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宜
麵部宜於常常按摩,可以去除麵部皺紋,使麵色紅潤;
唾液宜於經常咽下,這叫“漱玉泉”,可以滋潤丹田;
鼻毛宜於經常修剪,這叫“通天路”;
手掌宜於常常握拳,白天晚上用力握拳,可以定神;
身體宜於常常適度勞動,就像門戶經常轉動就不會腐朽一樣,反之,如吃飯時、坐著時、睡覺時,一點也不使氣力,血脈就會凝滯;
每晚皆須洗腳,腳在身體最底部,一夜洗一次,可以除去寒冷和腳氣。
[明]周履靖:《益齡單》
六餘之養
牙齒與骨相連,經常叩齒,能益養骨氣。
頭發與血液相連,一天梳一次,能活動血氣。
耳朵與腎相連,經常揉耳,能補腎氣。
頭頂與骨髓相連,善於養護頭頂,能溫暖脊髓。
指甲與筋脈相連,不要剪指甲,以保全筋脈之氣。
說話時牽動中氣,少說話,能養氣。
[明]周履靖:《益齡單》
對耳力的保養措施,是要常常吃飽;對目力的保養方法,是要常常瞑目;對手臂手指的保養,是要經常屈伸運動;對大腿與腳趾的保養,是要經常走路。夏天要讓內髒清涼,冬天要使內髒溫暖。背溝與腹下部,在夏天也宜溫暖;胸乳與心髒,在冬天也宜溫熱。
沂陽生說:通過自身的調節、宣暢、參與、佐助的方法,很好地安頓我們的身體,使之得以養育發育,使自己與天地有機地融為一體,這需要我們細心地領悟。
[明]王文祿:《醫先》
發宜多梳
梳理頭發,多梳幾遍為好,這樣可以使血氣流暢,還能散除風濕。多準備幾把梳子,頻繁更換使用為好。
經常頻繁換用梳子,是為了梳頭遍數更多,而不頭皮痛。也可以叫人代梳,也是為了梳頭次數更多。這樣,就可以使血液不會滯流,頭發不易脫落。
[南朝]陶弘景:《真誥》卷9
健腦驅風術
四季邪風侵入頭部,就會使虛火上攻,引起頭昏目旋、頭偏、頭痛。長久如此,會引起中風不語、半身不遂,也是因邪風侵入頭部所致。治療之法,須靜坐,挺身,暫閉呼吸,以兩手掩耳,轉頭五七次,默想元神上升至泥丸(譯注:泥丸即腦),來驅逐邪風,則自然風邪散去。
逍遙子說:“視聽無聞意在心,神以髓海逐邪氛。更兼精氣無虛耗,可學蓬萊境上人。”在靜坐時,什麼也看不見,什麼也聽不見,意念全部歸於心間,運行元神經由脊髓、元海來驅逐邪風,如果以前精氣沒有虛耗掉,運用這種方法,就可以學成神仙。
《逍遙子導引訣》
修天庭
《養性書》上說:經常按摩麵部,使麵部富有光澤,搓熱手心,反複擦拭前額,這叫“修天庭”。連發際摩熨七遍,麵上自然光澤,這就是《太素經》所說的“手宜在麵”的意思。
[明]《古今圖書集成·藝術典》卷153
擊探天鼓
天鼓,就是耳中的響聲。舉起兩手掌心緊掩耳門,手指置於腦後,用食指壓住中指彈腦後部位,耳中響聲壯盛,連續不散,有如擊鼓之聲。每天這樣三次擊探天鼓,能使神氣內聚不散,對下丹田有益。(譯注:並能預防頭、耳疾病。)如果響聲散而不續,或不壯盛的,就是元氣不集中,更宜於整治。
[宋]宋徽宗:《聖濟總錄》
明耳目訣
《真誥》上說:“修道先使耳聰目明,這是最主要的。並且耳目是尋求真諦的必經階梯,是領悟性靈的出入之地,能不能修道成功全在耳目,它與道是共為存亡的。”現在抄錄《真誥》上的使耳聰目明的方法於此,可以照著實施。
其法是:每天用手按兩眉後小穴中三九二十七遍,又以手心和手指按摩雙眼,向上看,並用手旋轉耳輪,做三十遍。注意一定要做滿遍數,不限製時間。完畢後,就用手沿額部自下而上摩擦三九二十七遍,從眉中間開始,抵達發際中止。仍需吞咽唾液,多少不限。
這樣常常操作,可使耳清目明,兩年後可在黑夜裏寫字。眉後的小穴,是上元六合之府,眼睛的光芒就在那裏化生,使眼睛神光奕奕,和瑩精光,長映徹瞳。保煉目神,是真人修煉的大法。
《胎息秘要歌訣》
養目法
清晨洗臉時,用手捧起熱水澆眼,水溫要適當,能夠消除目疾。這是因為血得到溫暖就能榮澤眼睛,而眼睛是依賴血液滋養的。
《蘇沈良方》
白天處理事務或看書時,覺得眼倦了,須以熱水澆眼,不致於目昏。或者夜晚頂風、冒寒回家時,也要用熱水潤眼,對眼睛有益。
《養生況》
白天坐著時,瞪目注視,再閉目一會兒,可以養目。
《資生經》
白天晚上在黑暗處運轉眼珠,旋轉八十一次,閉目凝神再運。過不了幾天晚上,雙眼就有神光,永不昏暗。
《資生經》
早晨晚上,把兩手摩擦熱,熨眼三次。
《養生延壽論》
黃昏時以大拇指揩雙目,這叫發神光。
《繕生集》
平常宜看黑漆屏風之類,能幫助目力。
《瑣碎錄》
每夜起床小便時,須仰起臉孔,張大眼睛,大有所益。
《瑣碎錄》
冬夜睡覺,切須張開眼睛,引出熱氣。
《攝養方》
五更時分,以手指蘸少許津液,抹在雙眼上,能消除赤熱。
(妙方)
不要長時間地注視太陽或月亮、不要長時間地注視燈光燭光,注視過久會傷眼睛。
《繕生集》
眼睛發紅時不要與異性同床,犯之會生白內障。
[明]周履靖:《益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