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3 / 3)

再者,任何疾病都有潛伏期,在西醫儀器尚未測出陽性體症之前並不證明體內沒有疾病。如某些癌症,待到儀器檢查出來時多已是中晚期了。如在儀器測不出陽性體症之前,病者感到身體不適,經適當的養生鍛煉或中醫調治,那麼便可使疾病消滅在潛伏的萌芽狀態,不至於釀成大病。

還有,西醫給病人用藥時,因西藥特有的副作用,時間稍長或用藥不慎往往會發生藥源性疾病,至於給病人動手術也會有相當大的風險。所以有人說:西醫治病,七分使人解除疾病,三分破壞肌體。

3.西醫的覺醒

美國醫學界經過統計分析,認為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全世界疾病流行性情況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過去,由於細菌、病毒所引發的疾病,已被西藥、西醫所控製。隨著時代的進展,出現的一些身心疾病、慢性病、疑難病中的60%以上,用西藥、西醫療法都顯得療效不好或無能為力。由此,美國醫學界對中國的中醫藥和傳統養生文化寄予很大希望,近年來,在美國常常掀起中醫藥熱、中國養生熱。

4. 西醫與養生

中國的傳統養生法之所以被人們所認識,與西醫有著直接的關係。有許多原先患有心身疾病、疑難病症的患者,在經西醫、西藥治療無效的情況下,轉而采用了中國傳統的養生方法,使疾病好轉或痊愈。這些結果被西醫的儀器、化驗的手段一一證實了。如果沒有西醫的檢驗結果,許多人對傳統養生法是不會相信的。可以說,西醫的科學測試手段,使人們認識到傳統養生法可以祛病強身的可靠性與真實性。西醫的測試手段促進了傳統養生的發展。反過來,傳統養生學的發展,又為西醫對研究生命科學,治療人體疾病提供了新課題。

中醫

1.中醫的特點

中醫的理論基礎是以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辯證為總綱;以陰陽、表裏、虛實、寒熱為辯病基礎;以髒腑、氣血、經絡為治療原則;以望、聞、問、切為診病手段;以汗、吐、下、溫、和、清、補、消八法為治病方法。針灸則是中醫治病的一種特殊方法。

中醫用藥多取天然的動物、植物、地物礦石及優質水源。

中醫對病因的認識是:因人體正氣不足,外被“六因”所傷,內被“七情”所擾,而導致人體陰陽、氣血、髒腑的不平衡,以致氣滯血瘀、經絡受阻,進而變生百病。

中醫治病的整體性觀念很強,它把人體看作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中醫非常注重體內“正氣”的培養,強調“正氣內存,邪不可侵。”中醫治病反對孤立片麵,強調治病“必求於本”。

中醫對一些身心疾病、慢性疾病、疑難疾病的調治,在服用中藥的同時還特別強調病患者注重心性的修養及注重飲食起居的配合。所以說中醫對疾病的防治,一是注重藥物的作用,二是充分調動病患者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外向與內向相結合的手段來達到祛病強身的目的。中醫對上述疾病的調治不但有很好的治療效果,而且對延年益壽有獨到之處。

但對中醫許多理論及中藥的運用,用現代科學理論和方法都難以解釋。為此,中國科學家錢學森說:“中醫實踐中所蘊含的道理也是很珍貴的,但是這些東西還不能納入現代科學體係中去,可以說,這些寶貴的實際經驗的總結,構成了現代科學體係這個輝煌結構的外圍,我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前科學。前科學是科學發展所必要的營養、素材。”

2.中醫的不足

中醫對於治療、搶救一些危急病人遠遠比不上西醫;中醫對於一些疾病診斷的準確性也遠遠比不上西醫。

3.中醫與傳統養生

傳統養生與中醫可以說是一對孿生兄弟,它們在中國曆史上的出現難以分清誰先誰後。傳統養生與中醫都是中國古人對於生命的探討、體驗、實踐過程的總結。中國曆史上的一些名醫如華佗、葛洪、陶弘景、孫思邈等同樣也是傳統養生修練家。隻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需求的變化,中醫與傳統養生形成各自的理論與體係。但是,至今中醫與傳統養生之間仍然有著不可分割的聯係,而古今的一些長壽中醫大夫也往往是養生的實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