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蒜(《本草綱目》)
本品為石蒜科植物石蒜階吐的鱗莖。
【別名】
野蒜、銀鑰匙、獨蒜、龍爪花、一枝箭等。
【性味】
辛、甘、溫、有小毒。
【功能主治】
祛痰利,解毒催吐。傳統用於頭癤、疔瘡、瘰鬁、喉風等。
【主要成分】
含多種生物堿。
【藥理作用】
實驗發現本品能抑製肝癌腹水及吉田肉瘤細胞,抑製癌細胞有氧和無氧酵解,導致癌細胞溶解。此外,還有增強橫紋肌收縮,抑製心血管係統,縮小瞳孔,興奮腸管以及鎮靜、降壓、抑製藥物代謝等作用。
【主治腫瘤】
多用於消化係統腫瘤。
【兼治疾病】
淋巴結核、風濕性關節炎。
【抗癌療效】
初步觀察有一定療效。
【副作用】
石蒜有一定毒性,不良反應主要是胃腸症狀,如腹瀉等。但臨床尚未見有中毒的案例。
【用量】
煎湯1~3g。
【臨床治驗】
治療胃癌
(1)鮮石蒜100g,守宮50條,蟾蜍(剪成碎塊)10隻,蜈蚣10條,急性子50g,半夏、檳榔、生曬參各?如,浸於白酒1.5細中,每天振搖數次,連續浸泡半個月。用時知,空腹眼下,每日2~3次,一個月為1療程。觀察,均有明顯效果(此為作者經驗方)。
(2)取鮮石蒜洗淨,搗成糊狀,加三七粉5g攪勻,外敷患處。此方對癌痛有明顯療效(方源同上)。
大蒜(《名醫別錄》)
本品為百合科蒜的鱗莖。
【別名】
胡蒜、獨頭蒜。
【性味歸經】
辛、溫。歸脾、胃經。
【功能主治】
解毒、殺蟲。傳統用於痢疾、瘡癰。
【主要成分】
大蒜素。
【藥理作用】
①體外觀察對葡萄、肺炎、腦膜炎、鏈球菌、白喉、痢疾、大腸、傷寒、結核、霍亂等致病菌以及多種真菌、原蟲均有抑製和殺滅作用;②促進免疫功能,提高白細胞和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淋巴母細胞的轉化率及玫瑰花結反應;③能減慢心率,增強心肌收縮、擴張毛細血管,並增強利尿及降壓作用;④實驗證實,大蒜提取物可迅速殺死精子,有顯著的抗生育活性;⑤小鼠腹腔注射大蒜浸出液,有抑製艾氏腹水癌的作用,對)癌細胞抑製率達70%~90%。研究表明,本品可阻斷亞硝胺合成,對胃癌有預防作用。
【主治腫瘤】
胃癌、肺癌、食道癌、鼻咽癌、子宮癌等。
【兼治疾病】
大葉性肺炎、百日咳、乙腦、白喉、支氣管哮喘、肺結核、病毒性肝炎、菌痢、腹瀉、鉛中毒、頭癬、陰道滴蟲、毒菌感染等多種疾患。
【抗癌療效】
有效,對鼻咽癌療效較好。
【副作用】
大蒜注射液對血管壁有刺激性,長期注射可致靜脈炎,可加重缺血等不良反應。
【用量】
內服3~5枚。
【臨床治驗】
治療多種腫瘤
(1)大蒜注射液每支2~5011(含生藥2~5g),每次取2~5%x1肌注,日2次。共治晚期癌症76例,其中54例療效分析表明,治愈1例,顯效6例,有效27例、(湖南醫學院大蒜抗癌研究組醫學研究資料)。
(2)大蒜液,環跳穴肌注,隔2天1次,左右交替,5次為1療程。對晚期肺癌、胃癌及子宮癌均有效,用藥後病人症狀改善,食欲增加,體力增強(方源於中國中醫研究院王本顯主任醫師)。
治療鼻咽癌
用大蒜製劑治療21例,有9例症狀完全消失,除1例外,其他病人頸部腫塊明顯縮小(齊焫寰等湖南醫藥雜誌)。
治療皮膚癌
取鮮大蒜搗碎成糊劑,外敷癌腫部位,隔日1次。治1例、共換藥4次而愈(方源同上)。
蓖麻子(《唐本草》)
本品為大戟科植物蓖麻的種子。
【別名】
蓖麻仁、大麻子。
【性味歸經】
甘、辛、平、有小毒。歸大腸、肺經。
【功能主治】
消腫拔毒,瀉下通滯。傳統用於癰腫、瘰鬁、瘡癬、水腫、大便燥結。
【主要成分】
含蓖麻毒蛋白。
【藥理作用】
①蓖麻油有瀉下作用;②蓖麻毒蛋白可致機體產生抗體和過敏反應,說明本品抗原性很強;③有熱原反應;④促進細胞凝集;⑤蓖麻毒蛋白對艾氏腹水癌、肉瘤、宮頸癌口14及白血病均有抑製作用。
【主治腫瘤】
皮膚、宮頸等部位腫瘤。
【兼治疾病】
高血壓、水腫、胃下垂、淋巴結核、子宮脫垂、乳腺增生、直腸脫垂、骨髓炎、膝關節炎、麵神經麻痹、催產與引產。
【抗癌療效】
有效。
【副作用】
蓖麻毒蛋白毒性很強,成人食20粒,幼兒食2~6粒可致人死亡。為去除其毒性,可將蓖麻子煮沸或炒熟後食用。
【用法用量】
