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以電影藝術為例,傳統電影大多采用戲劇式的情節結構方式,這種結構雖然至今仍然保留,但是某些新的情節結構方式已經顯示出愈來愈強大的生命力。從近年來生產的中國影片看,既有戲劇式情節結構的影片,如《喜盈門》、《咱們的牛百歲》、《高山下的花環》等,主要采用戲劇衝突律的方法來結構和安排情節;也有紀實式情節結構的影片,如《鄉音》、《紅衣少女》、《野山》等,主要采用小說或散文的敘事方法來結構和安排情節;還有情緒式情節結構的影片,如《城南舊事》、《黃土地》等,主要運用電影語言的衝擊力,采用一種內在的思想情緒來結構和安排情節。這些變化,使電影結構呈現多元化的趨勢,大大提高了現代電影的藝術表現力。

藝術手法,是藝術家藝術創造的最後階段將自己的藝術體驗和藝術構思落實到藝術產品的具體生產中,借助一定的物質材料和藝術媒介使之物化定型的方式和手段。藝術手法體現在藝術作品中,就是我們通過一件件藝術作品而直接感觸並為之歎服的那些藝術家駕馭材料的本領和化平凡為神奇、予物質以藝術生命的能力。藝術手法,大略可以歸納為方法和技巧兩個方麵。其中方法是指那些經過曆代藝術家創造積累並不斷發展的具有模式化規律性特征的東西,而技巧則是指那些由藝術家個人精研苦練、不斷提高,直至圓熟的技藝,它具有精巧、創新、熟練的特征。藝術作品的內容和形式是統一和不可分割的有機體。在藝術創作中,內容常常起到主導的作用,形式的選擇應以是否適應內容的需要為原則;但同時,形式又呈現相對的獨立性,它不僅可以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而且由於形式的變化,可以直接影響和製約內容的審美價值的實現。

其實,對於任何一件藝術作品都不可能將其硬性分割為內容的或形式的,藝術作品的內容和形式是不可分割的有機體,構成了辯證統一的相互關係。正如俄國文藝理論家別林斯基所說:“如果形式是內容的表現,它必和內容緊密地聯係著,你要想把它從內容裏分出來,那就意味著消滅了內容。反過來也一樣,你要想把內容從形式裏分出來,那就等於消滅了形式。”正如人們通常所比方的那樣,藝術作品的內容和形式之間構成的是一種“靈魂”與“軀殼”的關係。離開了形式,內容便無處存身,隻有形式而沒有內容的藝術作品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即使有人一定要製造出這樣的“作品”來,對於有頭腦、有思想、有藝術審美需求的人類來說,它又有什麼意義!

(二)感性與理性統一

在藝術作品中,感性更多地是指蘊含於作品之中的情感因素,以及寄寓在形式之中的感性特色,而理性則是指通過作品的形象、情境及意境所凸現出的思想內涵。藝術作品是感性與理性的統一表現在:一方麵,藝術作品表現為感性形式與理性內涵的統一;另一方麵,藝術作品還表現為情感因素與理性精神的統一。

首先,藝術作品是感性形式與理性內涵的辯證統一。藝術作品呈現給人們的,總是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具有明顯的感性特征,但是,在藝術作品的感性形式中又蘊含著深刻的理性內容。如唐代柳宗元的《江雪》詩:“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詩人用寥寥二十個字,描繪出生動可感的藝術形象:群山、小徑、寒江、白雪,孤舟上坐著一位頭戴鬥笠、身披兼衣、手持釣竿的老翁,這是茫茫雪景中的一幅生動畫麵。然而,這幅畫麵中還有更加豐富的詩情畫意,在萬籟俱寂的雪海中,老漁翁清高孤傲、敢於抗爭的性格似乎躍然紙上,如在眼前。聯想到柳宗元寫此詩時正遭敗謫,就可以看出詩人是借景行情、寓情於景,以此來抒發自己壓抑苦悶的情感和倔強不屈的性格。由於感性與理性的有機統一,使這首五言絕句成為流傳千古的佳作。

其次,這種感性與理性的統一表現為藝術作品中情感性與思想性的統一。情感性在藝術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雖然情感在藝術作品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仍然不能脫離思想和理智,隻有將情感滲透在思想裏,思想融合在情感中,這樣的藝術作品才真正具有感人的魅力。藝術作品中情感性與思想性的統:,盡管在不同作品中的具體表現形態並不一樣,但卻是一切藝術作品都具有的。一方麵,藝術中的情感往往是融彙了理解掘素的情感;另一方麵,藝術中的思想也必須寓於題材和形象之中,力求取得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如貝多芬的《熱情奏鳴曲》最大的特點是火一樣的情感,評論家們把它比作“火山的爆發”“火山般的奏鳴曲”等等。這首奏鳴曲所表達的熱烈奔放的情感,具有震撼心靈的巨大力量。與此同時,這首樂曲又通過完美的藝術形式,來表達了成熟時期的貝多芬的思想,使得這首奏鳴曲所表現的悲劇性之深刻,矛盾衝突之激烈,鬥爭精神之頑強,都是在同類體裁的作品中所罕見的,成為鋼琴奏鳴曲中的一部經典性作品。

(三)再現與表現的統一

人類的客觀社會現實是藝術作品反映的基本對象,藝術家麵對異彩紛呈的社會現實有所認識、有所體會、有所感悟,就必然要有所反映。其中既包括人物、事物,也包括事件、情景,當藝術家們把相應的一切經過挑選、組合、精煉、熔鑄而創造性地呈現到世人麵前的時候,藝術作品也就產生了,從此世上便多了一件新的精神產品。

藝術作品對生活的攝取與呈現,大體可以從其客觀、主觀兩個層麵分別解說,盡管這兩者決非互不相幹、截然隔裂的,但人們或者由於自身的認識立場不同,或者為了理解的方便,而提出了再現與表現兩個概念,甚至還由此分出了再現藝術與表現藝術。

藝術作品的再現。

所謂再現,是指藝術家在藝術創造中將客體世界中的人和事物真實地呈現在藝術作品中。再現的對象或內容既包括藝術家以外的客觀社會生活,也包括藝術家本人的親身經曆與生活閱曆。魯迅那些以傳說或曆史為題材,名為《故事新編》的小說,固然寫了與故事題材相合的彼時彼地的那些生活景象、人物情態,但我們也在字裏行間不時可以發現與魯迅本人經曆密切相關的內容,如《出關》中關尹喜送別老聃時,那句寒暄“你慢走,你喝茶嗎”,《奔月》中嫦娥對老是吃“麻雀炸醬麵”的廳,和《理水》中蹲在一邊埋頭考證出“禹是一條蟲”的學者,無不使人聯想起魯迅家鄉和他長期生活過的北京這些地方上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活風情和他對民族危亡時期仍埋頭故紙堆裏學者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