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晨晚上,麵向南方,展開兩手放置在膝上,緩緩地按捺肢節。口中吐出濁氣,鼻中引入清氣。良久,慢慢地就可以用手左托、右托,上托、下托,前托、後托,鼓怒睜眼,張口,叩齒,摩眼,押頭、拔耳輪、挽發、放鬆腰肢,咳嗽、發陽氣而振動等。可以雙作也可以單作、反手操作,這樣以後,又引掣足部仰向上振動,做八十九十而後停止。眼睛慢慢地高仰又下視而讓心意靜定下來,做禪觀內視的方法。閉上眼睛存想,想見空中的太和元氣像紫雲堆成的蓋,五色分明,向下進入我之毛際,漸漸進入頭頂,像雨過初晴,像雲進入山中透過毛皮鑽入肉裏的感覺一般,到達骨到腦。漸漸地下行進入腹中,四肢五髒都受到它像雨水般的浸潤,像水徹底滲入地裏一般,就會覺得腹中有汩汩的聲音。這時意念須專注,隻存想我的意念,一點也不能讓心跑到外界去,就會覺得元氣到達氣海。須臾,氣就自己到達湧泉穴,就會覺得身體在振動,兩腳蜷曲,使坐床也有拉拉的聲音,這就叫導氣一遍。一遍、二遍,乃至每天三遍、五遍,就會身體悅懌,麵容上有光輝,鬢毛潤澤,耳目精明,使人飲食有滋有味,氣力強健,百病全消。這樣堅持做功五年十年,長期進入存想狀態而不忘記。
人身本是虛無的,隻是遊動的氣所組成。如果這氣順暢,那麼就不會發生種種疾病,如果呼吸不當,那麼各種各樣的病就會競相發生。善於養生的人,須懂得調理氣息的方法。調氣之法能治療千千萬萬的病患,運用調氣法一百天就能再生出眉毛胡須來,其它的就用不著說了。
[唐]孫思邈:《千金要方》卷27《調氣法》
李真人長生十六字妙訣
“一吸便提,氣氣歸臍;一提便咽,水火相見。”
上麵這十六個字,仙家稱為“十六錠金”,實在是十分簡易之妙訣。練此功法,隻要有空閑就可練習。當官的,不妨礙政事;平民百姓,不影響家務;做生意的,不影響生意。一天中,不論空閑及行住坐臥,隻要意念一到,便可行氣。
口中先漱津三、五次,用舌攪動上下齶,再用舌抵住上齶,則會滿口生津,將津液咽下,汩然有聲。隨即用鼻吸入一口清氣,用意念送到心中,再直送到腹臍下一寸三分處的丹田、元海之中,略微存一存,這就叫一吸。接著下部輕輕用力如忍便之狀,用意念將氣提起歸臍,連及夾脊、雙關、腎門一路提上,直到後頂玉枕關,透入大腦頂內。將氣向上提升時,不要有氣向上冒出的感覺,稱為一呼。一呼一吸,稱為一息。當內氣上升後,又如前麵一樣汩然有聲咽下。鼻吸清氣,送至丹田,略停一停,又從下部如前次一樣輕輕提上,與臍相接,然後上升,這就是所說的“氣氣歸臍,壽與天齊”。凡咽一次氣,口中有津液更靈妙,無津液時也須汩然有聲咽下。像這樣一咽一提,或者三、五口,或七、九口,或十二、二十四口,要行氣就行氣,要停止就停止,隻要不縱意亂為,不間斷,就能日見長進。如有風疾,見效更快更明顯。
長久練習,可卻病延年,改變形體,不生百病,自然會不饑不渴,身體比平常安健。練習一年,決不發感冒、痞積、逆滯不和、癰疽瘡瘍等病,並可使人耳聰目明,記憶力增強,老病痊愈,可望長壽。如果行房事要泄之時,也能用此法來提呼咽吸,使精液回歸於元海,延長性交時間,使精液不遺出來,對身體就會很有好處。這就是所謂將天地造化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裏而天人合一,其妙不可言宣。
