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體內平衡規律(1 / 1)

美國生物學家坎農的體內平衡理論揭示了人類生命運動的基本規律。按照坎農的觀點,體內平衡是指有機體維持血流和血溫經常地保持在正常狀態的一種無意識努力。人的生命要經常保持在穩定健康狀態,必須使血液中的水、糖、纖維、蛋白質、維生素、無機鹽、氧和各種微量元素的含量一直保持在正常值的範圍內,使人的血液溫度和血壓持續保持在正常的水平上。

人體內部有一套自動要求恢複平衡的機製。這一機製除了進行極其複雜的無意識自動調控之外,還通過各種各樣快樂或痛苦的感覺實施體內獎懲,目的是要喚醒人們的意識,促使人們通過有意識的行為去維持體內平衡。身體上的快樂和痛苦是獎懲機製作用的結果。

當體內失衡時,有機體就會自動地把各種各樣生存保障因素的缺失(以下簡稱生因缺失)反饋為諸如饑餓、焦渴、寒冷、勞累、病疼、恐懼等各種各樣的痛苦,目的是要提醒和迫使人們盡快地填補這些生因缺失,滿足這些與生命存在攸關的需要。如果這些需要仍然得不到滿足,人的生命指針就必然會指向死的方向,痛苦會加劇,生命會越來越接近於死亡。電影《一九四二》生動地描述了河南大災荒發生後,三百萬災民在基本生存需要得不到滿足時的極端痛苦和死亡過程。如果生存需要得到滿足,人的生命指針就會向生的方向移動,人就會感受到痛苦在解除,幸福感就會隨之而來。

體內平衡規律是受自然法則支配的不以人的主觀意誌為轉移的生命運動規律。體內平衡意味著健康和長壽,體內失衡意味著生病和死亡。因此,凡維持體內平衡的需要就是合理需要,否則就是非合理需要。隻有一切生存需要的滿足都能持續不斷地符合這一規律時,人才能長久地保持健康,活到自然規定的壽限,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壽終正寢。否則,必然患病或提前死亡。

隨著經濟的發展,盡管我國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有較大幅度增長,但健康水平並未相應提高。據《2012中國衛生統計年鑒》資料顯示,每千人臥床天數2008年比1998年增加了72天。慢性病患病率由1998年的128.2‰上升到2008年的157.4‰。調查地區居民兩周患病率由1993年的140.1‰上升到2008年的188.6‰。2010年大城市65歲以上人群慢性病患病率高達975.8‰。2010年每10萬人中死於惡性腫瘤的人比1990年增加了67人,死於心髒病的人增加了79人。全國衛生總費用由1980年的143.23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24268.78億元,增長了169.4倍,政府衛生支出由1980年的51.91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7378.95億元,增長了142.2倍。而人口死亡率卻由1980年的6.34‰上升到2011年的7.14‰。根本原因在於為數眾多的人看不到終極目的,生活依然很盲目,違背了體內平衡規律。

維持體內平衡就如同在高空走鋼絲,平衡保持得好,就走得遠;平衡保持得不好,就會墜落下來。

人的自然壽命在100歲以上,但活過100歲的人則寥寥無幾,絕大多數人沒有走出頭,而是從半空墜落下來了。根本原因就在於背離了體內平衡規律,要麼不及,導致營養不良性疾病和死亡;要麼太過,導致營養過剩性疾病和死亡。

凡合理的生存需要的滿足都會起到維持體內平衡的作用,而非合理的生存需要的滿足要麼破壞了體內平衡,要麼沒有實際意義。生存需要係統的最高目的是維持體內平衡,它是衡量生存需要係統每一個具體需要是否合理的最高判據。體內平衡是生命運動的規律,是自然法則,人類的大部分動機和行為都受這一規律的支配。所以,體內平衡是生存需要係統的本質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