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任何一種營養素的攝入超出規定限量,都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營養過剩會導致血黏稠、膽囊炎、膽石症、胰腺炎、糖尿病、脂肪肝、動脈硬化、心絞痛、心肌梗死、腦梗塞、腦溢血、頑固性高血壓、脈管閉塞、肢體壞死、心律紊亂、肝硬化、胰腺纖維化等多種疾病。吃得太好太多,還會破壞胃、腸、胰、膽、肝、腎等髒器的正常功能,造成胃腸炎、急性胰腺炎,誘發心髒病等。營養素在體內過剩的量越大,人就越痛苦,直至死亡。因此,就生存需要係統而言,不是花的錢越多越幸福,而是越有利於體內平衡越幸福。
當前我國國民各種慢性疾病普遍增長,各地醫院人滿為患,醫療事業越來越不堪重負,國家和人民直接間接的經濟損失不可估量。主要原因在於人們沒有很好地掌握生存的中庸之道,普遍存在著不及和太過兩個極端,嚴重背離體內平衡規律。
一方麵,盡管隨著國家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營養不良依然普遍存在。有三個主要原因:一是過度節儉。經曆過20世紀短缺經濟時期的人大多都有過度節儉的傾向,並深刻地影響了他們的子女。節儉是美德,任何時候都要發揚光大。然而,過度節儉在國泰民安繁榮昌盛的當今中國,在收入豐厚衣食無憂的家庭就不再是一種理性的正確選擇。當有條件滿足各種合理需要而不去滿足的時候,你就會因此而付出代價,因為違背體內平衡規律必受懲罰。其實,國家的繁榮穩定根本無須人民過度節儉。經濟的發展恰恰使人民的合理需要得到充分滿足,這也是發展經濟的最終目的。過度節儉的人越多,意味著商品的銷售量減少,必然導致生產減少和就業崗位的減少,共同體幸福總量就越低。過度節儉的人在全社會達到一定比例後,會抑製經濟的發展,進而抑製社會幸福總量的提高。二是兩極分化,收入分配不公。雖然絕大多數人民吃飽肚子沒有問題,但不是僅僅吃飽肚子就能維持體內平衡。為數眾多的農民經常吃不到肉、蛋、奶,城市和農村還有數千萬貧困人口,他們也隻能勉強解決溫飽。三是相當一部分人不懂養生。他們不是舍不得吃,也不是缺錢,而是無知。他們以為肚子不餓就行了,工作一忙就瞎湊合,有的人天天吃方便麵。這樣,久而久之,就會出現營養不良。近些年來,雖然營養不良導致的死亡在死亡總人口中的占比有所下降,但絕對值仍在高位徘徊。
另一方麵,祖祖輩輩生活在僅滿足基本需要水平上的絕大多數中國人,形成了自己對幸福生活的理解,即更幸福的生活就是更豐富的營養,就是吃肉喝酒。他們把幸福僅僅與富含營養的食品聯係起來,而沒有與維持體內平衡的實際需要聯係起來。於是,狹隘的幸福觀把人們引向違背體內平衡的另一條歧途——營養過剩。據2012年5月衛生部公布的數字顯示,中國高血壓患者超過了兩億,每年增加一千萬人;糖尿病患者9240萬,1億4千萬人的血糖還在增高;心腦血管疾病超過兩億人。白岩鬆說:“我們一方麵在努力地改善著我們的生活,另一方麵全民族在用不好的生活方式慢性自殺。”
營養素的攝入過猶不及,運動也過猶不及。運動能使人增強免疫功能,不易患癌症、心髒病和糖尿病。運動還能釋放神經介質,去甲腎上腺素、血清素和多巴胺,能有效預防和緩解焦慮症、恐慌症和壓力,使心情趨於平靜。哈佛大學研究結果顯示:2008年全球因缺乏運動導致的冠心病、糖尿病、乳腺癌和結腸癌死亡人數超過530萬人。同時,專家提示,運動過量會導致心髒缺血,發生心髒性運動猝死,會損害免疫係統,減弱身體抵抗力,會造成血液循環不良,會抑製白血球,會導致神經官能症。運動過量與不運動都會帶來危害。運動員少有長壽者,就是違背了中庸之道而運動過度的結果。
生存需要係統的中庸之道就是:不能營養不良,也不能營養過剩;不能穿得太厚,也不能穿得太薄;不能太窮,也不能太富;不能不愛錢,也不能太愛錢;不能過度節儉,也不能奢侈;不能不運動,也不能過度運動;不能不勤奮,也不能太勞累。凡是背離體內平衡規律的行為,都過猶不及,都要付出健康和生命的代價。掌握了體內平衡這把中庸的尺度,滿足生存需要就不再盲目。
第二,情感的中庸之道是心靈安逸規律。心靈安逸規律是支配人類情感生活的基本規律。人若滿足了各種健康合理的情感需要,行為合乎德行和良知,熱愛自然,心靈就會安逸,否則,就會心靈不安。這一規律是促使人類實現種的延續、群體生活、與自然和諧三大目的的獎懲機製。人的成長期很長,沒有對愛的需要、對親情的需要,後代就難以生存,更難以健康成長,人類就難以為繼;如果沒有對博愛、良知、道德、友誼、互助、溝通交流、歸屬的需要,人的聯合體就很難建立和鞏固,人就不會互相幫助、共同行動、和諧共處,也就無法生存;如果沒有審美需要,沒有對自然的熱愛,人類就難以與自然和諧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