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的聽覺形象主要是指音樂作品的形象。文學形象,是指詩歌、散文、小說、報告文學等,依靠語言作為媒介來塑造的形象。文學形象最鮮明的特征是間接性。它不像視覺形象或聽覺形象那樣可以看得見、聽得著、直接感受到,而是要通過語言的引導,憑借想象來把握藝術形象。有的學者稱語言藝術是“想象的藝術”,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學形象為讀者提供了更加廣闊的想象天地,可以在欣賞過程中更加自由地進行再創造,獲得更多的審美快感。文學形象由於具有以上的特點,所以它最少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製,具有最大的自由,可以多方麵地展示廣闊而複雜的社會生活。綜合形象,是指話劇、戲曲、電影、電視等綜合藝術,其中既有視覺形象、聽金形象,還有文學形象,它們綜合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因此,這些門類中的藝術形象,可以統稱為綜合形象。

藝術形象雖然可以區分為視覺形象、聽覺形象、文學形象和綜合形象,但它們的基本特征卻是相同的。作為藝術反映生活的基本形式,藝術形象是藝術作品的核心。在藝術作品中,藝術語言是為了塑造藝術形象,而藝術意蘊也是蘊藏在藝術形象之中。從這種意義上講,沒有藝術形象就沒有藝術作品。藝術形象不僅具有具體可感的形象性,而且具有概括性,它把廣泛的生活內容概括在形象之中。藝術形象又具有情感性和思想性,在藝術形象中融進了藝術家愛僧悲歡的情感,處處滲透著作者對生活的思考和評價。藝術形象還具有審美意義,它凝聚著藝術家的審美理想和審美情趣,閃耀著藝術創造的光輝,能給欣賞者以美的享受。

1.藝術形象是個性與共性的統一,感性與理性的統一,思想與情感的統一。綜觀中外藝術寶庫中浩如煙海的文藝作品,凡是成功的藝術形象,無不具有鮮明而獨特的個性,同時又具有豐富而廣泛的社會概括性。正因為集個性與共性的髙度統一於一身,才使得這些藝術形象具有不朽的藝術生命力。中外文藝理論對這個問題也早有許多精辟的論述。清代金聖歎在讚歎《水滸》中的人物形象時就曾經說過:“《水滸》所敘,凡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氣質,人有其形狀,人有其棗音。”黑格爾也認為,荷馬史詩中,每一個英雄都是許多性格特征的充滿生氣的總和,“每個人都是一個整體,本身就是一個世界,每個人都是一個完滿的有生氣的人,而不是某種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

此外,藝術形象還是感性與理性、思想與情感的統一。總之,優秀的藝術作品,必然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完美的藝術形式,它使得藝術具有令人驚歎的感人魅力。

(三)藝術意蘊

藝術意蘊是指在藝術作品中蘊含的深層的人生哲理、詩情畫意或精神內涵,它是藝術主體對於藝術典型或意境深刻領悟和創造的結果。藝術意蘊具有多義性和模糊性。藝術意蘊是指藝術形象裏所蘊涵的形而上的美學意味,它往往表現為一種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哲理玄思或美學意境。藝術意蘊是成功藝術作品的重要標誌,《詩經》裏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或“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穿越千年時間隧道還葆有藝術魅力,就在於它們不僅描繪了動人的藝術形象,還蘊涵了豐富的藝術意蘊。

人們早就注意到藝術意蘊,黑格爾說:“意蘊總是比直接顯現的形象更為深遠的一種東西。藝術作品應該具有意蘊。……要顯現出一種內在的生氣、情感、靈魂、風骨和精神。”

中國美學史上盡管沒有明確提出意蘊這一概念,但曆代美學家、藝術家們對這一問題卻有過大量精辟的論述。例如中國畫論、書論都對藝術作品中“形”與“神”的關係有大量的論述,東晉顧愷之繪畫思想的核心就是“以形寫神”,與他同時代的畫家宗炳,以及南齊的畫論家謝赫,都對“形神”問題發表了很有見地的看法。南齊書法家王僧虔也提出:“書之妙道,神來為上,形質次之。”中國詩論、文論對這一問題也有許多論述。唐代詩論家司空圖提出詩歌應當具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韻外之致”、“味外之旨”,對以後詩歌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宋代嚴羽的“妙悟說”,清代的“神韻說”,可以說都是司空圖美學思想的繼承和發展。盡管司空圖美學思想中有許多消極因素,但他指出的“韻外之致”、“味外之旨”,確實看到了優秀的文學作品應當具有比藝術形象本身更加深廣雋永的內涵,這種內涵蘊藏在詩的形象內,隻有憑借欣賞者的細心體察、玩味、感悟、領會,才能真正認識和理解。

其實,藝術意蘊就是指藝術作品應當在有限中體現出無限,在偶然中蘊藏著必然,在個別中包含著普遍。優秀的藝術作品總是通過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來傳達出深刻的人生哲理或思想內涵。如唐代文學家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全詩僅有四句:“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滄然而涕下!”這首抒情短詩,既沒有描繪什麼生活場景,也沒有清晰地寫出什麼人物形象,但卻能夠千古傳誦,除了這首詩語言質樸自然,音節抑揚變化,富於藝術感染力之外,更由於它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意蘊。詩人俯仰古今,在茫茫空間與無窮時間中,感歎著人生的短暫和有限,在與宇宙時空的撞擊中,產生了慷慨悲涼的感受和無限的惆悵之情。

藝術作品中的這種深層意蘊,有時由於具有多義性和模糊性,不但欣賞者意見紛紛、各說不一,甚至有時連藝術家自己也說不明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金的英國現代詩人艾略特,於1922年發表的長詩《荒原》,描寫了西方現代社會的極度精神危機,被視為象征主義詩歌的裏程碑。這首詩以“一位少年英雄尋找聖杯”的宗教傳說及大量典故為緯,以“荒原”、“水”、“火”等一係列鮮明的意象為經,紡織了一幅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西方社會生活的場麵,表達了西方傳統文明遭遇的危機和人們普遍存在的失望情緒。全詩始終采用象征主義表現手法,既沒有對客觀事物的描繪,甚至也沒有主觀感情的抒發,隻是把詩人的所有感覺和情緒化成意象來貫穿全詩。在詩中,失去宗教信仰的歐洲成了“荒原”,無節製的情緒成了燃燒的“火”,人與人之間爾虞我詐的關係成了“對弈”,社會的醜惡和腐敗成了“屍首”等等。而且,詩中許多意象是被扭曲了的,以此來表現詩人在荒誕社會裏的荒誕情緒。這首詩實際上包含著好幾個層次,從對西方社會現實的否定,發展到對人類文化和文明價值的懷疑,直到對人類存在意義的詰難,由於大量采用典故和象征,使其非常晦澀難讀。

一般來講,藝術作品中的這種意蘊,並不完全是由藝術形象體現出來的主題思想。比起藝術作品主題思想來,藝術意蘊是一種更加形而上的東西,它是一種哲理或詩情,常常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是這樣一種藝術境界,即“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妄言”,隻有通過對整個作品的領悟和體味才能把握內在的意蘊。許多情況下,對作品的藝術意蘊的闡釋,都隻能接近它,而無法窮盡它。此外,還有一點需要指出,在藝術作品的層次構成中,任何一個作品都必須具有前兩個層次,即藝術語言和藝術形象。作為某些偏重於娛樂性、功利性或紀實性的作品,常常就沒有藝術意蘊這一層次。