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作品是“藝術創作——藝術作品——藝術鑒賞”這一整體藝術活動係統的中堅組成部分,是藝術家精神生產的結晶體,也是人們進行藝術審美的對象,即藝術作品無論是從藝術家的角度,還是從鑒定者的角度看,都是物態的具體存在。藝術家精神世界的某些部分,在藝術作品中借助藝術媒介和藝術語言實現了物態化;鑒賞者對物態化的藝術作品經過注意、感知、聯想、想象、情感、理解等一係列複雜的心理活動才能完成相應的藝術審美。

通過本章學習,要理解藝術作品的主要構成,掌握藝術作品三個層次的內涵,深刻理解典型和意境的意義,基本了解藝術的風格、流派和藝術思潮,從而很好地把握藝術作品在本門學科中的重要地位。

一、藝術作品的構成

藝術作品是指藝術創作的成果或產品,它是藝術家運用一定的物質媒介和藝術語言,通過藝術構思和藝術創作,將藝術家頭腦中形成的主客體統一的審美意象物態化,創造出來的審美鑒賞的對象。從藝術作品橫向的角度來看,藝術作品的構成因素可以被看作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感性與理性的統一、再現與表現的統一。

(一)內容與形式統一

藝術作品的內容,是指經過藝術家體驗、加工和創造的人類生活,其中包括客體世界和人的主觀世界。內容主要指題材、主題、人物、環境、情節等諸多要素的總和。

首先,藝術作品的內容來自主客觀的統一。一方麵,藝術作品的內容包含著對客觀社會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麵,它又凝聚著藝術家的審美理想和審美情感,融彙著藝術家的知、情、意,即藝術家的主觀思想感情。如世界名畫《蒙娜麗莎》不僅展現出15世紀西方新興資產階級婦女的溫柔、優美形象,而且,通過那一雙永遠微笑著的眼睛和那安詳的神情,傳達了作者的傾慕和愛悅之情。在作品中,藝術家的主觀情感傾向不僅是組成作品內容的要素,而且也是區別藝術與非藝術形式的明顯標誌。

其次,藝術作品的內容是藝術家在意識中創造出來的,具有一種精神性的內涵。欣賞者對作品內容的體驗也是在意識中進行的,屬於精神性的體驗,它與對物質的客觀現實的體驗不相同。現實自然世界中從樹上摘下來的紅色的桃子,與以畫布、色彩、線條等為物質材料畫出來的藝術作品中的紅色桃子相比,前者是純物質的,作為物質對象,它所傳遞出來的主要是它的物質屬性信息:肉香汁甜,這個信息所能引起的更多的是自然的生理欲望,而畫上的那隻桃子所傳遞出來的是精神的信息,它直接訴諸心靈,能夠使欣賞者獲得審美的感受,引起人對大自然的讚美或對它的喜壽象征意義的聯想。也就是說,藝術作品作用於人的是精神,我們常說藝術作品能夠陶冶人的情操、淨化人的心靈、打動人的情感等。

第三,藝術作品的內容是題材、主題、人物、情節等因素融彙而成的具體、生動、完整的形象展現。可以說,作品的內容主要由題材和主題構成。

題材指的是構成作品內容的基本材料,即作品中表現出來的具體的客觀生活環境、情節、人物和情感等,也即在小說、戲劇、影視、繪畫等作品中所敘述、描繪的具體事件、人物等。

人們有時容易將題材與素材混清不清,其實素材僅是藝術家創作的原始材料,它處於藝術家創作前的積累階段。隻有藝術家按照自己創作意'圖對相應的素材進行加工、改造並組織到具體的藝術作品中,有關素材才升華為作品的題材。

題材在藝術作品中是作品主題得以表現的基礎。因為,一方麵,題材本身的意義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主題。如鄭板橋筆下的竹子在人們眼中本來就是剛勁挺拔、孤傲有氣節的象征;朱耷筆下的殘山剩水,也能使人聯想起大明江山的破碎;達“芬奇《最後的晚餐》猶大出賣耶穌的宗教傳說本身,就是對奸邪無恥、賣友求榮行徑的鄙夷等等。另一方麵,藝術家主體情思的移人也使得題材的內涵更加豐富。古代畫家王冕善畫墨梅,而且是生長在山野之中未經人為加工的野梅、村梅。這其中的用心,正如他題畫詩中所透露的:“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好顏色,隻留清氣滿乾坤”,在題材的客觀因素中滲入了藝術家追求孤傲清奇、不媚流俗的主體情趣。

