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心靈安逸規律(1 / 3)

情感需要是指人對愛的需要、對親情的需要、對友誼的需要、與他人溝通交流的需要、歸屬需要、道德需要以及審美需要,等等。人若滿足了這些需要,心靈就會安逸,否則,就會心靈不安。

人們往往把情感需要看成人與人之間的社會性需要,而且總是把社會需要和自然需要並列看待或者完全割裂開來,這是極其錯誤的。與生存需要一樣,情感需要也是自然需要,具有深層次的自然目的。

愛情需要和親情需要就是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自然需要,其自然目的是實現種的優化繁衍。為什麼所有的人成長到一定年齡都會產生愛情需要?表麵上看,是為了滿足性的需要,更深層的原因是繁衍後代的需要。在自然界中,凡成長難度不大的動物,一般都不會結合為長期穩定的配偶關係。青藏高原上的藏羚羊剛一出生就可以跟著媽媽奔跑,它們隻需要媽媽幾個星期的哺乳就能獨立生存,完全不需要父親的協助,所以藏羚羊就不會產生固定的愛情和長期的親情需要。而成長難度大,必須由父母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完成養育任務的動物,自然必須賦予其固定的愛情和長期的親情需要。印尼長臂猿是接近人類的動物,成長期相對比較長,它們生活在由雌、雄性和一兩個幼體組成的緊密結合的家庭中,雌雄之間的感情非常專一,非常親近,彼此之間很少離開30米。它們對自己的幼子非常疼愛,精心養育。(《哺乳動物》)第123頁)

丹頂鶴是動物中自然壽命較長和成長難度較大的動物之一。雄鶴成年後,在沼澤地的草叢中壘窩,然後發出求偶的鳴叫,正待求偶的雌鶴便聞聲而至。它們之間有一個幾天時間的認識、了解的過程。如果雌鶴對雄鶴不滿意,就會悄然而去;如果雄鶴對雌鶴不滿意,則以武力相驅趕;如果雙方都滿意,便開始交配,並結合為終身伴侶。從人類的角度來看,丹頂鶴雌雄之間的愛情是“忠貞不渝可歌可泣的”。如果配偶因故而亡,另一隻就會絕食而死。這是因為丹頂鶴在孵化和幼鶴成長階段,需要雌雄之間的密切配合。雌鶴孵卵時,雄鶴負責覓食、警戒、與來襲的動物搏鬥,還要替換雌鶴孵卵,讓雌鶴進食、補水、運動。哺育後代任務的長期性、艱難性,決定了丹頂鶴必須加強配偶之間高度的相互依戀。像丹頂鶴這樣成長期長且成長難度大的動物,如果沒有雌雄之間對愛的忠貞不渝,就不會建立起長期牢不可破的配偶關係,也就難以實現種的延續。

雁也是如此。元朝太和五年,元好問(金元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曆史學家)赴並州(今太原)參加科考,途中聽一位捕雁者說:“今且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地於而死。”元好問被這淒慘的戀情所觸動,遂賦詞一首:“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別離苦,就中更有癡兒女。君應有語,渺萬裏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雁且如此,何況人乎!人的成長期是最長的,從出生到成人需要大約18年時間。人類種的繁衍不僅是長期的任務,也是最為艱巨最為複雜的任務。如果沒有愛的結合,沒有配偶間親密無間的合作,孩子在成長期會遭遇許多不幸,難以成長為身體健康的心智健全的合格的社會新公民。

為了確保人順利完成艱巨的、長期的、複雜的養育後代的任務,自然也是煞費心機的。在世界各地,盡管存在著地理、氣候、飲食等方麵的差異,但性別比大體均衡分布,男性和女性的比例都接近於1∶1。這就是說,自然傾向於讓人類配對生活。因為隻有配對生活,才能有性的專一,才能有愛的結合,才能建立起配偶之間長期穩定的親密合作關係,才能順利實現人類種的繁衍的總目的。處女膜是一種避免過早性交,保障人類優化繁衍的警戒裝置。目的是保護尚未發育完善的女性生殖係統,強化婦女情感的專一和性的專一,同時也強化男人對配偶的信賴和責任意識,對維護配偶間性的專一性和愛的純潔性以及防止濫性對配偶合作關係的疏離具有重要作用。有利於配偶間的關係能夠建立在純樸、真摯、信任、親近、忠貞和長期穩定的基礎之上,從而更有利於後代的養育。這就是自然約束,這種自然約束就是為了實現優化繁衍後代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