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語言具有兩個最基本的功能,其一是塑造藝術形象、傳達藝術內容,其二是創造形式美,具有直接作用於人的感官的審美功能。人們在藝術鑒賞活動中,不但欣賞它們所創造出來的藝術形象,同時也在欣賞經過精心構思、富有創造性的藝術語言。例如,當我們在欣賞法國19世紀著名印象派畫家莫奈的代表作品《青蛙塘》的時候,首先注意到的就是它與眾不同的線條、色彩和構圖。在這幅典型的印象派風格繪畫作品,莫奈特意使用了富有節奏感的筆觸來表現水麵上的光的波紋,這種筆觸所表現出來的光的波動,突出地給人以波光閃耀的感覺。此外,這幅作品在構圖上也很有特點,畫家把水中遊艇精心設計成一種放射的形狀,加上一座小橋向畫麵外延伸的線條,使人感覺到畫麵雖小,但這個水上遊樂園的麵積似乎很寬廣。正是這種獨特的線條、色彩和構圖,正是這種精心構思、具有獨創性的藝術語言,使這幅作品成為世界名畫之一。可見,人們在欣賞藝術作品時,首先訴諸欣賞者感官的就是線條、色彩、構圖、聲音、畫麵、語言文字等藝術語言,它們是人們感受藝術美的直接對象,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藝術語言本身也具有獨立的審美意義。當然,藝術語言更重要的作用還是創造藝術形象。
藝術語言是各門類藝術創造的媒介和形式的總稱。同時,藝術語言又可分為文學性語言、純藝術語言和綜合性語言。
文學性語言,是指文學這門藝術(包括影視、戲劇作品的文學腳本)使用的藝術語言,其語言形式是言語的或文字的,像流傳於勞動人民口頭的民間文學就屬於前者,而文人作家寫的詩、文、小說等則主要依靠文字傳播。其一,文學性藝術語言較少受外部物質條件的影響。無論何時何地何種環境,均可自由地運用,這是它的一大優勢。其二,文學性語言的基本材料又是最豐富的,可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人類語言本身就是蘊藏無窮的寶庫,藝術家可以自主而又不受限製地取用,這顯然是其他門類人的感官作用而形成形象。其三,在再現與表現上具有間接性,而間接則會給欣賞主體留下無比廣闊的想象空間,所以文學性語言又有其他門類藝術難以相比的延展性。其四,文學性語言在手段、方式上又是最為豐富的,可以多側麵、多角度地運用,也可以單獨使用或綜合使用,可以描寫、可以敘述、可以抒情也可以議論。所以說文學性語言是藝術語言中相當自由、自立、自如的一種。概括起來,文學語言具有自由性、豐富性、延展性和自如性等特點。
純藝術語言是各門類藝術中除文學、綜合性藝術之外的一種藝術語言。它在不同藝術門類中形成不同體係,有其明顯的個性特色。繪畫藝術的語言不同於音樂藝術的語言,音樂藝術的語言又不同於舞蹈藝術的語言,如此等等,體係較為單一純粹。
綜合性語言,是綜合藝術所使用的語言。
藝術語言具有多樣性和豐富性,並在藝術發展中不斷變化和革新。藝術語言也有產生、發展與衰落、更新的過程。因此,藝術革新往往從藝術語言人手。法國的新浪潮電影、印象派繪畫、鄧肯的表現派舞蹈、未來主義的詩歌等新的藝術流派都是通過藝術語言的更新來進行藝術變革。最有說服力的證明就是中國新文化運動,文學革命首先以白話文取代文言文,從文學語言上進行革新,以至從文言到白話的轉變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標誌。隨著時代的發展,藝術語言也不斷更新,表現手段越來越豐富,表現力越來越強。
今天,藝術門類越分越細,藝術門類越發展越完善,電影才發明百十年,電視的出現也不過幾十年,而影視藝術幾乎充滿了我們的生活空間。顯然,藝術門類越多,相應的藝術語言也就越多,藝術越發展,藝術語言就越豐滿,這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