《修真至要》講:“精根根而運轉,氣默默而徘徊;神混混而往來,心澄澄而不動”。又說:“身外有身,未為奇特;虛空粉碎,方是全真”。這真可謂是至理名言。
[明]冷謙:《修齡要旨》
卻病十法
病有十種方法可去除:靜坐觀空,覺得天、地、人都是空的,這是一法;煩惱出現在眼前,用死來加以比喻、對照就會覺得煩惱實在太小,這是二法;常常將我比弱小的人,巧妙地自我寬解,這是第三法;造物主造人時就讓人勞苦,遇病後病情稍稍愈時,要產生慶幸之感,這是四法;夜晚與盜賊相逢,不可逃避,歡喜領受,這是五法;家室和睦,無交謫的語言,這是六法;世人都各有病源,平常應多觀察克服治療,這是七法;風寒謹防,嗜欲淡薄,這是八法;飲食寧願節製不多食,起居務求舒適,不可勉強,這是九法;尋覓高明的親戚朋友,講開懷出世的話語,這是十法。
[清]沈複:《浮生六記》卷6《養生記道》
養老大要
年事已高的人,心力怠倦,精神耗短,任何事都懶得去做,全靠子孫孝養持護。所以老人的行住坐臥,事事都要精巧安排,幫助老人愉悅歡樂。房室一定要經常保持清潔雅致,夏天空虛寬敞,冬天暖和密實。床不必又高又寬,比通常的床減少三分之一,床矮易於老人上下床,床狹不至於風漫進來。床褥務必軟和平實,三麵設置屏障,防止風吹發冷。枕頭適用熟色的帛布,而且低一點長一些。枕頭低睡覺時沒有漏風,枕頭長翻身不會落枕。坐的椅子適宜作成矮禪床一樣,坐著可踩著地麵,容易站起來;椅子左右設置圍欄,麵前放上茶幾。老人多困,坐著常會入睡,有圍欄可免老人閃側摔倒。
衣服的規格,不必又寬又長。長了容易絆倒,寬了又不貼身。老人骨肉疏冷,容易傷風寒,若穿衣貼身,暖氣著體,自然會血氣順利,四肢和暢。即使是在夏季也不能讓他袒露身體,秋天不能露出頸背,常用柔軟的帛布圍住頸子,以保護腠理。年事高的人四肢不力肌肉瘦弱,皮膚毛孔疏鬆,若風寒傷了腠理,就會生成大病,最應該謹慎。
如果遇上水火兵寇,是非常驚恐的事情,一定先要將老人扶持到安穩的地方躲避起來;不可喧鬧忙亂驚動。年高的人,一旦遭受驚恐,就會生感冒,因而會生後遺症。凡是喪葬凶禍,不可讓他知道;低矮破敗潮濕的房子,不能讓他居住;發惡發臭腐敗肮髒的食物,粘硬生冷的食品,不能讓他吃;猝風暴寒,煩暑酷熱的時候,應吃溫熱熟軟的東西,忌吃粘硬生冷的東西。
每天早晨,宜用醇酒進服平補下元藥一劑,女性就吃平補血海藥一劑,不躁熱的很好。稍過一會兒用豬羊腎粟米粥壓下它,五味蔥薤鶉腎等稀粥都可以。到了辰時,服人參平胃散一劑。然後,依次遵循四時吃下軟熟飲食。吃完後,行走一二百步,用運動來幫助食物消化。臨睡時,口服化痰利膈人參半夏丸一劑。年紀高的人,不能一下子吃飽,隻能頻頻進食,才使脾胃容易消化掉食物,穀氣在體內長存。如果一下子吃飽就會飽悶,老人脾胃虛弱,不能消化吸收這許多食物,所以導致疾病生成。這是養老的最關鍵之處。
[明]王晉:《清寤齋心編·佚老成說》
老人六戒
安頓老人,不要讓他勞累多禮;廣筵專席,老人的筋力哪能勉強支持作陪呢?這是老年人的一戒。戒得失,心中全然沒有去取的意念;家業無論多少,開懷盡付予兒孫。優遊自在,清心寡欲,這是其二。衣服是薄綿輕葛,不宜穿得粗重華麗,穿脫謹慎,避開風寒濕熱的侵害,小心調攝,這是其三。食物要溫暖而不寒涼,食物要細軟而不能生冷,量一定要減少,慢吃多餐,不能貪多,也不能匆忙大吃大嚼,四季應配製健脾理氣補養的藥劑,這是其四。不要為尋幽望遠早早起床,不要同年少健壯的人盡歡很晚才回家,隻要適宜性情就行了,這是其五。不管子孫賢與不肖,自己準備棺材衣服,身體即使很強健,如春天的寒冷,秋天的炎熱怎能長久?常把“朝不保暮”四個字放在心上,這是其六。老人能堅持這六戒,即使不用藥,差不多也安康了。如果家貧子孫不能稱心如意,隻應安於天命把持操守,閉門端坐,頤養天年就是,不能貪嗔責備,反生惱恨,自己加速死亡。