生研或炒食、入丸劑、外用搗敷。
【臨床治驗】
治療皮膚癌、宮頸癌取蓖麻仁榨油後,提取蓖麻毒蛋白,製成3%~5%蓖麻毒蛋白冷霜或軟膏。外塗患處。共觀察17例,近愈6例,顯效2例,好轉1例(金有景抗癌食藥本草中國食品出版社)。
白屈菜(《救荒本草》)
本品為罌粟科植物白屈菜的全草。
【別名】
土黃連、地黃連、牛金花、斷腸草、雄黃草、山西瓜。
【性味】
苦、涼、有小毒。
【功能主治】
解毒、利尿、止咳、鎮痛。傳統用於胃腸、肝膽疾病、水腫,瘡癬、蛇傷。
【主要成分】
含白屈菜堿等。
【藥理作用】
①可抑製金葡菌、乙型鏈球菌、肺炎球菌、白色念珠菌以及皰疹病毒、麻疹病毒、流感病毒;②能抑製乙酰膽堿活性,解除腸肌痙攣,刺激膽汁引流;③能抑製艾滋病毒(隻IV)逆轉錄酶;④有抑製神經中樞作用,能鎮痛及催眠;⑤延緩惡性腫瘤生長。
【用量】
9~18g。外用搗汁塗。
【臨床治驗】
治療胃癌方用①白屈菜、锪木、苡仁、刺五加各30g,元棗根90g,三棱、莪術各竑。②白屈萊、榭木、刺五加各30g,元棗根90g,核桃枝15g。兩方交替脤用,日1劑。疼痛加元胡,黑便加三七60g,當歸、白芍各30g,體虛加五味子15g,黃芪、黨參、香附各30g。治50例,總有效率52%(方源於黑龍江省一麵坡中心衛生院)。
無花果(《食物本草》)
本品為桑科植物無花果的幹燥花序托。
【別名】
天生子、映日果、奶漿果、蜜果等。
【性味】
甘、平、無毒。
【功能主治】
止咳、清熱、潤腸。用於咽喉腫痛、咳喘、痔瘡、腸炎。
【藥理作用】
①未成熟果實所含乳汁可促進小鼠自發性乳癌,大鼠移植性肉瘤,淋巴肉瘤以及骨髓性白血病細胞退化壞死;②有降壓作用。
【用量】
30~60g煎服。
【臨床治驗】
治療腸癌取鮮無花果,每天適量鮮食。另用黃花菜30g,木耳15g,血餘炭6g,前二味煎湯,衝服血餘炭。對腸癌便血水者有效(盧祥之等著名中醫治療癌症方藥及實例科技出版社)。
一枝黃花(《植物名實圖考》)本品為菊科植物一枝黃花的幹燥全草。
【別名】
野黃菊、灑金花、土澤蘭、百條根等。
【性味】
辛、苦、溫、有小毒。
【功能主治】
消腫解毒,疏風清熱。用於咽喉腫痛、感冒、百日咳、癰腫、小兒驚風、支氣管炎、手足癬、跌打損傷。
【主要成分】
含揮發油、鞣質。
【藥理作用】
①不同程度抑製金葡菌、肺炎球菌、綠膿杆菌及痢疾杆菌;②促進白細胞吞噬;③祛痰,利尿與止血作用;④有抗癌活性,對腹水型肉瘤抑製率達82%。
【用量】
9~30%。
【臨床治驗】
治療甲狀腺癌以本品選配抗癌中藥,如半枝蓮、鳳尾草、山豆根、莪術、黃藥子、貓人參、木瓜,化瘀軟堅藥夏枯草、公英、牡蠣、醋鱉甲、威靈仙、三棱、沒藥、皂角刺、山慈姑、象貝母等,隨證加減。治2例晚期患者,手術化療複發後服用上藥,存活5年與9年(朱長生上海中醫雜誌)。
罌粟殼(《開寶本草》)
本品為罌粟科罌粟屬草本植物罌粟的成熟蒴果的幹燥外殼。
【別名】
米殼、粟殼。
【性味歸經】
酸、澀、平,有毒。歸肺、腎、大腸經。
【功能主治】
斂肺止咳、澀腸止瀉、止痛。傳統用於久咳、久瀉、脫肛、脘腹疼痛、筋骨傷痛。
【主要成分】
含有嗎啡、可待因、罌粟堿等生物堿20餘種。
【藥理作用】
本品可鎮痛、鎮咳、抑製呼吸中樞、並能催眠,興奮氣管、膽管、膀胱及減少胃腸蠕動。
【主治腫瘤】
用於癌痛。
【兼治疾病】
慢性氣管炎、哮喘、胃腸炎、百日咳、小兒腹瀉、突發性耳聾、腦血栓形成、潰瘍性結腸炎、痔瘡,陽痿、燒燙傷。
【抗癌療效】
有止痛效果。
【副作用】
本品因含嗎啡、可待因、罌粟堿等毒性成分,故勿過量久服。罌粟殼口服中毒量為30~45g。
【用法用量】
煎湯2~6g,或入丸散劑,外用調敷。
【臨床治驗】
治療癌痛取米殼、陳皮、紫花地丁、重樓各45g,蜈蚣10條,硼砂、全蠍、乳香、沒藥各30g,銀朱9g,麝香1.5g,上藥%共擠粉。用前以適量藥粉與喬麥麵稀糊和勻,外敷於肝區部位,24小時或隔日換藥1次。此藥用治肝癌疼痛有效(賈坤癌瘤中藥防治研究陝西科技出版社)。
狼毒(《神農本草經》)
本品為瑞香科狼毒屬植物瑞香狼毒的根。
【性味歸經】
辛、苦、平、有毒。歸肺、肝、脾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