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益養生
人們都知道,書是人生的指南,對於養生來說,讀書更是如此。人的生命堪稱偉大,它是物質的,更是精神的。隻要能很好地領悟書中的內容,便會化作巨大的精神,使人產生極強的生命力。
有人挑出20世紀以來歐美名人400人,比較哪類人的壽命最長,結果發現讀書人居首位。我國也有人對秦漢以來13088名著名的知識分子的壽命進行統計分析,結果發現:那些讀書人的壽命遠遠超過其他職業員人的平均壽命。前幾年瑞士《讀者文摘》曾報到“不少從事老年學專家發現,讀書學習與身心健康、延年益壽有密切關係。”從事老年生理學研究的約翰·摩西博士說:“讀書學習是一種涉及全身的活動,……還涉及反射和一種被我們稱之為意向的活動。依我看,不論老幼一般有讀書學習上的要求,都會使人健康。”
當今世界上一些發達的國家,“讀書療法”已成為時尚。在德國、法國、意大利不少醫院還專門為病人開設圖書室,有專門醫生指導病人配合“讀書療法”來加速患者的康複。
讀書益養生的機製
現代醫學指出,有興趣的讀書可使大腦皮質的興奮和抑製過程達到相對的平衡,從而把血流量、神經細胞的興奮程度調節到最佳狀態,使機體的激素和體液的分泌趨於良性的增強,這便能使機體的免疫力和抗病力都得到增強。
生理學家發現,大腦不用,腦細胞就會減少,腦功能就會衰退,可引發老年性癡呆,並可直接或間接地加速其他器官的衰老與病變。美國老年研究所研究測定,經常 讀書用腦的老年人的腦細胞比不常讀書用腦的中年人還要多。
心理學家認為,常見的心身疾病,大多與心理因素有關,而經常讀書可使人學識淵博、精神充實、情趣高雅,遇事能看得開、放得下,使人的個性豁達、灑脫、大度。因此,常讀書的人,不會被生活的壓力擠垮,能主動地調節不良的心理障礙,這樣,他們患身心疾病的機會就相應少些。
讀書養生的原則
讀書養生的關鍵是“善讀”。如果讀書經常熬夜、常苦思冥想,讀得無趣負累,也會造成對自身能量的透支,也會有損身體的健康。“善讀”便是要科學地讀,讀逸結合地讀,要讀得有興趣,讀得不累。南宋愛國詩人陸遊對善讀是深有體會的,陸遊一生非常喜歡讀書,一直到80歲高齡還堅持讀書寫詩,但他懂得讀書一定要有興趣,還要注意勞逸結合,他說:“讀書取暢適性靈,不必終卷。”
再者,讀書養生還應注重書籍的選擇,應該選擇那些有益於身心健康、有益於怡情養生、有益於增長知識的好書來讀。如若迷戀那些黃色的、邪惡的、不好的書,非但不利於養生,反而還會讓人短命或犯罪。
旅遊能保健養生
旅遊能養生保健已被當今的人們所認識。《內經》曰:“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安徒生說:“對我而言,旅行是使精神返老還童的秘方。”法國作家莫羅阿認為,解脫緊張、悲哀、抑鬱、煩悶等精神創傷的最好辦法是旅遊。他曾說:“最廣闊、最仁慈的避難所是大自然。森林、高山、大海之蒼茫雄偉,和我們個人的狹隘渺小對照之下,把我們的心靈創傷撫平。”當今,旅遊在世界範圍內廣泛興起,旅遊健身已成為時代的時尚。
旅遊健身的機製
