15g,丹皮9g,大黃5g,木番3g,苦苣苔15g,日1劑,或橡木根一味,每天30g,煎脤。臨床觀察,此方適用於體質瘦弱、惡液質、尿少、嚴重便秘及嘔吐的胃癌患者(方源同上)。
玉米須
本品為禾本科植物玉蜀黍的幹燥花柱和柱頭。
【性味】
甘、平。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用於腎虛肝陽上亢所致高血壓、腎炎水腫、尿道炎、乳糜尿、乳汁不足、糖尿病,產後虛汗。
【臨床治驗】
治療肝腎腫瘤玉米須幹品(玉米莖芯、軸、葉亦可)100g,加水約,文火煎30分鍾,濾取藥汁,分3~4次口服,日1劑。連服3~6月。觀察數例,可使浮腫消退。尿蛋白減少或消失。因玉米葉、穗、須、軸中含有抗癌活性的多糖,故配合抗癌藥治療有較好效果(此為作者經驗方)。
木棉(《本草綱目》)
本品為木棉科木棉屬植物木棉的幹燥根或根皮。
【別名】
攀枝花、瓊枝紅棉、英雄樹。
【性味歸經】
甘、淡、微寒。歸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收斂止血、散結止痛。用治胃腸濕熱所致腹痛、胃炎、泄瀉、下痢。
【主要成分】
含蛋白質、脂類、鞣質、糖、澱粉、膠質。
【藥理作用】
有一定的抗癌活性。
【用量】
9~15g。外用搗敷或浸酒搽。
【臨床治驗】
治療消化道腫瘤木棉樹皮幹品100g(鮮品250g),瘦豬肉50g,水煎服、日1劑,此方亦可代茶飲、長期服用,對腸癌、胃癌有效(此為作者經驗方)。
農吉利(《植物名實圖考》
本品為蝶形花科植物野百合的幹燥全草。
【別名】
野百合。
【性味】
淡、平。
【功能主治】
滋陰益腎。用於耳鳴、耳聾、頭目眩暈。
【主要成分】
含野百合堿。
【藥理作用】
實驗證實有明顯抗癌活性。
【用量】
15~30g。
【臨床治驗】
治療皮膚癌
農吉利全草研粉、高壓消毒、以生理鹽水調成糊劑外敷,或用藥粉撤於瘤體部位,或用鮮品搗絨敷用,亦可製成流浸膏,塗於瘡麵處,日換藥2~3次。另以農吉利注射液肌注,片劑口服。治1例基底細胞癌,外用藥3個月而愈(方源於山東德州地區第一醫院)。
治療宮頸癌
將農吉利製成栓劑,置於陰道內。據觀察有效(方源同上:)。
冬淩草(《常用抗癌中草藥》)
本品為唇形科植物碎米椏的幹燥地上部分。
【別名】
雪花草、冰淩草、山香草等。
【性味】
苦、甘、微溫。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活血止痛。用於咽喉腫痛,扁桃體炎、蛇蟲傷、風濕骨痛。
【主要成分】
含萜類化合物。
【藥理作用】
動物實驗有抗癌作用。
【用量】
煎湯30~90g,外用研末敷。
【臨床治驗】
治療肝癌冬淩草、半枝蓮、白花蛇舌草、八月劄各60g,丹參、苡仁、山豆根、公英、鱉甲各30g,夏枯草20g,枳實、鬱金各12g,焦山楂15g,日1劑。共治肝癌17例,顯效6例,有效5例,總有效率64.8%(此為作者經驗方;)。
十大功勞葉(《本經逢原》)
本品為小蘖科植物闊葉十大功勞的葉。
【別名】
刺黃連、土黃柏。
【性味歸經】
苦、寒。歸肺、肝經。
【功能主治】
滋陰清熱。用於感冒、目赤腫痛、腸炎、痢疾、關節腫痛、瘡毒、濕疹、燙火傷。
【主要成分
含異漢防己堿。
【藥理作用】
實驗證實有抗腫瘤作用。
【用量】
煎湯6~10g。
【臨床治驗】
治療鼻咽癌十大功勞葉30g,夏枯草、鮮石榴皮各20g,甘草5g,日1劑。1例中晚斯患者,連服上藥半年治愈(方源於國內外腫瘤防治研究進展)。
猴頭菇(《新華本草綱要》)
本品為多層菌綱多孔菌目多孔菌科猴頭菌的子實體。
【性味歸經】
甘、平、無毒。歸脾、胃、腎經。
【功能主治】
補脾益氣,補腎填髓,和五髒,助消化。治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消化不良。
