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2 / 3)

2.責任心強 樂於承擔家庭與社會的責任,態度積極向上。

3.睡眠好,食欲好。

4.應變能力強 能適應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並能適應這些外界環境的各種變化。

5.能夠抵抗一般性的感冒和傳染病

6.體重適當,身材勻稱,各部位動作協調

7.眼睛明亮有神,眼瞼不易發炎

8.牙齒無齲齒,不疼痛,牙齦顏色正常無出血化膿現象

9.頭發有光澤

10.肌肉豐滿,皮膚有彈性

這十條標準是對一般人而言,對不同年齡的人,應有所差異,不能等同要求。

趣味養生保健

在緊張的工作之餘,離、退休之後,適當地從事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活動,對心身的健康都大有裨益。這種有興趣的、對身心都有益處的活動,也可稱作“趣味養生法”。

趣味養生的最大特點是:自已有興趣願意去幹,有興趣願意去做,可最大限度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從而調動身心的生理機製,使內分泌效應都向良性的健康方向發展。趣味養生內容包括很多,如:垂釣、養花、園藝、唱歌、吟詩、聽音樂、寫作、書法、繪畫、剪集報紙、閱讀、攝影、旅遊、棋類、社會公益活動……各人可選擇自己有興趣的項目去做。

多交往益健康

多交往即指在生活中要多與同事、家人、鄰居有工作之外的交往。有學者研究發現:不願意與人交往、不與別人交往的人,最容易患上抑鬱症,常會有孤獨感,還會表現為性格怪異、體乏無力、內分泌及神經功能失常,腦細胞活力也會隨之下降,到老年患上老年性癡呆的可能性也最大。

美國疾病檢查中心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與自己誌同道合的人、或親近的人、或一起工作多年的同事多交往可以延長生命和增強健康。研究人員整理了1.9萬份調查表,被調查者不僅回答了健康與生活方式問題,而且也回答了有關自己與別人的交往情況。科學家們調查發現,被調查者中善於與朋友和家人交往的人較少生病。

聊天益健康

在社交活動中與別人交往離不開聊天,聊天是一項有益於身心健康的活動。人們通過聊天,既可以從中獲取信息,拓寬知識麵,又可以保持大腦的活力,增進思維的敏捷,因為語言的表達是大腦的思維產物。還有,通過聊天還可以消除憂愁、解除煩悶,使自己的不良心境轉移,從而消除不良的心理因素,促進機體分泌有益健康的激素和酶。再次,通過聊天還可以擴大社會的交往麵,消除老年人的孤獨感。

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曾說:“生活就好像在一個水桶之中,我們在裏麵敲打桶壁,希望有人會聽見我們的聲音而有所回應。”與人聊天互相問的感應性很強,便可起到這種回應式的回報。至於聊天對象的選擇,可以選擇同齡人,也可以選擇年長者、更可以選擇年幼者,隻要與自己能談在一起的人都可以同他(她)們聊天。聊天的內容,要多談向上的、良性的、有益於身心健康的事,切忌聊那些惹是生非、令人煩惱生厭,及不利於身心健康的話題。

助人益健康

在與人的交往中要能夠幫助別人。幫助別人不僅屬社會道德的範疇,而且與保健身心也大有裨益。美國密西根大學調查研究中心的專家,曾對某一特定地區的2700多名居民進行了14年的跟蹤調查,發現與別人融洽相處,樂於助人的人,其預期壽命顯著延長,在男性中尤其明顯。河南醫科大學精神醫學專家,曾對80歲以上老人進行過長壽原因及養行之道的調查,發現他們共同特點是:樂於奉獻、熱情助人。

醫學界在解釋助人益健康的機製時認為:出自內心的熱情助人的人,其心裏常會有一種快樂觀、愉悅感,這種情緒可增強機體的免疫係統、增強抵禦疾病的能力。為此,有學者認為:古今中外,能為別人著想、能熱心助人的學問是天下第一等的學問,在幫助別人時,溫暖的不僅僅是別人的心;同時,也在溫暖著自已的心;幫助別人亦是保護自己。

異性交往益健康

在於人的交往中,不可避免地要與異性交往,從養生角度講:正當的異性交往有益健康。世界本身就這麼奇妙,有男有女才是世界,如果,在一個地區或一個區域內長期都是同性生活而沒有異性,生活常會顯得單調乏味,人們也會變得懶散、隨便、情緒低落,人們的健康也往往會因此而受到傷害。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的社會學家林蘭博士曾對1000名誌願者進行研究證明:不論男女老少,都能從自己的異性朋友那裏找安慰,這點,對健康尤為有益。有學者研究發現,同優秀的異性交往,會促使體內分泌出一種快樂荷爾蒙——腦內嗎啡,這種物質對人的健康最為有益。

在與異性交往中一定要做到,以誠相待,互相信任,互相關心;但更應做到熱情而不失分寸,親密而保持距離,關心要講究方式方法。這樣才可建立起異性之間長久的相知和支撐的精神友情,才可顯現出各自的高尚品德與人格,才可使身心得以健康而免其弊亂。

聽音樂益健康

優美的音樂不僅能陶冶人們的情操,增添生活的樂趣,而且對人體的健康有許多益處,表現為如下幾方麵:

1.愉悅作用

喜樂是音樂的主旋律。人們聽音樂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愉悅身心。在聽完一曲格調高雅、充滿浪漫色彩、旋律流暢的樂曲後,常常使人輕鬆、愉快、而使憂鬱、苦悶、焦慮等負麵情緒蕩然無存,從而起到寬胸解鬱之功效。

2.養性作用

中國古人所說的“養性”與現代所講的性格培養、個性修養相吻合。常聽高雅的音樂,聽節奏較慢、雅靜的音樂,可使人的性格變得不卑、不亢、不急、不躁,而顯得文雅、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