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質匱乏的時代,豐衣足食就是普通百姓夢寐以求的幸福。那時候,孩子們老早就盼著過年,因為隻有在過年的時候,才能吃到肉、穿上新衣服。現在,人們富裕了,大家平時的生活比昔日過年還好。然而,富裕之後隨之而來的問題,反過來又成為人們不幸福的原因。例如:汽車尾氣造成霧霾天氣增多;富貴病已經成為主要死因;壓力增大,焦慮在蔓延;婚外情泛濫,愛情難以長久保持;許多人除了掙錢,除了追求感官快樂,除了與人比高低,再就不知道自己還需要什麼。僅此幾點,幸福是什麼?這一古老話題便成為迫切需要我們回答的新課題。受中央電視台2012年國慶假日特別調查節目的啟示和朋友們的鼓勵,我撰寫了《幸福是什麼》一書。希望能夠為老師和家長培養幸福的下一代提供一些具體的價值評判標準,也希望能夠幫助那些富裕以後仍不幸福的人們看到目的背後的目的,走出追求幸福的誤區。
要走出追求幸福的誤區,我們必須樹立科學的幸福觀。幸福不是製陶者手中的泥團,不是哈哈鏡,也不是理不出頭緒的亂麻,任何事物的運動都是有規律的,幸福作為人類普遍追求的終極目的,也必然有規律可循。認識和遵循幸福的規律,會使人們在根本動機的確定上,在需要和行為的選擇上更理性、更正確。隻要社會需要靠近科學,社會發展必然靠近科學。《幸福是什麼》一書提出了人類追求幸福生活必須遵循的幾個規律,懂得了這幾個規律,該做的就不會茫然,不該做的就不會盲從。
要走出追求幸福的誤區,必須糾正錯誤的幸福觀。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文化軟實力的根基在於傳播正能量,在於引導人心向善。因此,為了補上當代中國道德建設的短板,我們必須徹底摒棄拜金主義、快樂主義和攀比主義三種錯誤幸福觀,必須從微觀上使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把真正的幸福與誤認的幸福區分開來,倡導合理地生活,科學地生活,完善需要結構,提高思想境界和生活品質。隻有這樣,才能成為健康的人、和諧的人、有道德的人、理性的人和積極進取的人,也才能成為真正幸福的人。隻要這樣的人逐漸多起來,成為主流,犯罪及其不良生活習慣造成的社會痛苦總量就會下降。相應地,社會管理成本,特別是維持社會穩定的成本必然會大幅度降下來,社會必將在善的互動循環中更加和諧穩定。
要走出追求幸福的誤區,我們必須架起美德與幸福之間的認識橋梁。當前道德建設必須回答這樣一個問題,我為什麼要遵守道德?遵守道德我能得到更多的幸福嗎?如果這個問題不能得到令人信服的回答,道德建設的難題就不易破解。對幸福30多年的研究使我堅信,人們的一切思想和行為都是為了幸福,與幸福無關的事情人們不感興趣。所以,道德建設的根本著力點和創新點在於架起美德與幸福之間的認識橋梁,在於站在關照人的幸福的視角對傳統倫理思想進行梳理,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我們之所以要講仁愛、講孝道、講禮儀、講誠信,講平等,講公正,講自由,是因為它們確實是幸福的源泉、根本、保障和基石;我們之所以要做善事而不做惡事,是因為善與幸福,惡與痛苦之間存在著必然的內在聯係。懂得了這樣的內在聯係,人就從思想根源和根本動機上願意做善事而不做惡事。這樣一來,思想教育就不再是簡單的道德呼於和空洞的說教,而是反映客觀必然性的行動指南。
隻要公民能夠科學理性地選擇需要和行為,那麼,日益增長的必然是公民對物質和精神的合理需要,而反自然反人性的非合理需要則必然萎縮。相應地,社會幸福總量必然增長,而社會痛苦總量必然減少,中國人在世界幸福排行榜上的位次就一定會不斷前移,中國夢就一定能夠實現,中華民族就一定會在實現民族複興的現代化征程中走向幸福的未來,並為人類的共同幸福貢獻自己的力量。
呂秀斌
2014年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