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比如答案14,“幸福就是人民幣多”,這是典型的拜金主義幸福觀,中國人的不幸福,尤其腐敗、兩極分化、食品不安全和環境汙染帶來的普遍的痛苦都與拜金主義有關。其他答案大部分談的都是基本生存問題。在中國,為數眾多的普通百姓生活上的壓力還很大,必須要為“吃穿不成問題”而努力,為“沒有後顧之憂,生活有保障”而努力,為“每天掙點錢”而努力,為“有份工作,有穩定的收入”而努力。但時代在進步,老百姓的幸福不能僅限於此,大家還應當謀求身體健康的幸福和長壽的幸福,謀求人際關係和諧的幸福,謀求孝敬老人的幸福,謀求把子女培養成才的幸福,謀求熱愛自然的幸福,謀求學習知識、增長才幹的幸福,謀求助人為樂的幸福,一句話,除了物質上的幸福,我們中國的老百姓現在已經到了該重視精神幸福的時候了。然而,混淆了幸福的形態和幸福的定義,會使人對幸福的理解長期停留在物質匱乏時代的水平上,長期停留在感性認識的水平上,長期停留在較低層次的物質需要的滿足與比較上。會使人一葉障目,不見泰山。這樣,就不明白人生的終極目的和做人的意義,眼前就是一團迷霧,生活就是一座迷宮,容易被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假象所迷惑,容易顧此失彼,撿了芝麻丟了西瓜。這就是富起來的中國人還不夠幸福的重要原因。
為什麼我們中國人總是把幸福的形態與幸福的定義混為一談呢?客觀上來講,幸福的概念太複雜,涉及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麵,幾乎無所不包,其外延極其廣泛,很難確定範圍。凡外延越廣的概念,其內涵隱藏得就越深,抽象概括它的本質特征難度就越大,以至於大家認為幸福壓根兒就是一個說不清楚的概念,不可能有一個普遍意義上的幸福定義。主觀上來講,因為我們中國人習慣於形象思維而不習慣於抽象思維,往往滿足於感性認識,滿足於直觀的感覺和經驗,缺乏分析、歸納、判斷、推理等邏輯思維方法,缺乏探究事物本質和規律的嚴謹的科學精神。講故事大家都感興趣,講哲學、講邏輯大家都頭痛。講眼前的功利,大家都來勁,講本質、講規律、講終極目的,大家都認為是空話是廢話。這種普遍的思維模式決定了我們對較為複雜概念的認識總是停留在感性階段,而難以飛躍到理性階段;總是隻看到現象,而看不到本質;總是習慣於跟著感覺走,而不習慣於探究規律。所以,回答動物是什麼,有人會說是老虎,有人會說是狼,很少有人會說動物是有神經、有感覺、能運動的生物。回答什麼是人,有人會說人就是張三、李四、王麻子,有人會說人就是黃種人、白種人和黑人,很少有人會說人是會製造並使用勞動工具的動物。回答什麼是罪犯,有人會說是殺人犯,有人會說是盜竊犯,有人會說是貪汙犯,很少有人會說罪犯是有犯罪行為的人。回答什麼是幸福,有人會說幸福就是吃飽肚子,就是乞丐的一頓飽餐,就是饑餓時一碗熱騰騰的麵條;有人會說幸福就是在你遭到風暴的時候,有一個溫暖的港灣讓你躲避,就是每天回到家有一張笑臉相迎,就是疲倦時躺在席夢思床上美美睡上一覺;有人認為幸福就是跳舞,就是旅遊,就是玩;有人認為幸福就是吃媽媽一頓飯,就是周末與家人共享天倫之樂。很少有人會按照定義的邏輯規則說出一個全麵的共性的能夠揭示本質特征的幸福定義。所以幸福既是大家天天掛在嘴上的一個概念,又是大家心裏麵最不明白的一個概念。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總會生活在各種具體的社會環境中,所以,我們的具體需要各有不同,具體目的千差萬別。然而,人類有共同的本質特征,所有的需要,所有的目的,殊途同歸,最後都指向終極目的,而終極目的都是一樣的。所以,找到一個適合於所有人的能夠揭示本質特征的幸福定義是可能的。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央電視台推出《走基層百姓心聲》假日調查特別節目,引導人們思考幸福,進一步深化對幸福的認識,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曆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