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1 / 3)

健康第一殺手——高血壓

據衛生部門統計,我國現有高血壓病患者已超過1.6億人,在心腦血管方麵的疾病中,由高血壓所引發的並發症的比例非常高。在國外,高血壓被稱為“No.1 Killer”,即“第一殺手”,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研究,又有大量的新理論、新藥物問世,取得了許多卓越的進步。但遺憾的是,每年又有大量的健康人加入高血壓的隊伍。總的來說是,病人越來越多,大家仍需努力。

認清五大致病因素

沒有著急,沒有煩惱,就沒有高血壓。

流行病學調查和研究表明,下列五項因素與高血壓有關。

遺傳因素。許多臨床資料表明,高血壓是多基因遺傳,在同一家庭高血壓患者集中出現,一方麵是因為他們有共同的生活方式,但主要是有遺傳因素存在。前蘇聯有一個研究結果表明,如果父母雙方都是高血壓,子女45%得高血壓;如果父母有一方是高血壓,子女28%得高血壓;父母雙方血壓都正常,子女3.5%得高血壓。其他研究的數據有差異,但是總的趨勢是一樣的,就是說高血壓有一定的遺傳傾向。但是高血壓是部分遺傳的,並非是100%遺傳,是多基因遺傳的,不像血友病、地中海貧血等一些遺傳病是單基因的,100%遺傳。父母是高血壓,子女隻是患高血壓的概率高一些,並不絕對會患。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可以預防和延緩高血壓的發生。

體重因素。體重與血壓有高度的相關性。北京及全國16省市心血管病患者人群10年動態監測研究結果也清楚顯示:在各項危險因素中,肥胖是高血壓、腦卒中、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最重要的、獨立的危險因素,應列為預防保健的重中之重。

美國的研究表明:對肥胖者進行隨訪,60%遲早要發展成高血壓。英國的冠心病研究也表明:超重10%者,冠心病發病率增高40%;超重20%者,冠心病發病率增高86%。

營養因素。過多的食鹽、大量飲酒、膳食中過多的飽和脂肪酸或不飽和脂肪酸與飽和脂肪酸比值過低,均可使血壓偏高。

吸煙。現已證明吸煙是高血壓、冠心病的三大危險因素之一。

精神因素和心理因素。美國心髒病學會奠基人、美國心髒病專家懷特先生曾引用英國諺語說: “No hurry,no worry,no hypertension。”意思是:沒有著急,沒有煩惱,就沒有高血壓。充分強調了神經係統、精神壓力在四大因素中的重要性。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高血壓是多基因遺傳和環境多因素影響,不過,心理確實很重要。調查發現,從事緊張程度高的職業,如司機、會計、統計員,其高血壓患病率都比較高。說明高血壓病在從事注意力集中、精神緊張的工作,同時又缺少體力活動者中容易發生。

高血壓是隻真老虎,也是紙老虎

糾正不良的生活習慣,才能夠健康。

高血壓是隻真老虎,也是紙老虎,比其他心血管病都容易製服。據美國報告,使高血壓發病率減少55%的有效方法是:鹽要少吃,體重要控製,運動要增加,煙酒要戒掉,心理要平衡。如果這樣的話,我國高血壓患者可以減少一大半。其實預防很簡單,而且可減少很多人得病,減少很多意外,從這個意義上講,高科技治療遠遠不如預防好。

這裏有一個古代的例子,很值得深思:一個威尼斯富翁叫科爾納多,他大吃大喝,荒淫無度,食睡無定時,35歲就已氣息奄奄。許多醫生認為他離死不遠了,但有一位醫生卻持不同意見,他給科爾納多開了一張健康生活製度表。科爾納多嚴格遵守,結果又活了半個多世紀,而且還寫了一本書叫《如何活到百歲》。

高血壓病人更應該注意生活規律,按時作息,建立一種適合自己身體的生活製度。高血壓病人在生活起居方麵應注意以下幾點:

定時作息。合理安排生活,有足夠的睡眠時間,使大腦的疲勞狀態及時解除,從而使機體的新陳代謝降低,心跳減慢,周圍血管舒張,血壓就會相應降低。隻要按時起床、進食、活動及就寢,按照自然“生物鍾”的節律作息和活動,就能預防高血壓並發症的發生。

適應自然。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中,與自然界的變化息息相關。人體應適應這些變化。在衣著方麵,應根據不同季節,及時增減衣服;住房要陽光充足,防潮防濕,空氣流通,周圍有條件的宜種些花草樹木。

