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需要係統的終極目的是價值實現最大化,包含著兩個自然原理:人類的大腦需要接受、儲存、加工、處理信息,需要學習和創造;群體動物都有既謀個人利益又謀共同利益的自然天性。
在高倍顯微鏡下觀察人的大腦,就像進入了一個奇妙的世界。那裏,到處都像是縱橫交錯的蜘蛛網,密布著細細的纖維和透明的小球。更為奇妙的是,到處都可以看到四處飛馳的電脈衝,整個物體好像是浸泡在一個運動著的化學物質海洋中。科學家發現,人的大腦約由1000億個神經元構成,每一個神經元都連接約15000個神經元。神經元傳遞信息的速度達1/1000秒。(《心理學導論》第66頁)這個巨型的網絡使我們能夠感知和探索外部世界;能夠學習和保存大量的知識;能夠認識自己,認識環境並適應環境;能夠正確領會自然意圖並與自然和諧相處。人的大腦皮層由三部分構成:古皮層主要分管基本生存需要,所有的動物都有;舊皮層主要分管情感需要,隻有人類和高級動物才有;新皮層主要分管成就需要和綜合分析判斷,唯有人類和極少數靈長類動物才有。人之所以是人的價值和意義就在於此。
人腦構造的高度複雜性,決定了人生來具有學習、探索和創造的巨大潛能,是成就需要產生的條件和基礎,也是成就需要產生的自然目的。因此,成就需要在本質上也必然受自然規律的支配。馬斯諾認為,那些自我實現者是能夠充分發揮自我潛能的人,也是在生活中極具創造性的人。不論在政要名流還是平民百姓中,不論在富人還是窮人中,不論在才華出眾的學者還是讀書不多的勞動者中,都能夠找到自我實現者。這類人的共同特點是,有正確認識現實的能力;能夠非常主動地進行自發性創造活動;有理想,有抱負,有神聖的使命感,能全身心地投入為民造福的事業;富有智慧和獨立精神;有幽默感;能從潛能實現的過程中,體驗到生活的充實,體驗到生命的價值以及開闊、力量、和諧、平靜、光明和美好的高峰體驗。他們能夠充分享受到價值增值、價值實現和受人尊敬的幸福。
群體生活的動物都具有共同利益,它們不能獨往獨來,不能自私自利,都具有既謀個人利益又謀共同利益的自然天性。例如,狼群如果能夠多捕獲到一些獵物,每一頭狼才能少受一點饑餓的痛苦,所以每一頭狼都能按照頭狼的指揮統一行動,積極效力,甘冒風險,它們非常熱衷於為群體的共同利益作貢獻。草原上的鹿群在喝水時,就會有其他的鹿站在高處警戒放哨,一旦發現天敵來襲,它們就會發出鳴叫,鹿群聞聲而逃。頭鹿常常選擇挺身而出,與天敵拚死搏鬥,為保護鹿群犧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人類更是如此,每個人都不能隻為自己活著,要既謀個人利益又謀共同利益。這種與生俱來的為群體利益而效力的願望就是成就需要。成就需要包括學習知識的需要,探索未知事物的需要,在工作中作出創造性貢獻的需要,對權力的需要,參與公共事務管理的需要,服務社會的需要,熱衷於慈善事業的需要以及對名望、尊敬、榮譽、讚賞和社會地位的需要。正是這種需要,把個人利益和群體利益辯證地統一起來了。成就需要本質上也是自然需要,客觀上存在著自然的獎懲機製,目的是自我價值實現最大化。大家都羨慕那些在事業上有所成就的人,因為他們為社會係統的整體利益作出了重大貢獻,他們的成就需要得到了較高程度的滿足,自我價值得到了較為充分的實現,因而,他們會從中體驗到更多的幸福。成就需要的滿足程度是以自我價值的實現程度來衡量的,是以社會係統的需要為出發點的,是超我需要,素質越高的人越重視成就需要。雷鋒說:“我認為個人和集體的關係,正像細胞和人的整個身體的關係一樣。當人的身體受到損害的時候,身上的細胞就不可避免也要受到損害。同樣的,我們每個人的幸福也依賴於祖國的繁榮,如果損害了祖國的利益,我們每個人就得不到幸福!”成就需要滿足程度高的人是生而好學並富有創造精神的人。他們從不沽名釣譽,從不刻意塑造自己的外在形象。他們內心深處固有著關心群體利益的高尚品質,他們做成大事的動機產生於他人、集體、國家乃至全人類的客觀需要,他們從成就需要的滿足中得到的是產生於靈魂深處的神聖的使命感和崇高的道德感的高級幸福。法國哲學家狄德羅說:我願意幸福,但我和別人一起生活,他們和我一樣,也願意幸福。讓我們尋求使自己,同時也使別人幸福、至少不妨礙別人幸福的方法。英國倫理學家昆布蘭在《論自然法則》一書中說:每個人對一切其他人的最大的可能的仁愛構成每個人和一切人的最幸福的狀態。照顧全體的共同福利是道德的最高原則,也就是自然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