[明]龔廷賢:《壽世保元·老人》
古代名人養生保健
莊子養生之道
莊子(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年),是戰國時期的著名思想家、哲學家、養生家,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內篇》中的“養生主”、“大宗師”是其把養生作為修道方式的著名代表作。此篇開宗明義,對後世養生及氣功的發展具有較大的影響。莊子活到了84歲,無疾而終。
其養生思想可概括為如下幾個方麵:
少私寡欲:莊子認為,“私”是萬惡之源,百病之根。人若私心滿腹、利欲熏心,就會妄念叢生、患得患失,終日心不安、身不寧,時間一長,必致心神交瘁、形勞身敗而誘發種種心身疾病。隻有心底無私少私、才會有知足的心態,才會樂觀坦蕩。所謂“少私多壽”便是此道理。莊子還認為,“人欲不可絕,亦不可縱”,其法則是要“抑情寡欲”,這便會使人節其情欲,保其腎精;節其食欲,健其腸胃;免其非分、非法之欲念,免招禍生亂;從而“知其榮,守其辱,安其分,圖其誌”地快樂生活終其天年。
清靜靜坐:莊子認為人若終日心煩意亂,思想不得安寧,定生百病。所以他提倡在清靜中磨煉自己的自控能力,在清靜中使思緒專一純正,以求得心身的健康。為此,他首創了以“心靜、身鬆”為要領的“靜坐功”。要求在靜坐或靜臥中“物我兩忘”。從莊周夢蝶的故事中可看出:莊子在靜臥中確實達到了物我兩忘的境界。而人們若常有物我兩忘的境界也可祛病延年。
順其自然,看破生死:莊子認識到人的生老病死如日月穿梭,輪換往複,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人有生就必有死,就像有白天就必須有黑夜一樣。他主張對於死不必害怕、也不必悲哀,這是大自然的安排,是人生的最終歸宿。“重生不怕死”是莊子對待生命的辯證觀,這從《莊子·至樂》篇中莊子吊妻的文章中可以看出。
逍遙自在:莊子在做人的風格上標舉逍遙人生。莊子雖一生貧窮,但無意做官。楚威王即位,曾以卿相之位迎聘莊子,但被莊子拒絕了。他對使者說:“大龜寧可在泥沼中自由遊弋而不願被用帛包著裝在器物中供在廟堂上。當卿相不自由,會使人失去本真,我寧願自在地生活在貧賤中,心情倒可愉快些,你回去吧。”這反映出莊子逍遙自在、全性保真的養生思想。
莊子在《天道篇》中還反複強調:“全汝性,抱汝生,無使汝思慮營營……憂患不能處,年壽長矣。”
孔子養生之道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他的一生主要是從事著述和講學。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教育家,他是儒家學派創始人,也是世界曆史名人之一。他雖出身貧賤,成年周遊,受盡了磨難,卻活到73虛歲,這要歸功於他的一套養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