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3 / 3)

動物是這樣,人也是這樣。要想長壽健康就一定要控製食量,不可大吃大喝。

我們知道,食物可分為五大類:蔬菜類,水果類,油脂類,五穀類,肉、魚、豆、蛋、奶類,它們分別提供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礦物質和維生素五大營養素,此外,纖維和水也是保持健康所必須的兩大營養素。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飲食與健康關係密切,困擾現代人的“慢性病”可以借改善營養和飲食習慣來預防。

很多的食物都有營養,但不是吃很多的營養食物就可以讓我們的細胞健康地生長。怎麼吃才健康呢?中國營養學會就這個問題出過一個指南:

中國營養學會關於中國居民的膳食指南——膳食寶塔

油脂類

25克(0.5兩)

奶類及奶製品

100克(2兩)

豆類及豆製品

50克(1兩)

畜禽肉類

50-100克(1兩至2兩)

魚蝦類50克(1兩)

蛋類

25-50克(0.5兩至1兩)

蔬菜類

400—500克(8兩至1斤)

水果類

100-200克(2兩至4兩)

穀類

300-500克 (6兩至1斤)

從以上可以看到中國營養學會提供的中國居民每日膳食建議攝入量。

肉食過多會使身體酸性化,膽固醇增加,而中性脂肪也會在血液中增加,是致胖的原因。

以自然界的生物為例,牛和馬吃草,是草食動物。獅子和貓科動物都吃肉,是肉食動物。獅子、牛、馬牙齒的組合,和人類並不一樣。由此看來,這是自然界的安排,牛和馬由於有很多臼齒,所以吃草。而老虎和獅子因為有很多的犬齒,所以才能夠大口大口地吃肉。

因此,我們可以考慮到,人類的牙齒組合到底處於什麼樣的狀況,就門齒而言,上下各有四顆,共計八顆。可以用來吃蘋果、水果和蔬菜。犬齒上下各有二顆,合計四顆。這和老虎、獅子的牙齒一樣。後方則有臼齒,可以吃豆類、穀類、芋類等。當然,前齒可以將食物嚼細。除此以外,還有八顆牙齒。因此,讓我們用來吃穀類、芋類、豆類的牙齒,和吃水果、蔬菜的牙齒,以及吃肉類的牙齒的比例為4∶2∶1。換言之,穀類的比例為四,蔬菜類為二,肉類為一。

由此可知,合理營養的原則在於適量、均衡、合理搭配。全麵、均衡、科學的營養才是最佳的。

(7)在自然平衡狀態中生存

陰性食品與陽性食品。所謂陰性食品,是指使身體寒冷的食品,如:西瓜、小黃瓜、茄子、蕃茄等。在酷暑的夏日裏,這些食物能使身體冰冷下來。所謂陽性食品,即根菜類,如:胡蘿卜和馬鈴薯等。在冬天時可以使身體保持溫暖。在自然界中生存,隻要隨著身體的變化,不需要過度顧慮陰性食品與陽性食品的攝取,隻要陰陽調和即可。

另外,也常提到過多食用酸性食品對身體有害,而適當食用堿性食品則對身體有益。其實,這隻不過是以礦物質的量與質作為基準。簡單說來,礦物質較多的食物為堿性食品,例如:白米是酸性食品。為什麼呢?因為米糠的部份,也就是礦物質較多的那一部份被剝落了。糙米則屬於弱堿性的食品。因此,如果以糙米為主食,同時又遵守4∶2∶1的比例,就不需要顧慮何謂酸性食品了。

例如:魚、肉等酸性食品,是在4∶2∶1的比例加以食用的話,就不需多加顧慮。砂糖呈純白色,是屬於酸性食品。本來砂糖應該像沒有精製過的黑砂糖一樣,是屬於粗砂糖,因為礦物質較多,因此並不是酸性食品。米在成為精白米以後,就屬於酸性食品。鹽也是如此,鹽本來在海水中,含有七十種以上的礦物質。但是,當它變成99%的氯化鈉以後,不純淨的物質被剔除在外,而這些物質才是屬於自然的。人體所需的營養素必須從食物中或自然界攝取,以達到平衡及安全性,這比化學合成或單一的營養素更安全。

