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基督教中的幸福智慧(1 / 3)

基督教文化是西方社會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麵,千百年來,對人類曆史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著西方世界人們的現實生活。基督教以其特有的神聖權威來強化社會對罪惡的反對態度,勸人自律為善,提倡博愛、平等、自由、正義等理念,無疑對建立和諧的社會秩序、提高全社會的道德水平具有不可低估的積極作用。同時,基督教中蘊含著大量極其寶貴的幸福思想,能幫助人們更深刻地認識幸福,端正思想動機,遠離罪惡,升華境界,通過善的行為為自己、為他人、為社會創造更幸福的生活。基督教的幸福智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平等意識。耶穌認為,人是生而自由平等的。人人都可以達到人生的真正目的,按照善的原則生活,要把所有的人都作為人去看待。真正地理解別人的困難與苦難。任何一個卑微的人都一樣是平等的、有尊嚴的。人人平等,不分階級、膚色和種族。每個人都有價值與意義。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所做的。”(瑪竇福音25:40)“上帝麵前人人平等”的口號無疑提高了普通老百姓的地位,使個人意誌具有了獨立性與神聖性,有助於人際間的互相尊重,有利於建立公平正義的社會程序。

第二,服務意識。耶穌說:“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你們中間,誰願為首,就必作眾人的仆人。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贖價。”(馬可福音10:43~45)意思是一個人要想成為領導者,就必須首先牢固樹立服務意識和公仆意識,擔任領導職務不是奴役大眾,作威作福,而是要為大眾服務,為大眾造福,做大眾的公仆。為了大眾的幸福,即便付出生命代價也在所不辭。耶穌身體力行,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樹立了服務大眾的典範。

第三,慈善意識。耶穌勸誡富有的人要“積財於天”,因為每一個人遲早都要麵對“錢財無用的時候”。所以要善於幫助那些有急需、有缺乏的人。(路加福音16:9)人若能學會通過周濟貧寒“把財寶積攢在天上”,他的心也就在天上,處於一種平安、超脫、卓越的境界。反之,隻會埋頭在地上積攢財富的人,他的心也就隻能在地上,生活在一個守財奴的貪婪、吝嗇、憂愁、焦慮、恐懼之中。特別針對富人教訓道:“你要囑咐那些今世富足的人,不要自高,也不要倚靠無定的錢財;隻要倚靠那厚賜百物給我們享受的神。又要吩咐他們行善,在好事上富足,甘心施舍,樂意供給人,為自己積成美好的根基,預備將來,叫他們持定那真正的生命。”(提摩太前書6:17~19)

第四,博愛意識。耶穌認為,人類既然是上帝的創造物,因而在人的心靈中有酷似上帝的一麵,本身包含著愛的種子。耶穌在最後的日子裏曾經說:“小子們,我還有不多的時候與你們同在;後來你們要找我,但我所去的地方,你們不能到。這話我曾對猶太人說過,如今也照樣對你們說。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翰福音13:33~35)人能從拯救的憂患中產生對他人的同情和憐憫之心。所以隻有人類互愛,才能人人享受幸福。這種以博愛為核心的價值取向,能淨化人們的心靈,開闊人們的視野,能促進人們以積極的心態對待自己身邊的每一個人。基督教號召人們愛所有的人,不但要愛那些對自己有益的人,更要愛那些無依無靠的人。如果一個人接受了這種價值取向的指導,那麼這個人的利他動機就會得到增強,在生活中就找到了自己的價值,就會體會到生活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