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心靈安逸規律(2 / 3)

為什麼所有的人對自己的兒女都懷有深切的天然的親情?道理很簡單,如果父母對自己的孩子沒有愛,就不會有無微不至的關心和照顧,孩子就難以健康成長。如果孩子的合理生存需要得不到應有的滿足,體內平衡就不能維持,就會生病或者死亡。如果孩子的合理情感需要得不到滿足,就會產生心理疾病,成為問題小孩,長大以後就會危害社會。他們就會成為人類的次品,出現人格障礙和變態行為。調查結果表明,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或者不在父母身邊長大且從小缺乏親情關愛的人犯罪率比較高。主要原因在於大腦中負責情感和自我控製區域的反應機能未被激活或者受損造成的。中國現有留守兒童6千多萬,其中大多數兒童每年與父母團聚的時間不超過10天。他們的情感需要欠賬越多,心靈的創傷就越大,其生理和心理健康就越成問題。2014年1月20日,安徽望江留守兒童自縊事件就是孩子親情需要嚴重受挫的結果。

對友誼的需要、與他人溝通交流的需要、歸屬的需要以及道德需要等,本質上都有自然的規定性。在自然界中,有一些動物是單獨生活的,如熊、老虎等,它們不需要互助,所以它們沒有歸屬需要,而且常常為爭奪領地相互為敵。而另一些動物是群體生活的,如狼、鬣狗、蜜蜂、螞蟻、老鼠等。草原上的食草動物一般都群體生活,因為它們一旦脫離群體,很快就會成為天敵的美餐。隻有集結成群,才能提高安全係數,群體越大,安全係數就越高,被食肉動物捕殺的概率就越低,也能為後代的繁衍創造更為安全的條件。群體生活的動物必須互助,所以它們都有歸屬的需要、溝通交流的需要、友誼的需要。絕大多數群體生活的動物都奉行同類不相殘的原則,有些動物群體內部存在著高度的依戀和互助精神。

在太平洋的一些島國上,仍然生活著一些處於原始社會的部落,他們雖然物質上相對貧乏,但精神生活豐富多彩。他們都富有博愛精神和利他精神,看重友誼,熱愛藝術,崇拜自然,在他們身上比較完整地保留了人的自然天性。

正是由於人的成長期很漫長,成長難度特別大,如果沒有對愛的需要、對親情的需要,後代就難以生存,更難以健康成長,人類就難以為繼;正是由於人是群體生活的動物,如果沒有對友誼、溝通交流、歸屬和道德的需要,人的聯合體就很難建立和鞏固,人就不會互相幫助、共同行動、和諧共處,也就無法生存;正是由於人是自然的組成部分,如果沒有審美需要,沒有對自然的熱愛,人類就難以與自然和諧共處。由此可見,人的情感需要有自然目的,體現了自然的至善意圖,並受自然的支配。科學家發現,人的大腦中設有專司情感獎懲的組織。凡是人滿足了合乎自然目的的情感需要,身體就會發出相應的信號刺激大腦中的獎賞區域,使人感到心靈安逸。否則,身體就會發出相應的信號刺激懲罰區域,使人感到心靈不安。人類良心的存在是最有力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