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1 / 3)

傳統養生

1.傳統養生的特點

傳統養生的生理觀認為,人的健康狀態的維持,生病及健康與否,不僅僅是個醫學問題,更重要的是生活方式問題、心理問題。傳統養生法的內容很多,但是最主要的一條便是加強自身心性的修養,用自己的心態來調動自身的潛能,來保持身心的平衡以達到祛病健體的目的。它靠的是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自己的內向調節,自己的規律節製的生活,這是區別於中醫、西醫的關鍵所在。

傳統養生的特色是:有病祛病,無病強身。它對人體有雙向調節作用,對治療一些慢性病,心理疾病其中包括一些疑難病例有效好的治療效果。正如一位有著40多年臨床經驗的西醫內科主任在一篇文章中說:現在認為傳統養生法對一些疾病治療的效果,是遠非藥物所能及的,真令我感到傳統養生法是對現代醫學的無情挑戰,恐怕有許多心理疾病發生過程是需要重新認識的。

傳統養生法則的另一特色是:傳統養生要生活化,隻有做到持久性,長期性其養生治病效果才會顯現出來。正如路旁的小樹,如果你每天觀察它們的成長過程,則看不出什麼顯著的變化;但經過一段時間,它們的生長跡象便明顯地顯現出來。其實養生也是這樣,從開始實踐養生的那天起,體內的氣血、細胞便在開始在向好的方向發展,隻不過是表現不明顯罷了,經過一段時間的養生實踐後,才會較明顯地顯現出來。

2.傳統養生的注意事項

傳統養生法對於一些危重急症的治療往往會顯得無能為力,因此對於危重急症的治療一定要求助於醫院、醫藥。即使是對於一些慢性病,心理疾病在病初時也不可隨便停止藥物的治療。隻有在藥物與養生相互配合,使疾病得以控製,才可以減少用藥或停藥僅靠養生使身體保持健康。

3.要正確對待傳統養生

因為傳統養生中的一些效應與現象還不能完全用現代科學進行解釋,但其強身祛病的效果是確實存在的。人類的發展史對此已做出了結論。隨著時代的進展,隨著科學技術的提高,中國的傳統養生被人們普遍認識、被科學的破解,隻是時間上的問題了。

養生與中醫、西醫的結合

中國傳統養生、中醫、西醫都各有所長,自成體係,但都不是萬能的。中醫理論解釋不了西醫,西醫理論也解釋不了傳統養生與中醫。由於三者在防病治病方麵各有所長,因此不能各持己見,相互排斥。

在當今世界性醫學模式變革的時代,醫學模式應該是自我控製療法和外向型控製療法相結合的整體療法。也就是說隻有西醫、中醫、傳統養生有機的結合,才是探討人體科學的必由之路。隻有這幾方麵的相互結合,取長補短,才能總集出一套確實可行的人體科學理論並加以實踐。而這一目的的真正到來,便是世界醫學輝煌之時,將會給人體生命帶來勃勃生機。

人體健康標準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人體健康的標準包括機體和精神的健康狀態,具體可分為“五快”、“三良好”、“十準則”。

“五快”

1、“吃得快”。是指胃口好,什麼都喜歡吃,吃得香甜,吃得平衡,吃得適量,不挑食、不貪食、不偏食、不快食,不是吃得越快越好。中老年吃飯,要做到細嚼慢咽,充分分泌唾液,可以減輕胃的負擔,提高營養吸收率,唾液在咀嚼30秒以上時還可以殺死癌細胞。

2、“便得快”。是指大小便通暢,胃腸消化功能好。良好的排便習慣是定時、定量,最好每天1次,最多2次,起床後或睡眠前按時排便,每次不超過5分鍾,每次排便量半斤到一斤,說明肛門腸道沒有疾病。如果大便在結腸停留時間太長,形成“宿便”,有毒物質會吸收得更多,引起腸胃自身中毒,產生各種疾病,甚至得腸癌。

3、“睡得快”。是指上床後很快入睡,並睡得深,不容易驚醒,能按時清醒,不靠鬧鍾或呼叫,醒來後,頭腦清楚,精神飽滿,精力充沛,沒有疲勞感。“睡得快”關鍵是提高睡眠的質量,而不是延長睡眠的時間,質量好表明你中樞神經係統興奮、抑製功能協調,內髒無任何病理信息幹擾。睡眠少或睡眠質量不高,疲勞得不到恢複,會形成疲勞過度,甚至得疲勞綜合征,降低免疫功能,產生各種疾病,疲勞是百病之源,是21世紀人類健康的頭號大敵。

4、“說得快”。是指思維能力好。不管任何複雜、重大問題,在有限時間內你能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語言表達全麵準確、深刻、清晰、流暢,口才好、會講話,對別人講的話能很快領會、理解、把握精神實質,表明你思維清楚而敏捷,反應良好,大腦功能正常。

5、“走得快”。反映心髒功能好。俗話說:“看人老不老,先看手和腳”、“得病腰先病,人老腿先老”,加強腿腳鍛煉,做到行動敏捷、靈活自如、輕鬆有力,不要事事時時都離不開車,不要忘記腿是精氣之根,是健康的基石,是人的第二心髒。

下麵介紹一種心髒功能簡便測定的方法,是通過上、下樓梯後測定你的心率。以一般速度上四層樓房(層高3.5米左右)後的心率,每分鍾在100次以下,表示心髒功能良好;心率每分鍾在120次以下,表示心髒功能尚好;心率每分鍾在140次以下的,表示心髒功能還可以;心率每分鍾在140次以上的,表明心髒功能差。

“三良好”

1.有良好的個性與人格 胸懷坦蕩,割達樂觀,自信心強,感情豐富,向上求好。

2.有良好的處世能力 能適應複雜的社會環境,對事物的認識客觀、現實;具有較好的自控能力,遇事拿得起,放得下,不鑽牛角。

3.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有與人為善、助人為樂的精神,人緣關係好。

“十準則”

1.有充沛的精力 能從容不迫地擔負本職工作和應對日常生活,而且不感到過分的疲勞與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