藝術語言具有多樣性,指的是隨藝術門類藝術樣式的增多,藝術語言的類別也在增多:文學的、繪畫的、雕塑的、建築的、園林的、書法的、攝影的、聲樂的、器樂的、舞蹈的、實用工藝的、戲劇的、戲曲的、電影的、電視的……可以說有一種藝術門類或樣式,就有一種相應的藝術語言。即使是同一藝術門類,又因其內部的分化,而分別形成了各有區別的藝術語言體係,如繪畫中的中國畫、油畫、水彩畫、水粉畫、版畫等,就因采用的物質材料和使用的表現手段方式不同而各自擁有自己一套的藝術語言。
藝術語言具有豐富性,強調的就是藝術家在藝術創造時,依據自己的學習、摸索,不斷在藝術語言的運用上有著新的發現、發明和創新。使用的物質材料不斷增多(如新型建築材料,丙烯顏料之類),表現的手段和方式不斷發展(如運用電聲器增強通俗唱片的效果,電腦製圖之類),使藝術語言越來越豐滿。
藝術語言是滲透了藝術家獨特個性的特殊語言。
藝術家進行藝術創造時,對藝術語言的運用常常具有個性特色,他們的藝術作品固然要因藝術門類的製約而必須運用相應的藝術語言,如畫家的藝術語言離不開線條、色彩、明暗、物圖,音樂家的藝術語言離不開旋律、節奏、音響、曲式等。但仔細品味,藝術家們對藝術語言的理解與運用卻又帶有明顯的個人取舍與變化,表現了某種獨創性。魯迅雜文那辛辣、犀利的詞鋒,老舍那富有北京風情的文筆都是很好的例證,而中國畫家潘天壽對藝術語言不斷錘煉,追求藝術形式、表現手段創新的事例更耐人尋味。
(二)藝術形象
藝術形象是藝術反映社會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過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的相互交融,並由主體創造出來的藝術成果。藝術形象既概括鮮明生動的人物,也包括其他富有審美特征的情境、畫麵或意境。藝術形象是藝術家通過藝術語言創造出來的形象,是具體可感性與概括性的統一。藝術形象是藝術作品的核心。
藝術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形象性。也就是說,藝術不是靠講道理或邏輯證明的方式征服觀眾,而是以藝術形象的魅力感染觀眾。成功的藝術形象是優秀藝術作品的標誌。從古至今,藝術家們創造了姿態萬千的藝術形象,猶如星辰閃爍的人類智慧的天空。拉斯科岩洞的野牛、半坡陶盆上的雙魚人麵、奧林匹亞山的諸神、《詩經》裏戀愛的少男少女、希臘雕塑裏的英雄們、埃及的金字塔、但丁《神曲》中從地獄到天堂的漫漫長路、陶淵明的桃花源、西斯廷教學的壁畫、樂山大佛、抓鬌娃娃、浮士德、哈姆雷特、安娜、賈寶玉、堂吉訶德、阿Q、日瓦戈等等,這些凝聚了人類心靈之光的藝術形象記錄了人類的精神曆程,構築了文明的美學豐碑。
一般說來,藝術形象可以分為視覺形象、聽覺形象、文學形象、綜合形象四類,它們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的特性。
視覺形象,是指由人的眼睛直接感受到的藝術形象,視覺形象的構成材料都是空間性的。例如,一幅繪畫,一件雕塑,一幅書法作品,一座建築物,一幅攝影作品,或者一件實用工藝品,這些藝術作品中的形象都是視覺形象。藝術中的視覺形象直接付諸欣賞者的視覺感官,因而特別富有直觀性和生動性。這類藝術形象常常帶有明顯的再現性,如攝影藝術。聽覺形象,是指由人的耳朵直接感受到的藝術形象,聽覺形象的構成材料是時間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