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現所強調的“真實”呈現,不僅包括生活真實,也應包括藝術真實。中國古代長篇曆史小說《三國演義》所重點描繪的以曹操為一方、以孫權劉備聯盟為另一方的赤壁大戰,確實是見諸曆史記載的,整體看應是生活的真實,藝術家把它反映到自己的作品中,是符合“真實呈現”的。但其中“草船借箭”、“借東風”等內容則是藝術家的創造想象,是一種藝術的真實,它不一定實際有過,隻是一些可能會發生的事,這些在藝術作品中仍然符合真實呈現。3藝術作品的表現。
表現是指藝術家在藝術創造中重在表達主體的情感和理想,以及對客體世界的思考和評判。藝術家是有頭腦、有思想、有感情、有見解的專門人才。他們對生活的反映絕非死板機械地,無所用心地照搬照抄。純自然主義的反映,決不為藝術家所取。藝術家的藝術創造必定飽含著他的深厚的情與意,凝聚著他們的思想與理念,有著深刻的見解與評價。魯迅寫《阿卩正傳》,是因為對辛亥革命時期中國農村落後不覺悟農民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是對民族劣根性中所謂的“精神勝利法”的批判;徐悲鴻的曆史題材畫作《蹊我後》,整個畫麵以人物為中心,描繪了骨瘦如柴的人們站在龜裂、荒蕪的土地上,滿臉無奈,翹首企盼,孱弱的嬰兒捧著母親的乳房嗷嗷待哺,充滿了慘談、悲涼的氣氛。
稍有曆史知識的人都不難從藝術家這幅創作於30年代的作品中窺見那個時代的黑暗、貧窮和落後,這是藝術家對當時中國的社會現狀進行分析、思考後的一種認識與判斷,透露著對當權者的失望和徹底的不信任,而把希望寄托於新興的政治力量。這樣,表現可能因藝術家的人生觀,立場、境遇、心態的不同而在藝術作品中有所不同。南唐後主李煜亡國後那些表現濃厚傷感情緒的詞作,是一個失去國君地位,寄人籬下,“日夕以眼淚洗麵”的可憐蟲個人情感的表現;陸遊寫“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示兒》),嶽飛寫“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滿江紅》)是從民族髙度的情感來表現。
再現和表現從來都是緊密聯係的,在側重再現的藝術作品中,不可能沒有表現的因素;在側重表現的藝術作品中,也不會沒有再現的因素,其間隻是存在比重的差別。再現性藝術作品同樣需要融入主體的情感和理想,表達作者的思想和情趣;表現性作品也要注重對客體世界及其規律的遵循,隻不過它所表達的主要是心理和情感的真實。
再現藝術,顧名思義是以再現為主,表現為輔。但是,藝術再現並不是要求藝術創作摒棄主觀,複製自然,它同樣需要藝術家對生活素材加以選擇、提煉、加工、改造,在這一創作過程中,不能不融人藝術家的情感、認識、理想、願望。攝影藝術可以說是最真實地再現客觀現實的一種藝術了,紀實性和逼真性也確實是攝影藝術最重要的美學特征,使其具有特殊的現場感和真實感。但是,從攝影的構圖取舍、取景用光,以至於影調和色調等造型手段上,也可以明顯地看到攝影藝術家的創造力和表現力,體現出藝術家自己的主觀思想情感、情思和意趣。例如,《萬裏長城》這幅攝影作品,真實地再現了蜿蜒起伏的古老長城,群山綿延,長城雄偉,使人如臨其境,但這幅攝影作品又不是對自然景物純客觀的記錄,而是在自然風光中寄寓著人的情思,寓情於景,攝影家在這幅長城風光攝影作品中,寄寓了自己對祖國和民族的一片深情,使作品具有了強烈的主觀因素。
表現藝術,毫無疑問是以表現為主,再現為輔。然而,藝術表現也並不是意味著可以拋棄客觀和再現,對於表現藝術來講,仍然是表現與再現、自我與社會、主觀與客觀的統一,隻不過更加側重於前者(表現、自我、主觀)罷了。音樂或許是最擅長表現的一種藝術,音樂形象是抽象的聽覺形象,而不是具象的視覺形象,而聲音的特點恰在於傳達感情,因此,音樂藝術的特長不是摹擬,而是表情,不是寫實,而是寫意。但是,音樂也並不是與再現因素無關,琵琶古曲《十麵埋伏》由十個樂段組成,它們是:列營、吹打、點將、排陣、走隊、埋伏、雞鳴山小戰、九裏山大戰、項王敗陣、烏江自刎,從戰前準備、作戰情況到戰爭結局的全過程,再現了楚漢相爭時,劉邦用十麵埋伏之計大敗項羽的激烈戰鬥場麵。
當然,這裏的再現也是通過表現來完成的,樂曲仍然是通過旋律、節奏、音響的變化,來渲染出戰場的氛圍,主要依靠聽眾的聯想和想象來感受當年楚漢垓下之戰的激烈情景。甚至專門行情的音樂作品,也不是與再現因素絲毫無關。貝多芬的鋼琴小曲《致愛麗絲》,是他為他的女學生愛麗絲所創作的一首富於情趣的抒情鋼琴小品,這首樂曲充滿了溫柔、甜蜜、令人陶醉的情感。然而,即使在這首抒情鋼琴曲中,聽眾仿佛也能感受到一位嬌柔可愛的少女形象,感受到少女內心的煩惱,感受到少女嫵媚的笑容,猶如一幅小小的肖像素描,使作品具有了再現因素。
二、藝術作品的層次
對藝術作品由外到內,由表及裏,由淺人深地分析研究,一般可以看到三層東西,最外一層是表麵的、外在的、直接訴諸人們感官的,這是藝術語言;然後是藝術作品內在的,經過藝術家將審美意象的物態化,要人們通過感知去了解、認識的內容,這是藝術形象;最後一層則是深蘊於藝術作品之中的那些人生哲理、詩情畫意及精神內涵,需要人們調動全部文化積累和認識能力去揣摩領悟的,這就是藝術意蘊。我們在欣賞任何一件藝術作品時,經常是既欣賞它完美的藝術語言,又欣賞它感人的藝術形象,同時也在盡力地品味它的藝術意蘊。
(一)藝術語言
藝術語言是創造主體在特定藝術種類的創造活動中,運用獨特的物質材料和媒介,按照審美法則,進行藝術表現的手段和方式。
每一門藝術都有自己特殊的藝術語言,由此形成了藝術語言的差異性與豐富性。藝術樣式種類繁多,各門藝術形式所依靠的藝術語言也各不相同。如繪畫語言是色彩與線條,音樂語言是旋律、和聲、節奏,舞蹈語言是身體造型、動作、表情和節奏,電影語言是畫麵、聲音、蒙太奇和長鏡頭,戲劇語言是動作、對白,文學語言是文字。無論鑒賞哪一門藝術,都須從藝術語言入手。如電影《黃土地》,凝滯不動的高原、高亢悲愴的民歌、歡騰喧鬧的腰鼓和緩緩的黃河水、漫漫的黃土地,這些電影語言造成了強烈的美學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