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壽”是孔子提出的一種養生思想,語出《論語·雍也篇》,意為有道德修養的人、多做好事的人可以長壽。後來,孔子又進一步提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和“大德必得其壽”的觀點。如今,“仁者壽”已成為中國養生之道的一個傳統思想。
在人生的經曆上,孔子根據年齡的變化及其心理發展的特征、及所扮演的社會角色,精辟地提出養生“三戒”。即“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這養生“三戒”,對現在的人仍有借鑒作用。
孔子還追求人生精神上的快樂。他認為隻要你覺得快樂那便“飯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這種食粗茶淡飯,喝白開水,枕著胳膊睡覺的簡單的物質生活,但隻要精神上保持快樂愉悅,卻也是一種有效的養生之道。
孔子還很講究飲食衛生,《論語》記載:糧食陳舊變味了、魚和肉腐爛了不吃;食物的顏色變了不吃;食物的氣味變了不吃;烹調不當不吃;不到吃飯的時候不吃……佐料放得不適當不吃。主張席桌上的飯菜雖豐美,肉雖多,吃飯也不能超過自己的飯量;飲酒時不要喝醉;每餐飯必須有點生薑。孔子還講究:“食不語,寢不言。”這些習慣,即使在今天,也值得我們借鑒。
孔子的生活很節儉,他認為,衣食住行乃人生所需,正常地去謀求乃是人之常情,但要有所節製。他說:“有餘則侈,不足則儉,無禁則淫,無度則逸,縱欲則敗……使飲食有量,衣服有節,房室有度,蓄積有數,本器有限,所以防亂之原也”。這些話說出了孔子的人生感悟,若把清貧和奢侈兩者的危害相比較,孔子寧肯選擇前者而不要後者。
孔子在用藥上也十分謹慎,從不隨便使用藥。《論語》記載:“季康子饋藥,拜而受之,曰:丘未達,不敢嚐。”意思是,當季康子給孔子贈送藥品時,孔子拜謝之後接受了,但又說,我對藥性不了解,不敢隨便試用。
孔子還有多方麵的愛好,他曾經說過:“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此話大意為:聰明的人,有仁德的人,既喜歡幽靜又喜歡山水,喜歡活動,有豐富而愉快的精神生活,是能夠長壽的。此外,孔子也很喜歡唱歌,善於鑒賞音樂,對禮、樂、射、禦均很有研究。
孔子認為有益於身心健康的快樂有三種:以辨別禮樂節製為快樂,以宣揚別人的長處為快樂,以多交賢良的朋友為快樂。而無益身心健康、有害身心健康的快樂也有三種:以奢侈驕橫為快樂,以遊蕩妄為為快樂,以大吃大喝為快樂。
蕭衍養生之道
蕭衍(公元464-549年)為南朝梁武帝,他活了85歲,在位48年,是自秦始皇以來中國曆代封建帝王中,壽命僅次於清代乾隆的皇帝。當時要不是“侯景之亂”為叛軍所困憂憤饑餓而死,或許他還能活多幾年。曆代皇帝多短命,而蕭衍竟然入長壽之列,這與他善於養生是分不開的。
善讀書,勤寫作:據史書記載:蕭衍勤於動腦,善於讀書,醉心於著述,不管事務多麼繁忙,他仍手不釋卷,勤於寫作。他撰有《毛詩答問》、《尚書大義》等書200餘卷,《通史》、詩文等七百餘卷。
愛好六藝:蕭衍對書法也很有研究,無論草書、隸書其造詣都相當深。同時他還下得一手好棋,對騎射弓馬也很熟練。
結交益友:蕭衍有個好友叫陶弘景,他有事常與陶弘景交談,由於陶弘景常隱居山林,不肯做官,所以人稱陶弘景為“山中宰相”。陶弘景是一名道教養生學,學識很廣,其著作相當豐富。他的養生著作,不拘門派,不僅廣收道家、道教的玄理秘術。同時大量吸收醫家、儒家的思想,從而豐富了道教養生學,成為道教養生學發展史上的一位重要思想家、實踐家,他活了81歲。蕭衍的另一位好友是當時著名的臨床醫學家姚僧垣。姚僧垣醫術高妙、醫理高深,活了85歲。蕭衍在與陶弘景、妙僧垣的密切交往中,懂得了許多養生理論與防病方法,這對他的長壽很有影響。
自我克製:由於蕭衍懂得一些養生之道,他便身體力行地做到了自我克製與規律地生活。在飲食嗜好方麵,蕭衍長期養成了以素食為主的習慣,“膳無鮮腴,惟豆羹糲食而已”。有時“日上一食”,這可能是受道家辟穀養生觀的影響,而且蕭衍不喝酒。在房事方麵,為保持腎氣的健壯與腎精的充足,他從不沉湎於女色之中,傳記說他“五十開外便斷了房事”。這種自我克製力,在諸多的帝王中是少有的。
蕭衍晚年信奉佛教,經常能靜下心來練習趺跏坐,這為他的健康長壽也帶來很大的好處。
孫思邈養生之道
孫思邈(公元581-682年),經曆北周、隋、唐三個朝代,享年101歲。他一生無意仕途,淡於利祿,潛心於道教養生與中醫藥的研究、實踐。由於他養生得法,93歲時猶能“視聽不衰,神采甚茂,白首之年,未嚐釋卷。”孫思邈一生著作頗多,有《福祿論》、《枕中素書》、《攝生真錄》、《會三教論》等等,其《千金方》、《千金翼方》,為中國的傳統養生學、中醫藥學的繼承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因而,他被人們稱作為“藥王”。