古希臘醫學家希波克拉底曾說:“人越是遠離自然,便越接近疾病。”旅遊是接近大自然的最好方式。觀景是旅遊的目的之一,觀景的保健養生作用,已經得到現代醫學的證明。根據巴甫洛夫學說,基本的神經活動過程是興奮和抑製,由大腦皮質加以調節使之平衡。正誘導是抑製過程所誘導出來的興奮,負誘導是興奮灶周圍抑製的出現和加強。旅遊過程中,觀看大自然中優美的景觀可以使大腦皮層出現一個新的、外來的活動,即興奮灶的轉移,從而可以消除精神緊張,使心情愉快,情緒穩定。在旅遊過程中,會給你一種全新的感受,使你更加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珍惜生命。
總的講旅遊的養生保健作用有:
1.陶冶情操
旅遊時的山地、草原、峽穀、海濱、河畔、森林、高山、人文、建築、風土人情等不同景觀,都可使旅遊者開闊眼界、增長知識、陶冶情操,給人以一種美的享受。
2.平衡心態
在旅遊中大自然的優美環境,可使緊張的神經得以放鬆,使焦慮、煩躁、憂傷或苦悶的情緒得以調節,代之以愉快的平衡心態出現。
3.增進感情
在旅遊過程中,夫妻之間、家庭之間、人與人之間的互相關懷與照顧,這便在無形之中增進了夫妻之間、家庭成員之間、人與人之間的感情。
旅遊的注意事項
首先應根據自身的條件、自身的體質及自己的疾病,選擇好旅遊的路線、地點、季節、交通工具;還要帶一些必要的常用藥物。旅途中不可暴飲暴食,更不要急於趕路、過度勞累;在旅途中不要感情衝動,遇事要明智、果斷、最好不要到危險的地方或沒有把握的地方,以防不測。旅行完了回到家裏,不要急著去上班或工作,應在家裏適當休息,以防旅遊綜合症的發生。
勞動有益身心健康
“動”是宇宙的客觀規律,人是生物之一、萬物之靈,所以經常勞動是極為重要的。從人生的全部意義上講,勞動不僅僅是為了謀生,而且是為更健康、更充實、更幸福地活著。勞動對於身心的保健作用主要體現在如下幾方麵;
1.生理方麵
勞動可使氣血得以流通,從而可增強肺功能與心髒功能;勞動可使肌肉與關節得到鍛煉,可以消耗人體的能量,使人強健而不肥胖;勞動可以調節大腦神經,可以幫助消化。所以經常參加勞動的人食欲旺盛,吃得香甜、睡得安然。
2.心理方麵
勞動者通過自身的勞動,勞動成果的取得,自我價值的體現,使他(她)們在心理常有一種慰藉感、充實感、愉悅感。在生活中常見熱愛勞動的人,對勞動感興趣的人,他們可以在勞動中忘卻自我,他們很少有煩惱,也很少有精神上的困惑。
古今人們對勞動益身心的認識
戰國時呂不韋編著《呂氏春秋》曰:“形不動則精(氣)不流,精(氣)不充則氣鬱。”
東晉醫藥學家、養生家葛洪著《搶樸子》曰:“體欲常勞,勞勿過極。”
宋代文人薄虔貫著《保生要錄》曰:“養生者,形要小勞,無至大疲。故水流則清,滯則 (汙穢)。”
北宋哲學家、教育家程顥、程顥兄弟著《二程集》曰:“動靜節宜,所以養生也。”
明代文人鄭宣著《昨非庵日篡》曰:“體欲常動,穀氣得清,血脈流通,疾不得生。”
清代文人徐榮《勸民》詩中說:“不見閑人精力長,但見勞人筋骨實。”
清代學者、改良派領袖康有為在《上清帝第二書》中說:“體動則強健,久臥則委弱。”
現代中醫骨科大夫張時奎在94歲高齡時,仍然為病患者按摩、接骨,他曾說:“勞動可說是我生活的第一需要。我覺得活得很有意義,從中獲得的樂趣是無窮的”
前蘇聯的長壽馬列耶夫在95歲時曾說:“我對長壽的看法是:為了活得長久,應該多做工作。勞動——這是生命的重要源泉。”
園藝勞動益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