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有這樣一段記載:“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師指顓孫師,字子張,孔子的學生,孔門十二大賢之一,春秋時期思想家、政治家。商指卜商,字子夏,孔門十哲之一,十二大賢之一,擅長文學,春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這段話的大意是:有一次,子貢問孔子:顓孫師與卜商誰賢?孔子說:顓孫師過,卜商不及。子貢又問:是不是像顓孫師那樣過一點會更好一些呢?孔子說:太過和不及一樣,都有背中庸之道。還有一次,孔子對弟子們說:“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我有知識嗎?沒有。有位老鄉也曾這樣問過我,我說什麼知識也沒有。我隻有一種知識,那就是不管遇到什麼問題,都要從事情的兩種極端的狀態入手,認真推敲研究,仔細體會把握,尋求正確的解決辦法。在孔子看來,既無太過,又無不及,做人做事不偏不倚、恰到好處就是中庸之道。
亞裏士多德也主張中庸之道,他認為,過度與不及是惡的特點,而適中則是德性的特點。在魯莽與懦弱之間選擇勇敢,在奢侈與吝嗇之間選擇慷慨,在無恥與怕羞之間選擇謙恭,在傲慢與自卑之間選擇自尊,如此等等,一句話,隻有避免過度與不及兩個極端,貫徹中庸之道,才能獲得幸福。
伊斯蘭教的中正思想講的就是中庸之道。《古蘭經》說:“你應當按照天命而遵循正路,與你一起悔過的人,也當遵循正路。你們不要過分,他確是明察你們的行為的。”(11:112)又說:“這確是我的正路,故你們當遵循它;你們不要遵循邪路,以免那些邪路使你們離開真主的大道。”(6:153)穆聖當時為了向一些人說明經文中的“正路”是什麼,還特意畫了一條線,然後又在右邊和左邊各畫了一條線,並且把他的手放在中間的線上,接著念了上述的經文。(伊本·凱希爾經注)穆聖說:“誦經的人們啊!你們當走正路,你們確實過於超前了,如果你們堅持右和左,那麼,你們確已非常迷誤了。”(布哈裏、穆斯林輯錄)《古蘭經》說:“信道的人們啊,真主已準許你們享受的佳美食物,你們不要把它當作禁物。你們不要過分,的確真主不喜愛過分者。”(5:87)還說:“他們用錢的時候,既不揮霍,又不吝嗇,謹守中道。”(25:67)世人對伊斯蘭教多有誤解,常常把中東地區動蕩的原因與伊斯蘭教聯係起來,這是非常錯誤的看法。事實上,伊斯蘭教也認為凡事都有過度與不及兩個極端,極端都是惡,必然產生矛盾、紛爭和痛苦。中正是善,不過不及,把握好分寸必然帶來和諧、互利和幸福。所以,伊斯蘭教極力主張對待任何事情都要堅持中正的原則,萬事皆以中和為貴,正確的做法是不偏不倚,不過不及,保持中正。對待任何事物走兩個極端都是錯誤的,要堅決反對極端道路。有這樣一個故事,說三個人來到先知的家中,其中一人說:我將做到永遠整夜禮拜。另一人說:我將終生封齋,不撇齋。另一人說:我將遠離女人,永不結婚。先知說:“我確是你們中最敬畏、最害怕安拉的人,而我封齋,也開齋;我禮拜,也睡覺;我也和女人結婚。誰違背我的聖行,便不是我的教生。”(兩大聖訓集)故事告訴我們要做一個正常人,走中正的道路,才是幸福的道路。伊斯蘭教權威教義學家、哲學家、法學家、教育家安薩裏在《聖學複蘇》中說:“對屬於合法範圍的各種欲求,既不應該完全忽視,也不應一味滿足,而應走折中之道。因為萬事皆以和為貴。對待任何事物走兩種極端,均屬錯誤。”人的自然欲望是天經地義的,如果堅持走中正的道路,欲望就會成為偉大的理想,遠大的目標和成功的動力。如果走極端的道路,欲望就會把人引向罪惡的深淵。人隻有始終按照中庸的方法,走中庸之道,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中庸》開篇就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就是說,人性中包含著自然規律,道包含著對人性的遵循,教育包含著對道的學習和進修。中庸之道不以任何人的思想觀念為終極根據,而是以自然規律為終極根據,不是以任何人的主觀意誌來把握中庸,而是圍繞自然規律把握中庸,這就是“天人合一”,也是中庸之道的精髓。因此,要想不過不及,必須認清中道在哪裏。也就是說必須對隱藏在人性中的自然規律有所了解。我們認為,隱藏在人性中的最主要的自然規律有三個,即體內平衡規律、心靈安逸規律和價值實現最大化規律,合乎三大規律,就是遵循中庸之道,必然幸福,否則,就是過猶不及,必然痛苦。
第一,生存的中庸之道是維持體內平衡規律。
身體上的幸福與痛苦產生於身體內部反饋體內平衡的機製。人隻要經常地維持體內平衡,即營養素平衡、血壓平衡、血溫平衡、激素平衡,就能更多地享受健康長壽的幸福。人若不能長期維持體內平衡,無論是不及還是過度,都會導致疾病或者提前死亡。
體內平衡是對健康的科學界定,隻有實現了體內平衡才有真正意義上的健康,它是人們一切物質消費的根本目的。生存需要不是無底洞,是有限的恒定的常量。例如,成人每天需要熱能2200~3000卡、蛋白質70~90克、脂肪60~80克、碳水化合物400~500克,各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也都有嚴格的限量。血液中任何一種營養素的長期缺乏都會導致體內失衡,導致疾病甚至死亡。例如:缺蛋白質,會導致貧血、抵抗力下降,引起多種疾病;缺脂肪,會導致出現貧血、血尿、十二指腸淤滯、記憶衰退、脫發、胃下垂、膽結石、不育、骨質疏鬆、心髒病等。營養素缺失的量越大,人就越痛苦,直到死亡。電影《一九四二》描述的情景就是這樣,中國1960年前後的情景也是這樣,生存需要的滿足程度降低到零,人就必然死亡。改革開放前絕大部分中國人都在不同程度地忍受營養不良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