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一章 礦物類藥(一)(3 / 3)

無名異(《雷公炮炙論》)

本品為氧化物類礦物軟錳礦的礦石。

【別名】

禿子、黑石子、土子。

【性味歸經】

甘、鹹、平、無毒。歸肝、腎經。

【功能主治】

祛瘀止痛,消腫生肌,用於跌打損傷,癰腫,臁瘡潰爛。

【主要成分】

含二氧化錳、鐵質。

【藥理作用】

本品內服有補血強壯功能,外用有殺菌防腐及促進血凝的作用。

【用量】

3~5g入丸散,或單味0.5~0.6g研末吞服,外用適量。

【臨床治驗】

治療多種腫瘤取無名異用炭火煆紅,以米醋淬7次,研細粉。用治惡性腫瘤破潰,將其藥粉加外用藥敷瘡口,有消腫、止痛之功(梁秀清著腫瘤治驗錄山西科技出版社)。

七、祛痰藥

礞石(《嘉祐本草》)

本品為變質岩類黑雲母片岩或綠泥石化雲母碳酸鹽片岩礦物。

【別名】

青礞石、金礞石、銀礞石。

【性味歸經】

甘、鹹、平。歸肺、心、肝經。

【功能主治】

墜痰下氣,平肝鎮驚。傳統用於頑痰癖結、癲癇、驚風抽搐。

【主要成分】

含鎂、鋁、鐵、矽酸、結晶水。

【藥理作用】

有鎮驚、祛痰及瀉下作用。

【主治腫瘤】

某些腫瘤。

【兼治疾病】

幽門梗阻,精神分裂症。

【抗癌療效】

試用。

【用法用量】

3~6g,水劑先煎。多入丸散。

【臨床治驗】

治療食管癌

礞石15g,硼砂60g,火硝30g,硇砂6g,沉香、冰片各9g,研粉。每次口服1g,含化後緩慢吞咽,每半小時至1小時服1次。能進食後改成3小時1次,連服2天停藥。此方對食管癌完全性梗阻者,療效明顯。一般服藥6小時即見效,能開道進食,但作用不持久(方源於安徽省人民醫院)。

海浮石(《日華子本草》)

本品為火成岩類岩石浮石的塊狀物,或為胞孔科動物脊突苔蟲、瘤苔蟲等的骨胳。

【別名】

浮海石、浮石、石花。

【性味歸經】

鹹、平。歸肺經。

【功能主治】

清熱化痰、軟堅散結。傳統用治痰熱咳嗽,肺熱久咳,瘰鬁結核、石淋。

【主要成分】

含二氧化矽、三氧化鋁及鉀、鈉、鎂、鐵、錳等。石花主要含碳酸鈣及少量鎂、鐵、酸不溶物。

【藥理作用】

能祛痰、利尿及抑製結核杆菌。

【用量】

內服9~15g。

【臨床治驗】

治療甲狀腺腺瘤

海浮石、海藻、昆布各10g,木香2g,醋炒莪術、陳皮各3g,川軍、生草各2g,大棗2枚,水煎服,每日1劑。臨床觀察表明,多數患者連續服用20~30劑、最多100劑,可使腫塊消退,開始消退較快,後來減慢,但與病程長短、腫塊大小無明顯關係(徐福寧編著當代著名老中醫秘驗單方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治療腦瘤

海浮石、清半夏、茯苓、烏梢蛇、天麻、鉤藤、昆布、海藻、絲瓜絡、浙貝母、焦三仙各10g,枸杞、磁石、龍膽草、生黃芪各30g,夏枯草15g,陳皮7g,蜈蚣5條,日1劑。頭痛劇烈加細辛3g,神誌不清加服至寶丹。有抑瘤,改善症狀之功效(方源於北京廣安門醫院段鳳舞主任醫師)。

治療食道癌

海浮石30g,生牡蠣60g,(先煎)石斛、檳榔各1g8,玄參、生地、麥冬、花粉、白芍、瓜蔞仁各15g,羊草結、連翹各9g,甘草6g,每日1劑(常敏毅實用抗癌驗方中國中醫藥科技出版社)。

海浮石(《日華子本草》)

本品為硼砂礦的礦石經熔化除去雜質的無色半透明棱狀、柱狀或粒狀結晶體。

【別名】

月石、蓬砂、盆砂。

【性味歸經】

甘、鹹、涼。歸肺,胃經。

【功能主治】

清熱化痰、解毒防腐。傳統用於熱痰咳嗽、咽喉腫痛、口舌瘡、目赤腫痛。

【主要成分】

含四硼酸鈉。

【藥理作用】

有較弱的抗菌作用,並可收斂保護皮膚粘膜。

【主治腫瘤】食管癌所致噎膈。

【兼治疾病】

癲癇、支氣管炎、咽喉炎、中耳炎、鵝口瘡、腰扭傷、濕疹、汗斑。

【抗癌療效】

試用。

【用法用量】

內服1~3g,或入丸散劑,外用適量。

【臨床治驗】

治療宮頸癌

月石、訶子各15g,烏梅、黃連各6g,麝香0.12g,製成散劑外敷。另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各60g,土茯苓、貫眾、苡仁、山藥各30g,紫草根、銀花、丹參各15g,當歸12g,青皮9g,水煎服,日1劑。共治12例,其中晚期8例,總有效率75%(方源於湖北中醫學院附屬醫院)。

