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以上三個例子,我們大致可以把概念的形態和概念的定義區別開來。幸福的概念也是一樣,幸福的形態指幸福的具體內容、要素、組成部分和存在方式,是具體需要的滿足,或者某些更為重要更為迫切的需要的滿足。我們看到的、感覺到的、經曆過的以及向往的那些能夠解除痛苦的事物、愉悅人心的事物、如願以償的事物都是幸福的形態。幸福的定義則必須合乎定義的邏輯規則,必須對幸福概念的外延和內涵作出確切而又簡要的說明,外延要包含一切能夠解除痛苦的事物、愉悅人心的事物、如願以償的事物以及被人們稱之為幸福的那些事物,內涵必須揭示所有被人們稱之為幸福的那些事物的本質特征。
因為“幸福是什麼”這個問題包含著“幸福的形態是什麼”和“幸福的定義是什麼”兩個問題,所以在中央電視台假日采訪中,受訪者也可以從形態的意義上回答,也可以從定義的意義上回答。如果大家都在回答“幸福的形態是什麼”,那麼,所有答案都是正確的。因為幸福的形態不需要界定範圍,也不需要揭示本質特征,任何一個合理的具體需要的滿足或者某些方麵合理需要的滿足都是幸福的形態。幸福不就是由這樣一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需要的滿足構成的實實在在的生活嗎?離開了這些點點滴滴具體需要的滿足,還能有什麼幸福可言呢?年齡不同、職業不同、具體需要不同,所以,幸福的表現形態五花八門。青少年把玩看成幸福;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要養家糊口,把生活保障、有穩定收入看成幸福;老年人則把不生氣、開心、身體好看成幸福。生意人把賺更多的錢看成幸福,教授除了把生活比較安定、家庭比較和諧看成幸福外,還把自我價值實現看成幸福。幸福的形態就是這樣一些具體需要的滿足,是個別的、具體的、直觀的,是因人、因地、因時而異的,是千差萬別的、千變萬化的。哈爾濱退休老人說:“幸福就是有個老伴,有個老窩,有個勞保。一天互相寬容著,互相攙扶著。”這是一個精辟的關於幸福形態的答案。
從形態的意義上回答“幸福是什麼”,會使人們進一步明確地感受到自己已經獲得的幸福,從而增加主觀幸福感。知足常樂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天津幸福裏水果攤老板說:“幸福就是不缺吃、不缺喝,孩子、父母都倍兒好。”正因為她想要的這些幸福已經到手,所以她才笑得那麼爽朗那麼甜美。中國人現在確實需要憶苦思甜,回顧當初希望得到什麼,現在已經得到了什麼,因為我們要創造幸福,同時也要感知幸福。從形態的意義上回答“幸福是什麼”,還會激勵人們為鞏固已經獲得的幸福而不懈努力。四川遂寧參與拉薩—日喀則鐵路的建設者認為:“幸福就是有份工作,有穩定的收入,一家人開開心心在一起。”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他才會不辭勞苦、懷著積極樂觀的心態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中奮力拚搏。
受訪者如果都在回答“幸福的定義是什麼”,那麼,所有答案都有待商榷。首先,這些答案隻確定了幸福概念所指的個別對象或者部分對象,未能確定幸福概念所指的全部對象的範圍,外延太窄必然會導致以偏概全;其次,沒有說清幸福概念的本質特征。這樣一來,就不符合定義的基本邏輯規則。就像考古工作者挖掘古代帝王墓葬一樣,如果口徑太小,隻從一個角落往下挖,就挖不深,根本無法揭示墓葬的原貌。
幸福的定義是什麼?本來就是一個自古以來還沒有解決的問題,許多哲學家都說不清楚,普通百姓怎麼能回答正確?然而,問題的關鍵不在於能不能正確定義幸福,而在於我們中國人把幸福的形態和幸福的定義混為一談了。把幸福的形態當成幸福的定義就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幸福的形態是千差萬別的,幸福的定義必然是千差萬別的;幸福的形態是多種多樣不斷變化的,幸福的定義也可以多種多樣不斷變化。如果這樣給幸福下定義,那麼幸福的定義可以列出無數條,因為幸福的形態是無數的。把幸福的形態當成幸福的定義,幸福完全就是一個飄忽不定、不可捉摸,永遠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了,就是一團永遠理不清的亂麻。
幸福的定義是人生的指南針,是對什麼最重要的根本看法,決定人的根本動機,決定人的需要選擇和行為選擇。把幸福的形態當成幸福的定義,會使人隻看到眼前的需要,而忽視長遠的需要;隻看到局部的需要,而忽視全局的需要;隻看到幸福的外在表現,而看不到幸福的內在本質。例如,在北京歡樂穀遊玩的小學生認為:“幸福就是吃飽穿暖,不受人欺負。”如果把這個答案看成幸福的定義,那麼,就有可能存在這樣的問題:其一,在這個孩子的幸福觀中,突出了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和自尊需要,對親情、友情、學習知識以及價值實現的需要似乎有所忽視;其二,吃的目的是為了補充營養素,補充營養素的目的是為了維持身體的平衡。看到目的背後的目的,有利於健康和長壽,而單純追求吃飽往往會吃出問題來,肥胖症、消化係統疾病以及現代人的大部分慢性病往往與吃得過飽聯係在一起;其三,不受欺負的指導思想會使人敏感、易怒、缺乏忍讓,難以做到恢宏大度,容易與人發生衝突。這位小學生的回答如果是隨口說出來的言不由衷的話,則另當別論。如果是他自己內心的最大願望,那麼,他的幸福觀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即在謀求基本需要滿足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健康、重視和諧、重視親情、重視自我實現,這樣正能量會得到補充和提升,生活必然會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