孫思邈自幼就體弱多病,他在《千金要方》自序中說:“吾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產。”後來,他立誌學醫以改變體質,但常在終日博覽群書後,常感體力不支,經常陷入痛苦的折磨之中。特別是他的好朋友盧照鄰,因不堪忍受疾病的折磨,四十多歲時投潁水自殺,對他的觸動很大。盧照鄰是唐初有名詩人之一,與王勃、楊炯、駱賓王並稱為“初唐四傑”。盧照鄰之死,使孫思邈深刻地認識到:一個人如果身體不好,疾病纏身,即使有才能,終難發揮。而身體要好,防止疾病的發生或使疾病好轉,必須在養生預防上下功夫,必須有一套養生保健法。從此之後,孫思邈就特別注重養生。孫思邈的養生之道可概括為以下幾方麵:
1.注重精神修養
孫思邈在尋求修身養性之道時,師長告訴他說:“修身德為先,養性善為先。性自為善,百病不生,此養生之大經也。”孫思邈在一生中非常注重自身道德的修養,當有人問他“你有什麼高明的養生方法?”他回答說:“天有災情,人也有危情,如果不注意個人的德行修養,就不能戰勝疾病而成為一個健壯的人。”他還說:“德性不行,縱服玉液金丹,也不能延長壽命。”古今養生家的事例都說明:權勢家財終歸有窮盡的時候,而隻有好的德性修養,才能與人相伴終生,受益終生。
2.勤奮與節製
孫思邈年近百歲時,身體還很健康,常有人問他“長壽的奧秘”,他便笑著回答說:“四體勤奮,每天勞動,行醫看病,上山采藥。節製飲食,細嚼慢咽,食不過飽,酒不過量。飯後盥漱,睡不張口,這就是我的養生之道。”
3.動靜結合、堅持健身鍛煉
孫思邈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健身活動。他每天都堅持不懈地做三件事:第一件事是,他吸收前人“導引術”中的一些傳統動作,又根據自身特點和習慣,自編了一套健身拳法,每天堅持早晚打兩遍拳。他打拳時精神很集中,有時別人喊他,他都聽不到。第二件事是,天天做一次從頭至腳的全身按摩,還著重各關節的按摩。第三件事是,天天做氣功靜坐,以培養自身精、氣、神的增長與轉化。孫思邈的健身鍛煉真可謂是做到了動靜相兼、練內與練外相結合。
4.潛心於養生與中醫藥事業的研究
孫思邈很有學問,通曉諸子百家。公元600年,他剛滿19歲,隋文帝楊堅便下詔要他去做“國子博士”,但孫思邈無意仕途,淡於名利,婉言謝絕。公元627年,孫思邈46歲,唐太宗李世民很看重孫思邈的學識與人品,派人把他接到長安,要他做“諫議大夫”,這一次孫思邈又婉言謝絕了。公元659年,孫思邈78歲時,唐高宗李治,又一次詔見他,並讓他在朝任“禦醫”,但孫思邈又以“年邁少才,不堪勝任”為由回絕了。
孫思邈不求名利,不做官,卻用畢生精力一心一意地鑽研中醫藥學與傳統養生學,他認為,人的健康和生命比黃金還貴重,黃金可以用錢買到,而人的健康和生命是金錢所買不到的。他一生潛心於自己所熱愛的事業、而且有興趣做這些事情,這本身就是好的養生之道。
5.常讀書、勤寫作
孫思邈一生經常讀書,可以說是博覽群書。特別到他年老時經常讀養生之書。他在《千金翼方》中寫道:“還須蓄數百卷書,易(周易)、老(老子)、莊(莊子)等,悶來閱之,殊勝悶坐。”孫思邈還勤於寫作,一生寫了大量的中醫藥書與養生書,其中《備急千金要方》是在他70歲那年寫成,《千金翼方》是在他百歲時寫成。常讀書,勤寫作,使孫思邈的大腦延緩了衰老,公元679年時,魏征編寫齊、梁、周、隋曆史,苦於有許多曆史事件弄不明白,便請孫思邈來協助,當時孫思邈已90歲,但記憶卻很好,能把前幾代的社會變動和風俗民情口述得十分清楚,這令魏征大為驚服,當即拜孫思邈為師,把孫思邈作為“活字典”、“活資料”來請教。
6.節欲保精
孫思邈注重腎精的保養,他在《孫真人衛生歌》一書中說:“貪欲無窮忘卻精,用心不已失元神。勞形散盡中和氣,更仗何因保此身”;“心旺腎衰色宜避,養精固腎當節製,常令腎實不空虛”。
7.去妄調情
去除非分之妄念,調理好七情,也是孫思邈的養生之道。《千金翼方》中說 :“故養老之要,耳無妄聽,口無妄言,身無妄動,心無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孫真人衛生歌》曰:“世人欲識衛生道,喜樂有常嗔怒少。心誠意正思慮除,順理修身去煩惱。”《千金要方》曰:“故善攝生者,常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行,行此十二者,養性之都契也。”
8.信奉道教,多做善事
孫思邈信奉道教養生,常做善事。《千金要方》曰:“將知四百多病,身手自造,本非由天。乃一朝病發,醫藥不救,方便誹謗醫藥無效,神仙無靈。故有誌之人愛情性命者,當自思念,深生恥愧,誡勤身心,常修善事也。”《續山傳》對孫思邈一生為治病救人,為發展傳統養生與中醫藥學為己任作了精辟的評說:“學道煉氣養形,求度世之術。洞曉天文推步,精究醫藥,審察聲色,常蘊仁慈,凡所舉動,務行陰德,濟物為功。”現代醫學也認為,一個人常做好事,確實可增強免疫功能和延年益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