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合理地滿足了愛情、親情、友情、交流、歸屬、審美需要,做了合乎良心的好事以後,人自然會產生愛與被愛的感受、愉悅的感受、親和的感受、融入集體的感受、美的感受,心靈就處於安逸的狀態。上述這些自然需要如果得不到滿足或者非合理滿足,人就會自然地產生孤獨的痛苦、寂寞的痛苦、焦慮的痛苦、憂鬱的痛苦、生氣的痛苦、被拋棄的痛苦、良心譴責的痛苦,心靈就會處於不安的狀態。如同人的肉體對蛋白質、對維生素等營養素的需要嚴重缺失必然會導致貧血等疾病一樣,人的心靈對愛的需要、對親情的需要、對友誼的需要、與他人溝通交流的需要、歸屬需要以及審美的需要一旦嚴重缺失,也必然會導致各種精神疾病。林黛玉的痛苦和死亡就是愛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的悲慘結果。
當今中國,越來越多的人把金錢、快樂以及追求優越性視為最高目的,內在的自然的情感需要受到嚴重的忽視和扭曲,造成了諸多嚴重的社會問題。例如:以金錢和快樂為目的的二奶、小三隊伍迅速擴張,婚外情和賣淫泛濫成災,家庭分崩離析,夫妻信任度降低,愛情難以長久保持;青少年把大量時間用於上網遊戲,親人不親,孝道廢弛,代溝明顯,家庭衝突頻發,問題孩子增多,溝通交流艱難,老人普遍孤獨,親情需要難以滿足;誠信缺失,道德淪喪,友情淡漠,一切向錢看,生產毒奶粉、毒膠囊、激素雞等昧良心、賺黑錢的行為已經成為普遍現象。所有這一切,是人性的異化,是人類對自然目的的愚蠢違背。其結果是財富積累在上升,幸福感在下降。有錢的人越來越多,心靈安逸的人越來越少。浮躁籠罩人心,失眠、抑鬱症、焦慮症、人格障礙、變態行為普遍發生,離婚率、精神病發病率和自殺率大幅度上升。
許多人遭受到心靈不安的痛苦後,認識不到這是合理的情感需要沒有得到滿足的結果,卻試圖通過尋求刺激的方式填補生活的空虛。然而,如同過度飲酒,攝入過多的脂肪、糖、鹽會導致肝硬化、高血壓、糖尿病一樣,濫性、賭博、吸毒、閱讀低級庸俗充滿暴力色情的讀物、沉迷於凶殺淫穢的網絡遊戲等等,隻能是越刺激越空虛。就像忍受疼痛的病人服用杜冷丁一樣,在短暫的緩解之後,隨之而來的是更大的痛苦。一切不合理的情感需要或者不合理的滿足方式都與心靈安逸的目的背道而馳,不僅不會填補精神上的空虛,而且會越加使人心神不寧。
中國雲南大學生馬加爵殺害室友事件、河南閔應軍砍傷學生事件以及大量因心理原因而導致的凶殺案件的不斷上升,說明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保障體係出了問題。我們過分注重物質保障體係的建設,而忽略了精神保障體係的建設,必然導致浮躁和焦慮,導致人與自身靈魂的衝突,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導致人與人、個人與社會、群體與群體之間的激烈衝突。
心靈安逸是自然支配人類情感生活的基本規律。違反它,必然痛苦;遵循它,必然幸福。心靈安逸是判斷情感需要合理與非合理的根本標準。凡是有利於心靈安逸的情感需要就是合理的情感需要;凡是不利於心靈安逸的情感需要就是非合理的情感需要。所以,心靈安逸是情感需要係統的終極目的,也是情感需要係統的本質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