不論陰性食品、陽性食品或堿性食品等,都是不需要經過學習就可以知道的常識。例如:我們在宿醉時,身體傾向於酸性。因此,如果將堿性的梅子加入茶中,加以飲用,就可以使宿醉的程度減輕。

3、維護健康的三個步驟

健康是源泉、是動力、是基礎,健康是如此重要。那如何維護健康呢?維護健康有三個步驟,分別是預防、保健和治療。

(1)第一步驟:預防,良好的生活方式

科學飲食、適量運動、充分休息、心理平衡、優良環境、良好個人習慣、防疫,第一道防線很難做到完善,一定有不足之處,日積月累就會趨向亞健康狀態。

(2)第二步驟:保健,清、調、補

·清、調、補

全麵的保健需要從清、調、補三個方麵進行。在中國傳統醫學理論中,有中醫八種治療方法,分別為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在中藥的分類中分別有清熱類藥、理氣類藥、理血類藥、補益類藥。

·在現代醫學及營養學的領域,清、調、補的內容主要為:

清:清除體內毒素,恢複健康活力

人體清除毒素有六個通道:

內部 血管、淋巴管

外部 排泄、皮膚、呼吸、泌尿

調:調理係統功能,加強新陳代謝

補:補充均衡的營養

·清、調、補的概念也體現在生活中,世間的萬事萬物都需要清、調、補。如:汽車、城市、衣物……人體自然也是如此。

人是由各種元素組成的,標準健康成年人的元素組成為氧65%、碳18%、氫10%、氮3%、鈣1.5%、磷1%、硫0.25%、鉀0.2%、鈉0.15%、氯0.15%、鎂0.05%,這些元素含量都大於0.01%,稱為常量元素。其他含量在0.01%以下的稱為微量元素。按現有的認識水平,已確認鐵、鋅、銅、碘、錳等14種為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鉛、汞、鎘等為有害元素,其餘的可能是有益元素。因此,當組成人體的各種元素平衡失調,或導致亞健康的狀態嚴重時便會生病。清除體內多餘的元素,調整和補充體內幾十種元素的平衡,可以說是世界上最重要、最困難的課題。

1975年,美國參議院成立了一個“營養問題特別委員會”,集合全美國人類生物科學各種領域的精英共同徹底的調查、探討“營養與人類所必要的物質”,其範圍幾乎涵蓋全世界的營養問題。在美國參議院的調查報告中,特別提到“分子矯正學Ortho-Molecu1ar Medicine”,從而引起全球醫學界的重視。

“分子矯正”的概念來自於學者Linus Pauling(萊納斯·鮑林——1954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1963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所謂“分子矯正醫學”,係以人類“身”與“心”的健康為總體營造主體,人類生物學各種相關科學,加以綜合研究,以徹底了解構成人體細胞的“分子”狀態、遺傳基因及細胞活動,從而分析人體基本需求的四大物質元素:營養、心靈、氧氣及水,了解彼此的互動及相輔相成關係,然後加以適當的組配、安排,充分的供給人類使用,使人體內擁有健全、恒常的生態鏈,促使細胞分子正常、代謝順暢,血液組織與循環良好,潛在意識及情緒安定,因而形成自然治愈力。有人稱其為“營養素醫學療法”(Nutrition Therapy),實際上稱為“分子矯正療法”,即預防細胞病變要從改善細胞營養做起,也就是要作好營養分子的清、調、補。

(3)第三步驟:治療,藥物和手術

當身體不健康因素積累到一定程度時會造成疾病,這時就需要有特定的藥物來治療。但人們要盡量遠離藥物和手術,把身體健康完全寄托在治療手段上是不科學的,而應該在疾病發生之前加強保健和預防。

·1800定律

今天1分的預防,遠勝於將來8分的治療,100分的搶救;今天100元的預防,遠勝於將來800元的治療,10000元的搶救。你會選擇何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