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高濂:《遵生八箋》卷1《清修妙論箋下》
養內與養外
善於養生的人主要在於養內,不善於養生的人則養外。養外就會貪婪快樂,放肆情欲,心裏又充滿幻想,這種注重外在享受的人,他的內在精神自然就是空虛的了。所說的養內,就是讓五髒平安諧和,三焦守位,飲食適當,塵世的駁雜事情不要涉及,這樣就可以長壽。
[明]高濂:《遵生八箋》卷1《清修妙論箋上》
除六害
凡是善於養生的人,首先都必須除去六種有害於身體的行為,之後才能夠保住性命延年益壽。哪些是應該除去的六害呢?一是要淡薄名利,二是要禁止淫蕩的樂音與美色,三是要輕視錢財;四是要不過度吃損害內髒的食物,五要去除虛妄的念頭;六要消除妒嫉別人的思想。這六種對修身養性極為不利。如果這六種行為不消除,對自己不會有什麼益處。即使你心中想著美妙的真理,口中念著真經,咀嚼著食物的精華,呼吸著自然的空氣也不能彌補它們帶來的危害。這是舍本求末,教訓深刻呀!
《太上老君養生訣·養生真訣》
致壽四道
張英說:古人談論致壽之道有四種,它們是:慈、儉、和、靜。
人如果能夠用慈善之心對事物,不做一切有害於人的事,即使一句有損於人的話,也不輕易說出。推而廣之,戒除殺生,以求愛惜生物的生命,不砍伐樹木以求保護自然,不考慮自己為善而無好報,心中仍是懷著吉祥和平易近人的氣量,就不能受自然災害的幹擾,那麼就可以長壽了。
人生壽命的長短,自有天數。愛惜生命的人,就有可能長壽;殘害生命的人,容易導致短命。所以,古人以儉為寶,不僅僅隻是在錢財上節儉;對於一切事,都應當節儉,才會有盈餘。在飲食方麵節儉,可以養脾胃;在嗜好和欲望上節製,可以集聚精神;在語言上做到少說,就可以養氣;少於交遊,就可以減少擇友不慎而引起的過失;少喝酒、勸酒,就可以養身息勞;少熬夜,就可以神安體暢;對於飲食節儉,就可以清心養德;少於思考憂慮,就可以免除煩惱憂愁。任何事情減少一分,即可以增加一分益處。大約天下的事物,與自己無關的萬事萬物中,不過十之一二。初見時以為與己不相幹,細細想來,又覺得並非與己無關。如果做到能省則省,那麼每天的事情也就會逐漸減少。白香山的詩寫道:“我有一言君記取,世間自取苦人多。”試問:現在那些勞擾煩苦的人,哪有不覺得萬事萬物都與自己有關的呢?當然這就會使自己神思恍惚,而失去了自我。
如果人常和悅,那麼就會心氣平和五髒安寧。古人所以說喜歡喜神。真定梁公每次對人說:“白天在外做事,每到晚上必定要回家居住,必須尋找一些可以歡喜或令人發笑的事情,或者與客人放聲高論,掀須大笑,以抒發一天的勞頓鬱結之氣。”這真是養生的要訣。何文端公在世時,他鄉裏曾有活過百歲的老人,他問這位老人有什麼養生之術,老人回答說:“我是鄉村裏人,不知道世事,但一生隻知道歡樂,從不知憂愁煩惱。”唉,這豈是名利中人所能做到的?
傳說:“仁者靜。”又說:“智者動。”大多心氣浮躁的人,舉止輕佻,不能夠長壽。古人認為,硯台用世來計,墨用時來計,筆用日來計,這就是動與靜的區別。靜的意義有二種:一是身不過度勞累;二是心不可輕易觸動。凡是遇到一切勞頓、憂惶、喜樂、恐懼的事情,應表現出順其自然的態度來對待,這就是心凝然不動,如一泓澄清的深潭,如一口幽深的古井,那麼外間的一切動氣及紛擾之事,都會聽而不聞了。
這四種方法,對於養生是最切實不過的,比那些服藥、引導要強一萬倍。如果服藥,會使物性發生偏移,或多有燥性停滯;引導吐納之法,則容易時作時停,不易堅持。用以上四種方法作為養生的根本,就不會舍本而求末了。《道德經》上有五千句,它的要旨也在於此。用它來作座右銘,時時體察,應當是有裨益的。
[清]張英:《文端集》卷45《聰訓齋語》
七情之傷
憂、恐、悲、喜、怒,這五種情誌如果偏離正常情況,會突然激起暴病。如過喜傷心,克它的腎氣就乘機侵淩它。怒傷肝,克它的肺氣就乘機侵淩它。過思傷脾,克它的肝氣就乘機侵淩它。過恐傷腎,克它的脾氣就乘機侵淩它。過憂傷肺,克它的心氣就乘機侵淩它。
《黃帝內經·素問·玉機真髒論》
從麵色察健康
麵色,是精氣的外在表現。赤色應該像白綢裏裹著朱砂一樣,不應像赭石;白色應該像鵝的羽毛,白而光潔,不應像鹽;青色應該像蒼璧的青而潤澤,不應像青靛;黃色應該像羅裹雄黃,不應像黃土;黑色應該像重漆的,不應像炭。假如五色極敗之象顯露了,那麼壽命也就不能長了。
《黃帝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
觀色大略
凡是觀察人的氣色,應當在早晨雞鳴的時候,洗臉之前,在燈下察看。
春季:麵部呈青色、紅色,是健康的;呈黑色、白色、黃色,就是有疾病。
夏季:麵部呈紅色、黃色,健康;呈青色、黑色、白色,有病。
秋季:麵部呈白色、黑色,健康;呈黃色、紅色、青色,有病。
冬季:麵部呈黑色、青色,健康;呈白色、黃色、赤色,有病。
[明]朱權:《壽域神方》,見《醫方類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