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主治】
祛痰散結、逐水、殺蟲。傳統用於咳喘、痰核、腹脹水腫、瘰鬁、疥癬。
【主要成分】含狼毒甙。
【藥理作用】
①對肉瘤、肺癌、肝癌有抑製作用;②可增強小腸蠕動;③抗菌作用。
【主治腫瘤】
肺癌、肝癌、乳癌等。
【兼治疾病】
結核、坐骨神經痛、女陰瘙癢、滴蟲性陰道炎、銀屑病、扁平疣、尋常疣。
【抗癌療效】
有一定效果。
【副作用】
狼毒為有毒之品,臨床因使用不慎,屢有中毒發生。本品內服中毒量6~15g,可致咽喉腫痛、吐瀉、頭痛、頭暈、血壓下降、嚴重者因休克、心肌麻痹而死。此外,對皮膚亦有強,烈刺激性,可引起水泡、瘙癢。因此,狼毒內服宜慎,不可濫用。
【用法用量】
煎湯1~2.5。或入丸散,外用適量。
【臨床治驗】
治療多種癌瘤
(1)狼毒注射液,肌注,每次4爪1,日1次,3天為1療程。停藥1周,再用。共4個療程。觀察170例晚期腫瘤病人,結果用治肺癌、乳腺癌有效,而對食道癌、直腸癌、結腸癌療效較差,胃癌則無效(李征北京中醫)。
(2)狼毒注射液,另用狼毒片,每片0.3g,每次6~10片,日3~4次。有癌性胸腹水者,先抽液再於腔內注入狼毒注射液,每周1次,5次為1療程。共觀察54例,其中I、II期肝癌43例、肺癌、宮頸癌等11例。用藥後部分患者腫塊消失或有不同程度縮小,占58%,總有效率63%(楊寶印等中西醫結合雜誌)。
藜蘆(《神農本草經》)
本品為百合科藜蘆屬植物藜蘆的根莖。
【別名】
人頭發。
【性味歸經】
辛、苦、寒、有毒。歸肺、胃經。
【功能主治】
湧吐、解毒殺蟲。傳統用於中風、痰涎、瘧疾、喉痹、瘡癬、蛇傷。
【主要成分】含多種生物堿。
【藥理作用】
能怯痰、催吐、鎮痛及降壓,還可抗真菌、結核菌和寄生蟲。
【主治腫瘤】外用於某些腫瘤。
【兼治疾病】
肺結核、黃疸、高血壓、精神分裂症、催吐、斑禿、足癬、尋常撫。
【抗癌療效】
試用。
【副作用】
藜蘆有較大毒性,作為湧吐藥內服很不安全,應引起臨床注意。用治其他疾病亦應格外謹慎。
【用法用量】
作為散劑內服每次0.03~1.05g,日1~3次;煎湯3~6g,日1次。本品酒浸,或伍用廣木香,其毒性倍增。外用研末製軟裔外塗。
【臨床治驗】
治療肺癌藜蘆、山梔、細辛、生川軍、急性子各30g,輕粉、冰片各20g,黑膏藥500g。上藥研極細粉,與溶化的黑膏藥油兌勻,製成重約50~70g的嘔痰膏。取2帖依次貼於與肺部腫塊相對立的胸背體表處。貼藥6~10小時即嘔痰,嘔甚者揭去膏藥。觀察數例,療效甚佳,至今已有存活6年與9年者(浦魯言中醫雜誌)。
毛茛(《本草拾遺》)
本品為毛茛科毛茛屬植物毛茛的全草及根。
【別名】
老虎腳爪草。
【性味】
辛、溫、有毒。
【功能主治】
定喘、截瘧、退黃、鎮痛。傳統用於瘧疾、黃疸、胃痛、鶴膝風、癰腫、疥瘡。
【主要成分】
含揮發油等。
【藥理作用】
①抑製革蘭氏陽性及陰性菌、金葡菌、黴菌;②殺滅螺旋體;③抗組織胺;④抑製腫瘤生長。
【主治腫瘤】
肺癌等。
【兼治疾病】
哮喘、支氣管炎、傳染性肝炎、淋巴結核、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血吸蟲病。
【抗癌療效】
試用。
【副作用】
毛茛內服可致口腔粘膜糜爛,甚者吐瀉。外用量過大會導致皮膚紅腫、水泡,甚至發生潰瘍壞死。故本品不宜內服,外用不可久敷。
【用法用量】
10~30g。
【臨床治驗】
治療多種癌
瘤毛茛揮發油與3倍量全草煎浸裔製成口服製劑,內服從小量漸增,對乳腺癌、子宮癌及皮膚癌有效。將毛茛揮發油以5%葡萄糖稀釋靜注,適用於肺磷癌,未分化癌和黑龜素瘤(常敏毅抗癌本草湖南科技出版社)。
治療食道癌
使阻取毛茛全草15~30g,加水煎半小時,再加酒301%1煮沸3分鍾,留取藥汁分數次服完,臨床觀察有效(內蒙自治區醫院中草藥驗方選編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豬牙皂(《名醫別錄》
本品為豆科皂莢屬植物皂莢已衰老或受傷害後所結的果實。
【別名】
阜角、牙阜。
【性味歸經】辛、鹹、溫、有小毒。歸肺、大腸經。