治療食管癌

(1)硼砂、川貝各6g,廣木香4.5g,槐角、急性子各9g,肉桂3g,研為細粉,取紅糖⑴熬膏,與上藥粉攪勻,製成糖塊,隨時噙咽(王冰等抗癌中藥方選人民軍醫出版社)。

(2)硼砂20g,白豆蔻25g,廣木香、烏梅去核各15g,研末,煉白蜜為丸,亦可去白蜜,加青皮、陳皮、沉香入煎劑,每天1劑。上藥為10天量,日服2次。1例噎膈症,飲食不能下咽,經連續服用而治愈(方源於中醫驗方彙選河北人民出版社)。

(3)硼砂、烏梅、白芨、廣木香、白豆蔻(去皮)各15g,黃丹12.5。雄黃5g,研細粉,煉蜜為丸,每次5~10g,放入口內慢慢含化,每日2次。此方有良效。一患噎膈4個多月的病人,曾用中西醫治療無效,後服上藥湯劑,繼用丸藥1料漸愈(方源於河北醫學院)。

治療癌痛

山西硼砂3g,玉丹0.2g,黃柏、蒲黃、白芷各1g,腰黃、冰片各1g,甘草5g,薄荷0.2g。取雄黃研細,加入玉丹、白芷、研至無聲,再與硼砂,依次加黃柏、蒲黃、瓦草、薄荷,最後加冰片研成極細粉。每次1~2g吹喉部,可緩解喉癌引起的疼痛(鄭玉玲等癌痛的中西醫最新療法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白礬(《神農本草經》)

本品為硫酸鹽類礦物明礬石煉製成的結晶體。

【別名】

明礬、礬石、涅石。

【性味歸經】

酸、澀、寒。歸肺、脾、肝、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

內服祛痰、止血、止瀉;外用解毒殺蟲、燥濕止癢。傳統用治久瀉不止,崩漏、癲癇、疥癬、濕疹。

【主要成分】

含硫酸鋁鉀。

【藥理作用】

①抗菌消炎,在體外可抑製多種革蘭氏陽性、陰性球菌和杆菌;②能抑製腸粘膜分泌,從而起到止瀉作用;③抗真菌,抗陰道滴蟲作用;④降血脂作用。

【主治腫瘤】

食道癌、癌痛等。

【兼治疾病】

黃疽、肝炎、胃十二指腸潰瘍、尿血、子宮脫垂、脫肛、高血脂症、內痔、宮頸糜爛、肺結核咳血、腋臭。

【抗癌療效】

試用。

【副作用】

本品內服能刺激胃粘膜而引起反射性嘔吐,久服有大便幹結現象,其他無明顯不良反應。

【用法用量】

內服0.6~1.5g,外用研末敷或化水洗。

【臨床治驗】

治療肝癌

明礬、蜈蚣、全蟲、馬錢子、石膏各500g,紫草1.74,黑礬400g,大黃525g,五倍子450g,黃丹、青黛各300g,乳香、沒藥各250g,冰片150g,白芨25g,研粉,用桐油製膏,外貼肝病部位,有效(常敏毅實用抗癌驗方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治療宮頸癌

白礬、紅花各祐,瓦鬆30g,水煎,作外洗液,先熱熏後外洗陰部,每次30~60分鍾,日1~2次。用藥前加熱,每劑藥為3~4天量。可配合北沙參、石斛、太子參、女貞子、白芍、銀花、茯苓各20g,旱蓮草、黨參各30g,黑木耳6g,內煎服,日1劑。有較好療效(:李景順上海中醫藥雜誌)。

治療多種腫瘤

白礬、紅參各20g,生大黃12g,血竭10g,人中白3g(焙、麝香1g,為末,分成20包,每次1包,用開水調成糊狀,徐徐含咽。此方用治胃癌67例,食道癌69例,結果有7例顯效,1g例有效,43例緩解,存活不足1年者61例。本方可隨證加減,氣虛加六君子湯,毒盛加敗醬草、山豆根或半邊蓮、半枝蓮、白花蛇舌草,對消化道腫瘤療效明顯(張世雄陝西中醫)。

治療癌痛

(1)明礬、雄黃、青黛、皮硝、乳香、沒藥各60g,血竭30g,冰片10g,研細粉,每次取30~60g,以醋、豬膽汁各半調成糊狀,外敷在疼痛部位,每天換藥1次。可明顯緩解肝癌劇痛(段鳳舞黑龍江中醫藥)。

(2)白礬、雄黃、乳、沒各15g,黃柏、苦參各30g,硇砂1g,蟾酥、冰片、麝香各2g,為末,以蛋黃油調膏,每天上藥1~2次,外敷宮頸癌腫處(林巧稚婦科腫瘤人民衛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