注意清潔衛生。良好的衛生習慣是增進身體健康的重要因素。中國有句古話:黎明即起,灑掃庭院。又說要勤於沐浴。這就是教育人們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戒除不良習慣。高血壓病人應戒煙,要盡量避免各種不良刺激因素,年齡在40歲以上的人,要控製高膽固醇飲食。糾正不良的生活習慣,才能夠健康。

節製性欲。和諧的性生活能使人感到心情愉快,精神飽滿;放縱的性生活易造成身體乏力,精神萎靡不振,久而久之還可能引起早衰。性生活次數可根據每個人的生理狀況和特點而定,中年以後可以數周一次,甚至數月一次。

從事腦力勞動的人得高血壓的機會較多,所以要參加一定的體力勞動。勞動可增強體質,使肌肉和周圍的血管舒張,並有利於消除大腦的疲勞,防止血壓升高。

要培養樂觀主義精神,保持健康向上的情緒,並經常參加集體的文娛活動和必要的、力所能及的體育活動。

已經得了高血壓的人,隻要治得早,使血壓維持在較正常水平,那麼由於血壓過高而引起的小動脈硬化以及心髒、腎髒和腦血管的損傷就可避免,其發展的結果是良好的,病人仍可健康地生活和工作。如果發現較晚,治療較遲,也不要過於憂慮,用了降壓藥物並采用其他有效措施,使血壓下降到一定水平,也能減輕對上述器官的損傷,阻止和延緩病情的發展。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有病沒按科學的方法治,結果花了90萬還沒有保住性命。

打敗高血壓這隻紙老虎的最有效的武器是“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早期發現的高血壓,隻需每日一片藥,服幾個月,有些人還可以逐步減量或停藥;若等五六年後再治,則常需要合並用幾種藥,而且需長期,甚至終身服藥;若等十餘年再治,則常有合並症出現,難以康複,甚至致殘、致死。

控製高血壓很簡單。一天一片藥,減少腦溢血。真正的腦溢血要開顱、打洞、抽血,就是活了也是半身不遂。有個同誌患高血壓12年,他的血壓很奇怪,2oo毫米汞柱時不難受,可一吃降壓藥反倒很難受了。他老不吃藥,谘詢了兩個醫生,一個醫生說:你必須吃藥。另一個醫生說:你既然吃藥難受,就別吃藥吧!他不吃了。12年下來,腎動脈硬化、尿毒症,這可不得了,必須要做腎透析,一個禮拜換3次血,一年9萬元錢。結果透析10年,用了90萬元錢。他愛人為他請了10年的假,而他整天坐在輪椅上,十分痛苦,浮腫貧血,最後也去世了。其實一天一片降壓藥,不到1元錢就管用。有病沒按科學的方法治,結果花了90萬還沒有保住性命。

中藥好還是西藥好

食物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類等脂肪過多的食物,每天堅持走路運動,的確能夠保健,預防高血壓,輔助治療高血壓,但是不能完全依靠飲食來治療高血壓。

現在醫學上要求的是“循證醫學”,就是說要拿出充分、客觀、可靠的科學依據。從這個角度上說,在臨床上,西藥的降壓療效非常明確、可靠,經過了很多充分的研究,而且服用後的的確確能大幅度地減少冠心病、心肌梗死、腦卒中的發作。中藥並非無效,但是還需要從循證醫學的角度拿出更多的論據來證明自己的療效。現在臨床上,對於高血壓的病人,大都是用西藥來控製,如果是輕型高血壓病人,血壓下降之後,可以適當減少用藥量。西藥控製的效果也非常好。比如“北京降壓0號”,非常好用,輕型的高血壓病人,一天服用半片甚至兩天服用半片即可,價格才幾毛錢,一個月的費用才幾塊錢,不到10塊錢。而且服用起來也非常方便,很簡單,很可靠,也很便宜。如果是中藥湯劑,也可以降壓,但是每天熬藥,非常不方便。