【主要成分】
含多糖、多肽。
【藥理作用】
研究表明猴菇菌多糖有明顯抑製腫瘤的作用。
【用量】
煎湯5~10g。
【臨床治驗】
治療胃癌猴頭菇30g,白花蛇舌草、蛇六穀、虎杖、夏枯草、紫參各15g,幹蟾皮、土元、蜂房、黨參、山楂、麥芽各阼,製大黃6g,上藥共研細粉。每取口服20g,日3次。對中、晚期患者有較好療效(方源於上海市第八人民醫院王凱平豐任醫師)。
拓木(《本草拾遺》)
本品為桑科植物拓樹的木材。
【別名】
奴柘、刺桑。
【性味】
甘、溫、無毒。
【功能主治】
補腎固精、涼血舒筋。用治腰痛、遺精、咯血、嘔血、跌打損傷。
【主要成分】
含黃酮、生物堿等物質。
【用量】
煎湯30~60g。
【臨床治驗】
治療買癌刺喿、藤梨根、虎杖根、水楊梅根各60g,蒲公英30g,焦山楂、枳實各6g,日1劑。用治胃癌6例,均收到較好效果(此為作者經驗方)。
八月劄(《本草拾迪》)
本品為木通科落葉或半常綠纏繞藤本植物木通的胃實。
【別名】
木通子、八月瓜、八月炸、臘瓜、冷飯包等。
【性味歸經】
甘、微辛、寒、無毒。入肝經。
【功能主治】
疏肝理氣、活血止痛、利尿。傳統用於肝胃氣痛、煩渴、納呆胃熱、脅痛、疝氣、赤白痢疾。
【主要成分】
含木通甙等。
【藥理作用】
①本品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杆菌、大腸杆菌及痢疾杆菌
均有一定抑製作用;②可抑製腫瘤的生長。
【主治腫瘤】
消化道腫瘤等。
【兼治疾病】
尿路結石、痛經等疾患。
【抗癌療效】
試用。
【用量】
煎湯15~30g。
【臨床治驗】
治療食管賁門癌
八月劄30g,石見穿、急性子、半枝蓮各15g,丹參、生山楂各12g,八角金盤、青木香各10g,水煎服,日1劑。共治17g例,結果無明顯效果及存活1~2年者14例,存活2~3年者72例,3~5年者67例,5年以上者25例。3年以上存活率51.6%(劉堅,等全國醫藥期刊驗方精選廣西科技出版社)。
治療直暘癌
(1)八月劄、山慈姑、蛇莓、石見穿、敗醬草、薏苡仁各30g,八角金盤12g,黃芪、雞血藤、丹參各15g,大黃6g,枳殼10g。日1劑,隨症加減,連續服藥6~12個月。臨床觀察7g例,其中I期8例,1期34例,1期29例,IV期7例。本組單用中藥5例,化療加中藥8例,手術加中藥23例,手術、化療加中藥3g例,手術、放療加中藥4例。治療結果表明,5年生存率80.77%,對手術困難,化療反應嚴重的I期和IV期癌症患者,單用中藥治療,則5年生存率60%(:馬吉福遼寧中醫雜誌。
⑵八月劄、黃芪、雞血藤、山慈姑、石見穿各30g,敗醬草,丹參、黨參各15g,八角金盤,生山楂各12g,枳殼10g,大黃6g。便血加槐花炭、側柏炭;裏急後重加川連、赤芍、木香;大便不通加皂角子,瓜蔞仁。日1劑,30天為1療程。外治方用蟾酥、雄黃各20g,白芨粉15g,顛茄浸膏5g,甘油明膠65g、甘油75g,此劑量可製成100枚栓劑。其製法取蟾酥、雄黃、白芨粉細末與顛茄浸膏、甘油研成糊狀,另將甘油明膠以水浴加熱,使其熔化,再加入上述蟾酥等糊狀物,充分攪勻後傾入塗過潤滑劑的魚雷形栓模內,冷凝後取出用臘紙包裹。用時囑患者俯臥位,取1枚藥栓塞入肛門內深達10厘米左右,俯臥半小時,每天上藥2次,30天為1療程。治療47例晚期直腸癌,其中腺癌2g例,鱗癌11例,粘液性腺癌5例,肉芽腫癌變3例。結果生存期不足1年者2例,1年者4例,2年者6例,3年者12例,4例,5年者19例。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別為74%與43%(著名中醫治療癌症方藥與實例科技文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