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1 / 3)

人生四大階段

人從生到死,有四次大的變化:嬰孩、壯年、衰老、死亡。在嬰孩時期,神氣貫注,情誌專一,體內元氣最為淳和,所以外物不能傷害他,再沒有比這更高的德性了。在壯年時期,血氣方剛,神氣飄溢,心中充滿了物欲思慮,外物就可以侵蝕他,所以人的德性就衰退了。在老年時期,欲慮變得柔弱,轉為內向的保養,外物就再也不能占先,雖然這時的德性還不及嬰孩的德性那麼完備,但與壯年時期的德性相比,要安穩得多。到了死亡的時候,人的一切活動都已停息,他從自然中來,重又回到自然中去了。

人有三死,皆由自取

魯哀公問孔子道:“智慧的人長壽嗎?仁義的人長壽嗎?”

孔子回答道:“是這樣的。人有三種死,不是由他們的命運決定的,而是他們自找的。不按時起居,不調節飲食,不勞逸適度的人,各種疾病就會襲來奪走他的性命;嗜欲無厭貪求不止的人,各種刑罰就會加諸頭上而奪走他的性命;以少犯眾,以弱欺強,惱怒無常,采取行動不能量力而行的人,各種武器就會飛來奪取他的性命。這三種情況的死,都不是命中注定的,而是人自找的。至於那些智士仁人將息身體總是很有節製,動靜符合道理,喜怒符合時宜,從來不讓生命的天性受到損害,雖然能夠獲得長壽,不也是很合理的事嗎?”

養生十要

張湛在《養生集敘》中說:養生的關鍵,在於一要儉約精神,二要愛惜元氣,三要攝養形體,四要導引肢體,五要言語有度,六要飲食有節,七要房事節製,八要拋棄世俗,九要醫藥得當,十要禁忌無犯。所述十條,如果違背了的話,那麼養生的大義就無從談起了。

攝生二十八條

內心安靜,呼吸就會自己調節,安靜時間久了,呼吸就自會平定。精、氣、神是人體內部三寶,眼、口、耳是人體外部三寶。經常使內三寶不受外界事物打動而外溢,內三寶不蠱惑內心而幹擾;不要使形體受到勞累,不要使精受到騷擾,不要使自己思慮重重,用少思慮來養神,寡嗜欲來養精,少言語來養氣;遇上小病可做八段錦或六字氣功;每天晚上用手擦湧泉穴,左右各三百次,這非常有益於下元;飲食不能太多,速度也不能太快;切記不要餓肚喝茶,飯後飲酒,天將黑吃飯,深夜不能喝醉,不能吃得太飽,不能走遠路;飯一定要蒸軟,肉一定得煮爛,酒一定得少喝,晚上一定要獨自睡,這是養生的妙法。每頓飯後慢慢步行幾十步,用手按摩臉、脅和腹部。仰起頭嗬四五口氣,能呼出飲食的毒氣;吃得過飽過脹,可以閉緊口,咬緊牙,聳肩並朝上看,再提氣至咽喉處,停留一會再沉降回丹田,如此反複四五次,腹內的食物就會消化了。

養生諸忌

彭祖說:上士各睡一床,中士各蓋一被,吃百服藥劑,不如單睡獨臥。美色使眼睛瞎,麗聲使耳朵聾,佳味使胃口敗。如果能節調適宜,疏通滯塞,可以增壽。一天中應當禁忌的是晚上不要吃得過飽;一月中應當禁忌的是晚上不要喝得大醉;一年之中應當禁忌的是晚上要遠離房事;一生之中應當禁忌的是晚上應經常養護元氣。晚食過飽就損一日的年壽,夜飲大醉就折一月的年壽,交合一次就損一年的年壽。所以應當謹慎啊!

曾國藩養生之道

曾國藩養生之道取法古代的有兩條,一是早起,二是勤洗腳。他小心遵守的三條家訓,一是節勞,二是節欲,三是節飲食。他效仿他的父親有兩件事,一是日落後必在竹床上小睡一會兒,二是掌燈以後才處理事務。他立誌修行的兩事是:每天兩頓飯後必定步行三千步,還有每天事務無論多繁重,也要抽出時間來靜坐,以保證動靜結合相互濟養。他還曾說過不吃藥而除病的四條原則,它們是氣息必回歸丹田,看必垂下眼簾,飲食必清淡節製,睡眠必虛空恬靜。

養生六慎

嚴禁暴怒,遠離房事;起居謹慎,切忌憂鬱;順應時節,調節飲食。

養性十三字訣

一曰遺形忘體,恬然若無,謂之“虛”;

二曰損心棄意,廢偽去欲,謂之“無”;

三曰專精積神,不與物雜,謂之“清”;

四曰反神服氣,安而不動,謂之“靜”;

五曰深居閑處,功名不顯,謂之“微”;

六曰去妻離子,獨於道遊,謂之“寡”;

七曰呼吸中和,滑澤細微,謂之“柔”;

八曰緩形從體,以奉百事,謂之“弱”;

九曰憎惡尊榮,安貧樂辱,謂之“卑”;

十曰遁盈逃滿,衣食粗疏,謂之“損”;

十一曰靜坐隨陽,應變卻邪,謂之“時”;

十二曰不饑不渴,不寒不暑,不喜不怒,不哀不樂,不疾不遲,謂之“和”;

十三曰愛視愛聽,愛言愛慮,堅固不費,精神內守,謂之“嗇”。

《七部名數要記》

養性四要

原天命,治心術,理好憎,適情性,即是調整自己行為的道理。原天命即是根據自然發展的規律,不被禍福所迷惑;治心術,即不妄自喜怒無常;理好憎,即不貪圖那些無用的東西;適情性,就是說欲望不要超過節度。不被禍福所迷惑,即是對於禍福順其自然;不妄自喜怒無常,也就是要賞罰公正,不徇私情;不貪圖無用的東西,就是不要因為自己的欲望損害了人的本性;欲望不要過多,就是養生要知足。凡是這四種,不求於形體之外,不要假借於別人,憑借自己而獲得。

《文子·符言》

洗心說

幸福產生於清正節儉之中,德行產生於卑微謙讓之中,仙道產生於安寧清靜之中,生命產生於和諧舒暢之中,憂患產生於多欲妄念之中,災禍產生於過多的貪婪之中,過錯產生於輕視傲慢之中,罪孽產生於心地的不仁之中。戒眼應做到不要看他人的過錯,戒口應做到不要談別人的短處,戒邪念應做到不要去貪淫,戒身不要有惡劣的同伴相隨。沒有好處的話不要亂說,與自己不相幹的事不要亂做。沉默、沉默、沉默,無限神仙從此得益;饒、饒、饒,千災萬禍一起消解;忍讓、忍讓、忍讓,債主冤家從此消隱;罷休、罷休、罷休,蓋世的功名不自由。尊敬君王、孝順父母,禮遇賢能的人,尊奉有德行的人,區別賢愚,寬恕無知的人。當事物自然到來不推拒,物既然失去不追尋。身無幸遇不必期望,事情過去不再思慮。聰明多裝糊塗,多算計常常會受損,損害他人自己也終遭報應,倚仗權勢禍事便會隨之而來。要用心去警戒,要用意誌去堅守。由於不節儉會亡家,因為不廉潔會丟失官位。勸君平生要自己警惕,可歎可警而又可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