從中藥和西藥的副作用上,說“中藥副作用小”是沒有根據的。實際上,藥物的副作用要從兩個方麵看,一是“是藥三分毒”,任何藥物都有副作用,別說是藥,水喝多了水中毒,飯吃多了還撐死人,氧氣多了中毒也會致人死亡。水、氧氣、飯都有“毒”,怎麼能說藥沒有“毒”呢?因此,任何藥物都有副作用,一方麵取決於量的大小。一個很簡單的例子,砒霜,量很小的時候是保健藥,很多強身健體的藥中都有砒霜;多一點,可以治白血病;再多了,就會死人。又如西藥洋地黃,治療心肌衰竭,少了無效,用得正好可以救人,再多了會害人。另一方麵,各人的反應也是不同的。同樣劑量的藥,對張三會導致中毒,對李四正好,對王二劑量還不夠。因此,中藥西藥都是藥,副作用的大小都是因人而異、因量而異,病人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藥物、適合的量,毒副作用就是最小的。為了避免藥物的副作用而刻意選擇中藥控製高血壓、拒絕服用西藥,是沒有道理的。

另外,中藥和西藥實際上也沒有嚴格的區分,比如治療癲癇的西藥阿托品,是從中藥中提取出來的,同樣也有很多中藥采取西藥的成分,因此,簡單地劃分中藥西藥也是不科學的。

另外,通過食物降血壓,從循證醫學的角度來說,是沒有道理的。第—,食療並不能降血壓。有人說煮玉米須的汁能夠降血壓、芹菜葉子汁能夠降血壓,但是,要每天大量地喝,本身就很不方便,而且,要證明這些食物能降血壓,應通過臨床病例的科學研究,才能夠證實它們是不是確實有降壓作用。在生活中,某人因為試過這種方法後降了血壓,也不能完全說明是這些食療的作用,因為,還有很多其他的因素會影響人的生理。第二,說苦的東西就能降血壓,更是沒有道理。《太平食療方》中說“蓮子羹”能降血壓,但是也缺乏臨床的觀察,尤其是對於高血壓病人及對照組服用後是否有效做參照對比,得出科學的證據,因此,這些食療方的療效是不能肯定的。食物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類等脂肪過多的食物,每天堅持走路運動,的確能夠保健,預防高血壓,輔助治療高血壓,但是不能完全依靠飲食來治療高血壓。就像有人得了肺結核,每天喝雞湯對於輔助治療肯定是有效的,但是要單靠喝雞湯來治療肺結核是不行的。我在臨床上經常對病人說,就比如打淮海戰役,我們派遊擊隊行不行?不行!打淮海戰役,就要靠劉鄧大軍,當然有些民兵遊擊隊幫著更好,但是要靠小分隊的遊擊隊,那肯定是不行的。必須有主力部隊,再加上一些遊擊隊、同盟軍,那當然更好。

患者六大行為誤區

有些病人喜歡根據廣告、根據周圍的高血壓病人的服藥來決定自己吃什麼藥,這是非常錯誤的,也是非常危險的。

正確治療高血壓病,除了使用降壓藥以外,飲食療法也是十分重要的。第一,中國人的飲食習慣裏食鹽的攝入多,這會加重高血壓的危害;第二,高血壓患者營養過剩會出現心肌梗死,營養不足易出現腦卒中。營養均衡比較難做到。但高血壓病人應在均衡營養上花時間、花功夫。下麵我們列舉一些患者的行為誤區。

(一)要想身體好,頓頓要吃飽。

吃飯七八分飽是最好的習慣,要留二三分底,千萬不要吃得太飽。我國古代中醫對於養育小孩,就有“若要小兒安,三分饑和寒”一說。什麼叫做七八分飽,就是當你離開飯桌時還想吃飯,還能再吃。即還有食欲,肚子不撐。這控製起來比較難,關鍵要明白其中道理,思想通了,還要有意誌控製自己的行為,養成這個習慣就好了。

(二)為了防止飲食過量,減少吃飯次數。

有些人常常害怕過量飲食,或為了減輕體重,將吃飯的次數減少至兩頓,或者更少。其實,這對人的身體並沒有好處。學生如果隻吃兩頓飯,會對學習產生不利影響。中老年人如果減少就餐次數,容易得糖尿病、脂肪肝、膽結石、高血脂病、冠心病等。

最好一天吃四頓飯,如果條件許可,盡量少吃多餐。老年人離退休下來後,或時間比較充裕,條件很好,可以改成一天四五頓。越是少量多餐,血糖波動越少,血液甘油三酯波動就越少,胃負擔減輕,有助於減肥。一天吃五頓飯,不是越吃越多,而是總量控製,少量多餐。譬如說早上加一頓,下午四五點鍾吃一頓,像點心一樣,晚飯吃得晚一些,也有人用夜宵代替了,這樣總量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