【功能主治】
祛風痰濕毒、開竅、殺蟲。傳統用於中風、痰喘、癲癇、痰盛痞滿、瘡癰、疥癬。
【主要成分】
含皂甙。
【藥理作用】
有祛痰、抗菌、殺滅滴蟲及興奮子宮等作用。
【主治腫瘤】
某些癌瘤。
【兼治疾病】
支氣管炎、哮喘、肺結核、麵癱、高脂血症、肝膿腫、乳腺炎、骨質增生、厭食症、血吸蟲病、老年性便秘、腸梗阻、手足癬。
【抗癌療效】
試用。
【副作用】
本品可引起溶血等中毒症狀,口服中毒量為15~30g。
【用法用量】
煎湯1.0~1.5g,或入丸散0.6~1.5g。外用焙焦存性研末調敷。
【臨床治驗】
治療胃癌炙大皂角1條,煎水200~2501111,分1~2次口服。同時用紅參15g,白術30g,半夏10g煎湯,兌蜂蜜適量,分3次服,連服1周。治1例晚期患者,治療6個月,複查腹部腫塊消失,胃疼等症狀全部消失,鋇餐與胃鏡檢查皆正常,隨訪3年如常(張傳清四川中醫)。
皂角刺(《雷公炮炙論》)
本品為豆科植物阜莢的棘刺。
【別名】
皂刺、皂丁、皂節、天丁。
【性味歸經】
辛、溫。歸肝、胃經。
【功能主治】
消腫托毒、排膿、殺蟲,用於癰疽初起,疥癬麻風。
【主要成分】
含黃酮甙、酚類、氨基酸等。
【藥理作用】
具有消炎、祛痰、活血作用。對小鼠肉瘤有抑製作用。
【主治腫瘤】
乳腺癌、食道癌、肺癌、腸癌等。
【兼治疾病】
扁桃體炎、結核、便秘等。
【抗癌療效】
試用。
【副作用】
癰腫已潰及孕婦忌用。
【用量】
3~15g,外用醋煎塗患處。
【臨床治驗】
治療骨瘤
皂角刺、菊花各9g,海藻16g,光慈姑12g,三棱9g,莪術、馬錢子各6g,山豆根31g,日1劑,治愈1例(方源於山西省中醫研究所)。
治療乳癌
皂角刺、人參各5g,黃芪、川芎、柴胡、青皮各4.5g,茯苓、白術、當歸、芍藥、木瓜、生地各10g。用於乳癌破潰流血不收口(張玉林江蘇中醫)。
葵樹子(《嶺南采藥錄》)
本品為棕櫚科植物蒲葵的種子。
【別名】
蒲葵子、葵扇葉、扇葉葵。
【性味】
甘、平、澀。
【功能主治】
止血。用於外傷出血、癍瘕、血崩等。
【主要成分】
含酚類、鞣質、糖、甘油三酯等。
【藥理作用】
①鎮痛作用;②可抑製小鼠腦瘤的生長。
【用量】
15~30g,煎煮2~3小時。
【臨床治驗】
治療鼻咽癌
方用①葵樹子500g,莪術、半枝蓮、桑寄生各15g,鉤藤、山慈姑各12g,走馬胎、蜂房各9g,蜈蚣3條;②夏枯草、生牡蠣各30g,皂角刺、瓜蔞各15g,白芍、元參各12g,川楝子,菖蒲各9g,硼砂1.5g(衝服、日1劑(方源於中山醫學院)。
治療癌痛
葵樹子90g,茅莓60g,兩麵針、白茅根、蛇蛻各30g,生地24g,徐長卿、淮山、川芎各15g,水煎服,日1劑,用於鼻咽癌痛,有清鼻利咽止痛之功效(方源於廣東省花縣人民醫院新醫科新中醫)。
治療各種癌
葵樹子(幹品%30~50g,煎1~2小時,取藥汁內服,或與瘦肉燉服(方源於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蒼耳子(《千金.食治》)
本品為菊科植物蒼耳的帶總苞的果實。
【性味歸經】
辛、苦、溫、有毒。歸肺、肝經。
【功能主治】
發汗通竅,散風祛濕。傳統用於濕濁蘊肺,風寒濕痹、頭痛鼻涕、風疹等症。現治鼻炎、氣管炎、鼻息肉、腮腺炎、腰腿痛、下肢潰瘍、腸傷寒、菌痢、血吸蟲病、瘧疾、麻風、牛皮癬等。
【主要成分】
含蒼耳甙、生物堿、蒼耳醇等。
【藥理作用】
可抗菌、鎮咳、降血糖,並能抑製小鼠肉瘤的增殖。
【副作用】
據研究本品所含毒性成分為蒼耳甙及生物堿。臨床大量服用(超過100克)可致中毒。主要表現有頭暈、惡心、吐瀉、昏迷、驚厥,並出現黃疽、肝腫大、蛋白尿等肝腎損害。
【用量】
煎湯,3~9g。
【臨床治驗】
治療鼻咽癌蒼耳、蜂房各10g,守宮5條,沙參3g,細辛0.5g,日1劑。另以青苔甘油或魚腦石粉吹鼻,獲較好效果(方源於吉林醫大第三臨床學院)。
鳳尾草(《植物名實圖考》)
本品為鳳尾蕨科植物鳳尾草的全草或根。
【別名】
山雞尾、鳳凰草、井口邊草、龍須草、百腳雞等。
【性味】
淡、微苦、寒。
【功能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