主題,又叫主旨、題旨或主題思想,是指通過藝術形象所表現和揭示出來的藝術作品的主要思想內涵。如魯迅小說《祝福》就通過祥林嫂及其受盡摧殘連遭打擊的人生悲劇,展示了處於黑暗舊中國最底層的貧苦勞動婦女深受“禮教”、“父權”、“夫權”、“族權”四座大山的壓迫而難以抗爭,終被毀滅的悲劇命運,揭露和抨擊了反動的宗法製度、封建禮教、封建迷信的罪惡本質。

主題是在作品的題材和藝術家的思想感情兩個基本條件下產生的,有著題材本身的意義,更有藝術家主觀情思的移人,是藝術家主觀情思與題材本身所具有的客觀意義融合彙聚後而生發出來的具有某種社會意義的思想。髙爾基曾說,作品的主題“是從作者的經驗中產生,由生活暗示給他的一種思想”。換句話說,如果缺少了內在思想的統帥、組織作用,就是再重大豐富的題材,也不過是一堆零散生活材料的堆砌。正如馬致遠散曲小令《天淨沙秋思》,如果沒有“秋思”的標題,沒有“斷腸人在天涯”的立意,僅憑“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和西下的“夕陽”這些物象是無論如何也不能給人以如此集中深刻的感染的。

主題在不同的藝術門類,或同一門類不同題材的藝術作品中體現的方式有所不同。某些容量較大、內容豐富的藝術作品,常常不止一個主題,而產生多主題的現象。魯迅講過,同一部《紅樓夢》,“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對這段話,如果從藝術作品主題的角度理解,正好說明,不同的讀者對《紅樓夢》主題的理解是各有不同的。

藝術作品的形式,主要是指結構、藝術語言、藝術手法、類型體裁等,它是作品內容的存在方

藝術作品的形式一般又可以劃分為內部形式和外部形:式兩部分。內部形式是指藝術作品的內部聯係,包括內容諸要素之間的相互聯係和組織方式等,主要是指結構。外部形式是指藝術作品的外部形態,即借以傳達內容的手段和方式,包括藝術媒介、藝術語言和藝術表現手法等。例如唐代畫家張萱的《虢國夫人遊春圖》,在結構上采用了前麵鬆散、後麵緊湊的構圖方法,來突出全畫的主人公號國夫人和她的姐妹韓國夫人,這種構圖方法不僅突出了主題,而且也使得這幅畫呈現出一種疏密有致的節奏感;在形式上,這幅畫在用線、設色的技巧上都十分講究,用線工細勁健,設色富麗勻淨,豐滿的人物造型體現出盛唐時期的審美觀。

在藝術作品的形式因素中,人們關注最多的是結構、藝術語言和藝術手法。

結構,是指藝術作品內在的組織和構造。在造型藝術中主要指構圖和形體設計,在敘事藝術中主要是指情節的安排,在抒情藝術中主要是指情感節奏的安排。如唐代畫家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對人物前鬆後緊、疏密有致的排布;魯迅小說《祝福》先以倒敘寫“我”聽到了祥林嫂的死訊,然後回頭寫她的兩次婚嫁喪夫失子,兩次幫傭受盡欺辱,最後倒斃雪中的情節;詩經《蒹葭》各章均以“蒹葭”、“白露”起興,再表現“伊人”的難以接近,再寫抒情主人公傾心追尋的急切和對“伊人”飄忽無定的無奈,全詩一唱三歎,層層推進、情感節奏變化。結構的作用是通過一定的組織方式安排、構造藝術作品的各個部分使之結合成完美統一的整體。結構特別強調剪裁和布局,即注重題材的取舍和內容的安排。對於任何一件優秀的藝術作品,獨特巧妙的結構不僅能很好地體現作品的內容,而且本身也具有很好的審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